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xiang) 村工匠技能技藝展示交流中,西藏工匠代表在展示自己的作品。 記者 次仁片多 琅珍 攝
技能鑄就夢想,奮鬥出彩人生。5月8日至10日,貴陽國際會(hui) 展中心成為(wei) 全國關(guan) 注的焦點,一場技能比拚在這裏“打”得火熱。在這個(ge) 國內(n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職業(ye) 技能領域高水平競技台上,22名西藏選手與(yu) 全國701名技能高手大顯身手、施展才華。
5月8日8時,在電工比賽項目現場,一位西藏選手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她是來自西藏技師學院代表職工組參賽的次仁卓拉。作為(wei) 電工項目比賽中唯一的女性,她一步入賽場,便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當記者問她為(wei) 什麽(me) 要選擇這個(ge) 項目時,次仁卓拉笑嗬嗬地說:“我本科學的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zhuan) 業(ye) ,現在教學是機電一體(ti) 化,想通過比賽開闊自己的眼界,提升教學工作。”
在比賽中,由於(yu) 是首次參加這麽(me) 大規模的技能比賽。次仁卓拉有些緊張,出現了一些失誤,但是她很快調整了過來,順利完成了相關(guan) 操作,她的操作技能超過了不少男性選手,可謂巾幗不讓須眉。
在“對話鄉(xiang) 村工匠名師”網絡直播間,旦增稱來介紹著在鄉(xiang) 村工匠技能技藝展示交流中展示的作品,這是江孜藏毯鄉(xiang) 村工匠用匠心打造出來的指尖藝術品——一張正麵龍手工藝術藏毯。
“90後”的旦增稱來,2014年從(cong) 西藏大學建築設計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考上本地公務員,但因自己的愛好,五個(ge) 月後辭職回到家鄉(xiang) 創業(ye) 。當時,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選擇,但是旦增稱來心裏清楚,他想靠著做藏毯,帶著鄉(xiang) 親(qin) 們(men) 幹一番事業(ye) 。
“我的爺爺曾是當地家喻戶曉的藏毯工藝大師,嫂子珍拉是西藏第一批鄉(xiang) 村工匠名師,這次也作為(wei) 西藏代表團成員參加。從(cong) 小耳濡目染下,我對藏毯尤其藏毯上的圖案花紋產(chan) 生了濃厚的興(xing) 趣。”旦增稱來說道。
旦增稱來和他的嫂子珍拉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困難戶”和“公司+合作社+培訓+靈活就業(ye) ”的模式,吸納群眾(zhong) 就業(ye) ,帶動群眾(zhong) 增收。“希望能把傳(chuan) 統手藝和當代審美結合起來,做出更大的創新,讓藏毯走向更大舞台。”旦增稱來說。
在幾十分鍾內(nei) ,完成吹、剪、燙、染、造型等一整套美發流程,這是對參賽選手專(zhuan) 業(ye) 能力和心理素質的雙重考驗。
5月9日8時,在美發項目賽場上,銀剪翻飛、發絲(si) 飄舞,四郎次仁正專(zhuan) 注於(yu) 自己的作品。昌都市技工學校學生四郎次仁是第一次參加比賽,但他對自己信心滿滿。雖然拿到了優(you) 勝獎,但他對這次的成績還不是很滿意,四郎次仁表示:“回去後要繼續好好學習(xi) ,爭(zheng) 取下次比賽拿到更好的名次。”
上午10時,在餐廳服務項目比賽現場,來自林芝市職業(ye) 技術學校的趙娟餐巾折花、主題宴會(hui) 擺台、分餐……動作熟練,有條不紊地進行並時刻注意保持清潔衛生。為(wei) 了這次比賽,她還穿上了漂亮的藏裝,加上標準的禮儀(yi) ,她在賽場上顯得既端莊又自信。
“去年參加了在天津舉(ju) 辦的國賽,積累了一點經驗,但是去年的成績不是很理想,今年準備得很充分,狀態也不錯,希望能取得一個(ge) 好成績。”走出賽場的趙娟對自己的表現比較滿意。
下午5時,記者來到汽車維修項目比賽現場時,來自西藏技師學院的格桑紮西剛結束比賽。“比起第一屆,這次感覺好很多。”格桑紮西信心滿滿地說。為(wei) 了參加這次比賽,他提前到區外培訓學習(xi) ,不僅(jin) 學習(xi) 了理論知識,更進行了實操訓練,真正掌握了拆裝發動機的內(nei) 部結構技能。他在這次比賽中也拿到了優(you) 勝獎。
“我很喜歡參加比賽,通過比賽不僅(jin) 可以展示自己技術,還可以與(yu) 同行相互切磋,提升自己的業(ye) 務水平。”格桑紮西說。與(yu) 以往比賽不同,這次他信心更大,因為(wei) 他的愛人洛鬆擁宗也參加了中式麵點項目比賽。麵對緊張激烈的比賽,洛鬆擁宗也是穩定發揮,她的作品《青稞熟了》得到了評委們(men) 一致好評。
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建,全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職業(ye) 技能大賽為(wei) 廣大鄉(xiang) 村勞動者提供了成長成才的平台,一個(ge) 個(ge) 能工巧匠脫穎而出,充分展示出新時代工匠風采,發揮了示範引領作用,更凝聚著“技能改變人生,技能成就夢想”的社會(hui) 共識。
近年來,西藏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及傳(chuan) 統技藝的傳(chuan) 承保護工作,注重挖掘培養(yang) 鄉(xiang) 村匠人,進一步優(you) 化政策措施,促使鄉(xiang) 村工匠能夠全麵發展。目前,全區共遴選了具備編織、鍛銅、雕刻、繪畫、藏香製作等技藝技能的鄉(xiang) 村工匠112人(第一批鄉(xiang) 村工匠名師10人),成立了技能培訓學校、非遺工坊、就業(ye) 創業(ye) 見習(xi) 基地等,累計教授學徒800餘(yu) 人,培訓農(nong) 牧民2000餘(yu) 人,帶動2000餘(yu) 戶實現增收1125.5萬(wan) 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