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釀蜜喜馬拉雅

發布時間: 2024-08-26 10:41:00 來源: 經濟日報

  8年前,貴州小夥(huo) 張亮富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dong) 區結巴鄉(xiang) 開啟了養(yang) 蜂人的生活。

  8年後,山南12個(ge) 縣區中有9個(ge) 縣區都與(yu) 他合作發展起了養(yang) 蜂產(chan) 業(ye) 。

  “你算不算鄉(xiang) 村CEO?”被問及這個(ge) 問題時,張亮富幹脆利落地回答:“妥妥的山穀青年。”

  山穀青年

  每一個(ge) 來到西藏的創業(ye) 者背後都有一個(ge) 能打動人心的故事,張亮富也不例外。

  畢業(ye) 於(yu) 四川大學環境工程專(zhuan) 業(ye) 的他,曾有一份讓人羨慕的穩定工作。工作4年後的他,厭倦了“一眼望到頭”的生活,開始尋找新機會(hui) 。在加入一家做蜂蜜產(chan) 業(ye) 的外貿公司後,他參與(yu) 了一個(ge) 泰國有機養(yang) 蜂認證項目,接觸到蜂蜜產(chan) 品。

  2015年,張亮富組建團隊開始創業(ye) ,創業(ye) 項目便是蜂蜜產(chan) 品。但由於(yu) 缺乏經驗,啟動資金很快耗盡。無奈之下,張亮富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發了一條融資信息到朋友圈。

  “沒想到,真的融資成功了!而這些投資者後來也成了團隊的核心。”再回首,張亮富已是雲(yun) 淡風輕。

  闖過資金關(guan) ,還有市場關(guan) 。消費者對市場上蜂蜜產(chan) 品的不信任讓張亮富的產(chan) 品一度銷售低迷,創業(ye) 再一次陷入低穀。

  怎麽(me) 辦?張亮富決(jue) 定用一種新的方式來獲取消費者的信任。

  2016年6月5日,他帶著一頂帳篷,20個(ge) 蜂箱,隻身來到西藏,開啟了“喜馬拉雅蜂巢計劃”,用歐盟有機標準養(yang) 蜂。每天他都會(hui) 把在蜂場發生的故事記錄在公眾(zhong) 號上,讓消費者通過網絡途徑參與(yu) 釀蜜全過程,了解蜂蜜品質。結果,這批蜂蜜上市不到20天便銷售一空。

  2018年底,張亮富受邀參加“第48屆德國專(zhuan) 業(ye) 養(yang) 蜂者大會(hui) ”,並發表了題為(wei) 《蜂蜜生產(chan) 在西藏》的演講。這也是該大會(hui) 自1928年成立以來首次邀請中國養(yang) 蜂人。

  張亮富睡覺的地方離蜂箱很近,每個(ge) 蜂箱裏大約有3萬(wan) 隻蜜蜂在振動翅膀,整個(ge) 蜂場300箱蜜蜂,約900萬(wan) 隻蜜蜂同時振動翅膀。“溫柔”的半夜蜂聲,陪伴著他度過每一個(ge) 夜晚。

  “那時,我仿佛就睡在蜂箱裏,和小蜜蜂一起釀蜜,還可以聽見金黃色的、濃濃的蜂蜜像小溪一樣流淌。那個(ge) 聲音好似海風一樣溫柔,又像搖籃曲一樣悅耳。”張亮富說,此後幾年裏,每當夜深人靜時,他就會(hui) 跑到蜂箱旁靜靜傾(qing) 聽蜜蜂深夜釀蜜的聲音,並把它們(men) 錄下來,一錄就是4年。不僅(jin) 如此,張亮富還邀請專(zhuan) 業(ye) 音樂(le) 人將夜晚的蜂聲譜成了曲子。

