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茶農(nong) 在展示茶尖。
圖為(wei) 察隅農(nong) 場有限公司千畝(mu) 茶園采茶現場。
霧繞青山枝葉綠,眾(zhong) 人背簍采茶忙。從(cong) 今年4月初開始,察隅縣就進入了茶葉采摘時節,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茶樹鬱鬱蔥蔥,生機盎然,空氣中彌漫著濃濃茶香,茶農(nong) 們(men) 背著背簍,穿梭在茶園中加緊采摘鮮茶,開啟春天裏的茶經濟,每個(ge) 茶園裏都是一派忙碌景象。
因地製宜發展茶產(chan) 業(ye)
茶園采茶忙,茶廠製茶香。茶葉采製環環相扣,新鮮采摘下來的茶葉會(hui) 第一時間送到附近的加工廠。機器轟鳴,茶香陣陣,茶葉加工廠內(nei) ,工人們(men) 各司其職,各生產(chan) 線不停地運轉,加工製作紅茶、綠茶、白茶等多個(ge) 品種的高原有機茶。加工廠裏晾製的新茶散發出陣陣清香,沁人心脾。察隅縣有6個(ge) 茶葉加工廠,截至目前,共加工成品茶3.375萬(wan) 斤,產(chan) 值4175萬(wan) 元,成品茶銷售0.82萬(wan) 斤,銷售額740萬(wan) 元。
隨著茶葉采摘工作進入高峰期,察隅縣各茶葉基地通過聘請務工、收購茶青等方式帶動當地群眾(zhong) 增收致富。察隅縣2024年春茶可采摘麵積1.4萬(wan) 餘(yu) 畝(mu) ,目前已完成0.79萬(wan) 畝(mu) 的采摘工作,茶青產(chan) 量達18.5萬(wan) 斤,各茶葉基地平均每天用工300人次,每天支付群眾(zhong) 務工費用達5萬(wan) 元,從(cong) 4月初至今,包括收購茶青在內(nei) ,已帶動當地3000餘(yu) 人次增收500萬(wan) 元。
好茶成致富“金葉子”
據了解,察隅縣於(yu) 20世紀60年代試點茶葉種植,上察隅鎮畢達村等村現留存老茶樹62畝(mu) 。察隅縣自2017年開始建設第一個(ge) 茶葉種植基地,並將茶產(chan) 業(ye) 確立為(wei) 縣主導產(chan) 業(ye) ,製定了中長期發展規劃。通過茶葉生產(chan) 配套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自有品牌創建、高標準生態茶園打造、種植規模不斷擴大、茶葉質量提高、產(chan) 業(ye) 組織化程度逐步提高等方式,察隅縣提升了本地特色茶葉品牌價(jia) 值與(yu) 知名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全縣目前共引進4家茶葉企業(ye) ,流轉土地1.55萬(wan) 畝(mu) ,規模化經營率近70%,可帶動群眾(zhong) 增收2000餘(yu) 萬(wan) 元。
產(chan) 業(ye) 鏈條穩步延伸。察隅縣現在茶葉可采摘麵積穩定在9600畝(mu) ,已有2家本地茶葉企業(ye) 獲得食品生產(chan) 許可證,年製作能力達到10萬(wan) 斤,茶葉年產(chan) 值可達9000萬(wan) 元。
帶動群眾(zhong) 增收明顯。察隅縣委、縣政府大力推動茶產(chan) 業(ye) ,堅持“強龍頭、創品牌、帶農(nong) 戶”,大力推廣“公司+基地+農(nong) 戶”等發展模式,加快新型經營主體(ti) 培育,確保農(nong) 戶產(chan) 品有銷路、收入有保障,“小嫩芽”促使當地群眾(zhong) 收入不斷增長。
打造高原有機茶中高端品牌
近年來,我區立足促進百姓增收致富、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因地製宜發展茶產(chan) 業(ye) ,積極打造西藏茶葉品牌,著力提升高原茶葉的市場影響力和品牌美譽度,推動高原茶葉走出西藏。
經過不斷努力,察隅縣茶葉品牌不斷打響,“雪域江南”商標申報成功,“察隅新茶農(nong) 匠”喜獲2023年西藏自治區級勞務品牌。林芝毛尖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先後注冊(ce) 了“域峰”“雪域金眉”2個(ge) 商標;在第十九屆上海國際茶葉交易(春季)博覽會(hui) 、第五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hui) 上,察隅縣林芝毛尖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生產(chan) 的“雪域金眉”紅茶榮獲2023年“中國好茶”金獎,並被評為(wei) 第五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hui) 推薦優(you) 秀茶產(chan) 品,其所生產(chan) 的“域峰”綠茶榮獲2023年“中國好茶”優(you) 質獎;在2023年中國·深圳(第9屆)國際現代綠色農(nong) 業(ye) 博覽會(hui) 上,察隅縣所產(chan) 茶葉獲得眾(zhong) 多消費者的青睞和好評,林芝毛尖茶葉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尹長偉(wei) 也獲得了“現代農(nong) 業(ye) 領軍(jun) 人物”榮譽稱號。察隅縣全力推進茶產(chan) 業(ye) 發展的典型做法得到各級高度肯定,被察隅縣、林芝市等媒體(ti) 廣泛推介。
下一步,察隅縣將聚焦群眾(zhong) 持續增收,持續關(guan) 注茶葉產(chan) 業(ye) 發展,因地製宜、因需施策,繼續通過提供技術指導、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拓寬銷售渠道等措施,將有機茶理念貫穿於(yu) 茶葉生產(chan) 全過程、各環節,全麵提升茶園管理水平,從(cong) 源頭提升茶葉品質,把小茶葉做成大產(chan) 業(ye) ,推動茶產(chan) 業(ye) 向更高標準市場邁進,為(wei) 農(nong) 民增收致富保駕護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