新利平台 > 鄉村振興

30多年堅守唐卡裝裱傳統手藝,且看其米仁增——一針一線“繡”出美好生活

發布時間:2023-07-11 10:34:00來源: 西藏日報

  在西藏,幾乎家家都會(hui) 掛唐卡。唐卡畫師在完成唐卡畫芯的繪製後,會(hui) 找縫紉師傅為(wei) 畫芯鑲邊裝裱。隻有經過最後一道裝裱工序後,一幅唐卡才算完整。

  拉薩市尼霞苑小區裏有一間專(zhuan) 門裝裱唐卡的縫紉工作室。走進工作室,此起彼伏的“噠噠噠”聲不絕於(yu) 耳,數名縫紉師正在縫紉機前忙碌。

  其米仁增是這間縫紉工作室的主理人。從(cong) 16歲當學徒開始,其米仁增從(cong) 事唐卡裝裱工作已經30多年。

  “我就是想掌握一門能夠自力更生的手藝。”說起開縫紉店的原因,其米仁增笑著告訴記者。

  30多年前,其米仁增隻身從(cong) 日喀則南木林縣來到拉薩學手藝,從(cong) 住家保姆到縫紉學徒,再到現在有了自己的唐卡裝裱工作室,一路上支撐她的是自食其力的堅定信念。

  通過這些年的努力,其米仁增改寫(xie) 了自己的命運,也為(wei) 工作室的女孩子們(men) 尋到了生活的另一條路。

  工作室的第一位員工是其米仁增的姐姐。

  “以前看到的隻有腳下的農(nong) 田,針線隻能用來縫衣服。現在,我可以用手裏的針線創造更大的價(jia) 值,我覺得很驕傲。”其米仁增的姐姐說。

  漸漸地,工作室裏女孩子的身影越來越多,從(cong) 最初的2個(ge) 增加到3個(ge) 、4個(ge) ……

  其米仁增為(wei) 這些女孩子提供免費的學習(xi) 機會(hui) 。她們(men) 學會(hui) 縫紉技術後可以在工作室工作,每個(ge) 月都有工資,還可以接一些私活,多掙一份外快。

  “女孩子需要有一項能夠安身立命的本事,才有機會(hui) 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其米仁增說。

  多年來,憑借精湛的技藝和負責的工作態度,工作室的回頭客越來越多。還有不少從(cong) 昌都、甘孜等地專(zhuan) 程趕來下訂單的客戶。

  “我是第二次來了,特意從(cong) 昌都過來,就是認準了這個(ge) 全是女縫紉師傅的工作室。”從(cong) 昌都洛隆縣趕來下訂單的顧客洛桑說。

  質量和口碑進一步拓寬了工作室的業(ye) 務範圍。除了唐卡裝裱業(ye) 務,其米仁增還接到了桑耶寺和布達拉宮的羌姆(一種宗教舞蹈)服裝、佛殿帷幕等訂單。

  製作傳(chuan) 統佛殿帷幕這種布藝裝飾的手藝近乎失傳(chuan) ,其米仁增和工作室的師傅們(men) 也是新手。

  為(wei) 了不辜負顧客的信任,其米仁增接下佛殿帷幕的訂單後,特意尋找會(hui) 這項手藝的老師傅,從(cong) 頭學起。

  帷幕的許多細節都需要純手工一針一線縫製。製作時,其米仁增和工作人員還要認真比對以前的帷幕裝飾照片,每一針都仔細推敲,才能保證產(chan) 品質量。

  “那段時間我們(men) 吃住都在工作室裏,每天都在加班加點縫製。”其米仁增告訴記者。可喜的是,大家的認真和努力收獲了顧客的好評。

  如今,工作室的員工大部分都在拉薩安家了,平時在工作室工作,也方便照顧家裏,生活安穩幸福。

  午後的陽光透過米白色的窗簾照進工作室裏,給室內(nei) 添了一層溫馨的濾鏡。大量訂單已經把工作室一年的時間都排滿了,其米仁增看著安排得滿滿的時間表,心裏堅定又踏實。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