  “夜伴蜂聲”品牌由此誕生。

  創業(ye) 雖難,但夢想讓艱辛變成了享受。張亮富和他的蜂群享受著喜馬拉雅山脈四季的更迭,享受著西藏的澄澈星空與(yu) 純淨空氣。

  曾與(yu) 張亮富比鄰養(yang) 蜂的“90後”普旦,如今幫他管理著擁有幾十個(ge) 專(zhuan) 業(ye) 養(yang) 蜂人的團隊。他們(men) 為(wei) 山南各大蜂場提供技術支持。全市12個(ge) 縣區中,有9個(ge) 縣區在他們(men) 的幫助下發展起了蜜蜂養(yang) 殖。

  8年時間,山南大地吹起了一股“甜蜜”的風。

  風吹山南

  家住山南市下轄的錯那市覺拉鄉(xiang) 的紮西占堆從(cong) 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hui) 從(cong) 事養(yang) 蜂事業(ye) ,還能代表養(yang) 蜂人在中國蜜蜂產(chan) 業(ye) 大會(hui) 上發言。

  紮西占堆說,在養(yang) 蜂之前,他要靠外出打工增加收入;養(yang) 蜂以後,他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ye) 。

  這不隻是一份工作,更承載著許多像紮西占堆這樣普通農(nong) 牧民的希望。山南很多村莊因為(wei) 地處偏遠,基礎設施薄弱,很難找到適合發展的產(chan) 業(ye) ,要想實現可持續增收很有難度。

  “養(yang) 蜂帶給了我們(men) 希望。”錯那市鄉(xiang) 村夢實業(ye) 有限公司總經理德慶卓嘎說,鄉(xiang) 村要振興(xing) ,關(guan) 鍵還得看產(chan) 業(ye) 。

  作為(wei) 曾經覺拉鄉(xiang) 羅堆村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專(zhuan) 幹,德慶卓嘎一直在思考鄉(xiang) 村如何振興(xing) 的問題。無論農(nong) 業(ye) 還是牧業(ye) ,覺拉鄉(xiang) 的規模都很小,投入產(chan) 出總是不成正比。

  雖然沒有養(yang) 過蜜蜂,但覺拉鄉(xiang) 有種植油菜的傳(chuan) 統,這不就是天然的養(yang) 蜂資源嗎?在錯那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的努力下,2022年起,西藏夜伴蜂聲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來到覺拉鄉(xiang) 試驗推廣蜜蜂養(yang) 殖。

  “通過養(yang) 殖蜜蜂,我們(men) 全鄉(xiang) 5個(ge) 村不僅(jin) 每年能拿到共計60.48萬(wan) 元的分紅,還有5位村民在蜂場實現了穩定就業(ye) 。”德慶卓嘎說,看見希望的村民們(men) 幹事的膽量大了,勁頭也足了,5個(ge) 村聯合成立了鄉(xiang) 村夢實業(ye) 有限公司。如今,利用養(yang) 蜂的分紅和國家投入的資金,鄉(xiang) 村夢實業(ye) 有限公司還準備擴大經營範圍。這不,加氣站也在籌劃中了。

  不隻是覺拉鄉(xiang) ,在平均海拔3800米的浪卡子縣卡熱鄉(xiang) ,由於(yu) 當地基礎設施薄弱,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不起來,村民增收有困難。直到2022年全鄉(xiang) 試驗養(yang) 殖蜜蜂,村民們(men) 終於(yu) 看見了曙光。

  對於(yu) 從(cong) 未養(yang) 過蜜蜂的卡熱鄉(xiang) 人來說,希望變成現實不容易。卡熱鄉(xiang) 黨(dang) 委形成黨(dang) 委、政府帶頭抓養(yang) 蜂的“黨(dang) 建+”模式,選派下轄6個(ge) 村兩(liang) 委班子中的黨(dang) 員、青年代表外出學習(xi) ,並開展庭院周邊和山坡蜜源植物種植工作,為(wei) 養(yang) 蜂做足了準備。

