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鄉村振興

高原藍孔雀 開出“致富屏”

發布時間:2023-11-06 09:52:00來源: 西藏日報

  深秋時節的山南市隆子縣鬥玉珞巴民族鄉(xiang) 頂江村,早晨氣溫已經降至零下。七點多鍾,天還沒亮,崔珍旦增就起床了。他裹上厚衣服,嫻熟地準備好糌粑、草葉,走到院子裏,給32隻藍孔雀喂食。

  “我們(men) 這裏海拔這麽(me) 高,也能養(yang) 孔雀?養(yang) 得活嗎?有效益嗎?”對於(yu) 隆子縣群眾(zhong) 而言,在高原養(yang) 孔雀是頭一回聽說。而崔珍旦增則用實際行動成了當地“第一個(ge) 吃螃蟹的人”。藍孔雀不僅(jin) 養(yang) 活了,還開出了“致富屏”。

  “我是學藏醫的,許多中醫、藏醫典籍都曾記載,孔雀全身是寶,具有很高的藥用價(jia) 值。”崔珍旦增曾是一名村醫,2018年,他購入了兩(liang) 隻藍孔雀,開始試養(yang) 。經過幾年摸索,他基本掌握了藍孔雀的習(xi) 性特點、飼養(yang) 技術、疫病防治和孵化技術,對於(yu) 規模化養(yang) 殖,心裏有了底。

  藍孔雀在高原並不容易飼養(yang) ,高海拔缺氧及寒冷的氣候等因素都容易致病。對此,崔珍旦增像嗬護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飼養(yang) 它們(men) ,每天都要到養(yang) 殖場逛上幾圈,仔細觀察孔雀的飲食、糞便、羽色和行動力,確保藍孔雀健康生長。

  談起養(yang) 殖藍孔雀的經濟效益,崔珍旦增打開了話匣子:“一隻母孔雀一年可產(chan) 三四十枚蛋,每枚蛋售價(jia) 基本都在一百元以上,市場供不應求,而且孔雀尾羽、孔雀糞等還有觀賞、藥用等價(jia) 值,市場前景很可觀。”

  藍孔雀對生長環境要求高,鬥玉鄉(xiang) 頂江村平均海拔3100米,植被茂盛、氣候宜人,有利於(yu) 藍孔雀生長。幾經考察對比,在2021年,崔珍旦增帶著自己的藍孔雀從(cong) 海拔4000多米的工作地搬回到了頂江村。

  有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如何發揮藍孔雀的經濟效益,讓孔雀養(yang) 殖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助力,帶動群眾(zhong) 共同發展,成了崔珍旦增和當地政府共同思考的問題。

  對此,隆子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鬥玉鄉(xiang) 政府經過調研論證,在深入了解市場前景、征求群眾(zhong) 意願後,決(jue) 定把藍孔雀養(yang) 殖打造為(wei) “一村一品”特色產(chan) 業(ye) ,帶動村集體(ti) 發展。

  就這樣,今年7月,由政府注資70萬(wan) 元,以崔珍旦增為(wei) 法人的旦增藏藥材種植加工合作社鬥玉藍孔雀養(yang) 殖場正式建成,實現了一場“雙向奔赴”的產(chan) 業(ye) 合作。

  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項目的支持下,鬥玉鄉(xiang) 藍孔雀養(yang) 殖規模已經達到32隻,目前已實現收益5萬(wan) 餘(yu) 元。根據產(chan) 業(ye) 帶動協議,養(yang) 殖場將為(wei) 頂江村每戶群眾(zhong) 帶來年均700元的收入。今後,隨著產(chan) 業(ye) 規模的發展壯大,這一項收入還將不斷遞增。

  “到了春天,天氣暖和的時候,藍孔雀就會(hui) 開屏,可漂亮了。”頂江村群眾(zhong) 強巴卓瑪向記者描述孔雀開屏時的美麗(li) 景象,眼裏充滿了欣喜和期待。

  孔雀開屏寓意著吉祥如意,而基地裏那一隻隻羽色華麗(li) 、高昂頭冠,拖著長尾“閑庭信步”的藍孔雀,也將帶著勤勞群眾(zhong) 的期望,“開”出一片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天地。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