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日喀則市定日縣曲當鄉(xiang) 通門村,一麵由全村99戶村民的笑臉照片組成的“笑臉牆”,格外引人注目。
照片下麵,寫(xie) 著每戶村民發自內(nei) 心對黨(dang) 說的一句心裏話,表達著村民對黨(dang) 真摯樸素的感情。
西藏民主改革65年來,沐浴在黨(dang) 的陽光下,通門村已經消除絕對貧困,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和精神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聽黨(dang) 話、感黨(dang) 恩、跟黨(dang) 走的信心和決(jue) 心更加堅定,正沿著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新西藏的目標而努力奮鬥。
巴桑老人的心願
通門村意為(wei) “看見就羨慕的村莊”,位於(yu) 珠穆朗瑪峰東(dong) 側(ce) ,朋曲與(yu) 紮嘎曲交匯處。
“病了有醫治,老了有保障……”談起65年來的變化,巴桑老人笑著說,“因為(wei) 生活太好,現在吃個(ge) 糌粑都不覺得香了。”
巴桑今年已80歲高齡,是通門村高壽老人之一。她回憶,在舊社會(hui) ,自己是領主家的“朗生”(指奴隸),沒有任何生產(chan) 、生活資料和人身權利,被當作“會(hui) 說話的牲畜”。
民主改革後,村裏家家戶戶分到了房子、土地和牛羊,她清楚記得父輩們(men) 高聲歡呼、相擁而泣的場景。
擁抱新生活,她第一次嚐到肚子吃飽的滋味,第一次感受到新衣服帶來的溫暖,第一次體(ti) 會(hui) 到為(wei) 家庭勞動的快樂(le) ……眼中“家裏的酥油燈都比以前更加明亮”。
如今,巴桑老人兒(er) 孫滿堂。每天就在院裏曬曬太陽,力所能及做點家務,享受天倫(lun) 之樂(le) 。
往事悠悠,經過漫長歲月沉澱,巴桑老人對黨(dang) 的感恩之情愈發深切:“沒有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沒有國家的好政策,我們(men) 哪能過上這麽(me) 幸福的生活!”
更讓老人感到開心的是,孫子多吉占堆去年從(cong) 西藏大學畢業(ye) 後,考上了紮西宗鄉(xiang) 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專(zhuan) 幹,有了穩定工作。
“沒想到如今的生活會(hui) 這麽(me) 美好,我這輩子沒有什麽(me) 遺憾。”她說,“我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子女們(men) 健康平安,多吉占堆能在工作中取得好成績,多為(wei) 社會(hui) 做貢獻。”
村幹部紮西的轉變
出生於(yu) 1975年的紮西,打記事起,全家人就在為(wei) 過上更好的生活忙碌。
當時,通門村缺乏農(nong) 田水利設施,“旱季缺水、雨季內(nei) 澇”影響收成,加之畜牧養(yang) 殖規模小,農(nong) 牧業(ye) 一直處於(yu) 自給自足狀態。
1987年,村裏組織村民自建水渠,紮西的父親(qin) 積極響應,加入背石(建渠材料)隊伍,常常早出晚歸,滿身疲憊。“這是為(wei) 自己,更是為(wei) 大家。”麵對紮西的不解,父親(qin) 這樣回答。
後來,自治區加強邊境地區建設,幫助群眾(zhong) 改善生產(chan) 生活條件。通門村建成了水壩、防洪堤,緩解了旱澇問題;引進良種,提高了青稞產(chan) 量和收益;
先後修便道、通公路,拉近了城鄉(xiang) 距離……一項項舉(ju) 措形成合力,使人力得到解放,外出務工成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走出大山,紮西吃苦耐勞,家庭穩步增收。“每次回家,阿爸啦都會(hui) 給我講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民造福的故事,鼓勵我繼承發揚共產(chan) 黨(dang) 人不怕苦、能吃苦、能戰勝苦的優(you) 秀品質。”受父親(qin) 影響,他放棄安穩度日的念想,選擇競選村幹部,為(wei) 家鄉(xiang) 發展做點事。
2021年,紮西被村民推選為(wei) 村委會(hui) 副主任。短短幾年,他與(yu) 其他村幹部、駐村工作隊一起,履職盡責改作風、抓落實,立足實際強黨(dang) 建、促發展,真心實意辦實事、解民憂,團結帶領群眾(zhong) 推動通門村一躍成為(wei) 全鄉(xiang) “先進村”。
看著家鄉(xiang) 越變越好,群眾(zhong) 收入大幅增加、內(nei) 生動力不斷增強,紮西明白了父親(qin) 當初舍小家顧大家、鼓勵自己入黨(dang) 等行為(wei) 背後的含義(yi) 。
“我會(hui) 繼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與(yu) 其他村幹部一起,堅持黨(dang) 建引領,發展好集體(ti) 經濟,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紮西堅定地表示。
大學生拉姆的選擇
去年9月,通門村“00後”大學生拉姆做了個(ge) “大膽”決(jue) 定——拿出積蓄,回村開甜茶館。
“剛開始家裏人不太同意,想讓我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但我成年了,我的人生應該自己做主。”拉姆坦言。
從(cong) 在鄉(xiang) 裏上小學,到考上江孜縣的中學,再到去拉薩讀大學,一切所學、所見、所聞,都讓拉姆堅信“新時代奮鬥者的人生擁有無限可能”。
求學期間,拉姆積極參與(yu) 勤工儉(jian) 學,積累社會(hui) 經驗,並留意到村裏原有的幾家甜茶館並不能滿足大家的需求。“近幾年,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有不少人願意返鄉(xiang) 發展。特別是農(nong) 忙、藏曆新年等時段,因為(wei) 生意好,要排隊好長時間。”拉姆說,之前她在茶館打過工,所以萌生了回村創業(ye) 的想法。“這樣既能掙錢,還能照顧家裏。”
一晃半年過去,拉姆的甜茶館生意步入正軌,月收入可達1.5萬(wan) 元。這讓她信心倍增之餘(yu) ,又萌生了新的想法:“我今年要考駕照,還要找個(ge) 培訓班精進廚藝,把茶館經營得更好。”
知識改變命運,奮鬥成就精彩。通門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兼村主任羅布次仁介紹,受益於(yu) 國家在西藏農(nong) 牧區實施的義(yi) 務教育政策和“三包”製度,目前通門村共有大學生16名、高中生13名,全部適齡兒(er) 童實現在校就讀。“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相信在未來,通門村學子都能學有所成,在各行各業(ye) 成就新的精彩人生。”羅布次仁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