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十項舉措”為村集體經濟賦能
今年以來,山南市以用好村級資源、盤活現有資產(chan) 、依托特色產(chan) 業(ye) 、開發鄉(xiang) 村旅遊、發展飛地經濟、提倡抱團發展、鼓勵村企合作、爭(zheng) 取援藏支援、配套產(chan) 業(ye) 項目、整合各類資金的“十項舉(ju) 措”,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ti) 經濟,走出一條強村富民的新路子。
山南市整合各類涉農(nong) 惠農(nong) 政策資金,促進村集體(ti) 經濟發展。措美縣整合2150萬(wan) 元,助推哲古社區牧業(ye) 改革和農(nong) 畜產(chan) 品加工廠改造;曲鬆縣統籌1240萬(wan) 元,保障堆隨鄉(xiang) 和邱多江鄉(xiang) 配套產(chan) 業(ye) 項目有效運行;紮囊縣整合2600萬(wan) 元,用於(yu) 保障性住房商業(ye) 服務配套項目和縣城新菜市場項目建設。
浪卡子縣采取承包租賃、托管經營等方式,改造出租舊村委會(hui) 房屋37間、機械設備64台,帶動了46個(ge) 村級集體(ti) 經濟發展壯大;浪卡子縣浪卡子社區成立物業(ye) 管理公司,盤活集體(ti) 資產(chan) 資源,解決(jue) 了50餘(yu) 人就業(ye) ,為(wei) 集體(ti) 經濟增收100萬(wan) 元;桑日縣塔木村通過“土地入股、群眾(zhong) 就業(ye) 、企業(ye) 經營”的方式,建成“萬(wan) 畝(mu) 葡萄長廊”,形成集種植、釀造、觀光采摘等於(yu) 一體(ti) 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輻射周邊村集體(ti) 經濟增收558萬(wan) 元;錯那市勒村、肖村探索邊境生態風光與(yu) 特色文化相融合的發展路子,帶動村集體(ti) 增收。
此外,山南市鼓勵村企合作,以“土地流轉+優(you) 先雇用”“股份合作+保底分紅”“訂單種植+保底收購”的方式,實現企業(ye)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和群眾(zhong) 利益共享。乃東(dong) 、曲鬆、瓊結、加查4縣(區)20個(ge) 集體(ti) 經濟薄弱村,整合援藏產(chan) 業(ye) 扶持資金入股西藏宏農(nong) 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帶動每村每年增收10萬(wan) 元;貢嘎、紮囊、隆子、桑日4縣聯合開展民族團結“三走三交”活動,與(yu) 援藏省市建立村與(yu) 村結對共建機製,幫助鄉(xiang) 村理清發展思路、找準發展路子,推動集體(ti) 經濟提質增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山南瓊結:基層善治為幸福生活“加碼”
“群眾法治觀念淡薄,鄰裏矛盾糾紛頻發,被列為全縣治安亂點村”。[詳細] -
西藏林芝結巴村:從“伐木村”到“旅遊村”
西藏林芝市工布江達縣錯高鄉結巴村位於巴鬆措國家森林公園內。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結巴村的村民仍依靠伐木作為主要收入來源。5[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