  害怕幹不好?卡熱鄉(xiang) 與(yu) 張亮富簽訂了長達5年的蜜蜂養(yang) 殖示範項目服務合同。公司專(zhuan) 門安排了2名技術人員長期駐紮在卡熱鄉(xiang) ,對農(nong) 牧民進行蜜蜂養(yang) 殖技術培訓。在此期間,蜂蜜產(chan) 品由公司統一收購。

  經過2年多的時間,卡熱鄉(xiang) 養(yang) 蜂的村莊從(cong) 3個(ge) 增至6個(ge) ,年產(chan) 蜂蜜7500公斤以上,累計創收超過20萬(wan) 元。

  “如今,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集體(ti) 經濟壯大的路子越走越寬。”浪卡子縣卡熱鄉(xiang) 工作人員畢高峰說,鄉(xiang) 裏選派了一個(ge) 對養(yang) 蜂感興(xing) 趣的年輕人專(zhuan) 職跟著公司技術人員學習(xi) 養(yang) 殖技術,就是為(wei) 了給鄉(xiang) 裏留下一門技術,留下一個(ge) 可持續發展的產(chan) 業(ye) 。

  錯那市、浪卡子縣、瓊結縣……養(yang) 蜂已成山南新風尚。瓊結縣的8個(ge) 村莊投入1000個(ge) 蜂箱,產(chan) 出優(you) 質蜂蜜13.853噸,獲得了42萬(wan) 元的收益,是當地農(nong) 牧業(ye) 收益最高的產(chan) 業(ye) 之一。這不僅(jin) 是一個(ge) 個(ge) 數字,更飽含著一群人對未來的暢想。

  未來暢想

  20年前,西藏農(nong) 科院農(nong) 業(ye) 研究所研究員紮羅就開始研究蜜蜂了。那時,他從(cong) 未想過蜜蜂產(chan) 業(ye) 會(hui) 像如今這樣大受歡迎。

  “以前,由於(yu) 我們(men) 這邊很少見到蜜蜂,村民把它當作會(hui) 咬人的蒼蠅、會(hui) 吃花的蟲子,不願意養(yang) ,怕受傷(shang) ,也怕采蜜後降低油菜產(chan) 量。現在大家的觀念都轉變過來了,有一大批早期的養(yang) 蜂人也因養(yang) 蜂致富。現在還有企業(ye) 把控好品質、開拓好市場,西藏蜂蜜產(chan) 業(ye) 一定會(hui) 給大家帶來更加甜蜜的生活。”說起這些,紮羅對未來充滿了憧憬。

  “現在,雖然擁有了成熟的養(yang) 殖技術,但依然不能把步子邁得太快,要逐步逐年擴大規模。”紮羅說。

  和紮羅一樣,浙江大學鄭火青教授團隊也很看好西藏的蜜蜂產(chan) 業(ye) 。他們(men) 和西藏自治區農(nong) 科院一起開展研究,不僅(jin) 為(wei) 張亮富提供了技術支持,還為(wei) 西藏養(yang) 蜂產(chan) 業(ye) 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希望。

  西藏夜伴蜂聲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的蜜蜂數量從(cong) 最初的20箱發展到去年的5200箱,年產(chan) 值超過4000萬(wan) 元。公司走進50餘(yu) 個(ge) 西藏偏遠農(nong) 村,與(yu) 4600餘(yu) 戶農(nong) 牧民一起釀造美好生活,成為(wei) 西藏蜜蜂產(chan) 業(ye) 規模最大的企業(ye) 。

  “目前,西藏慢慢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養(yang) 蜂路。”鄭火青說,蜜蜂養(yang) 殖規範化管理、品牌塑造、市場開拓已成為(wei) 張亮富現在工作的重心。

  日本有和牛,普羅旺斯有薰衣草,新西蘭(lan) 有盧卡麥蜂蜜。西藏有獨一無二的地理環境和文化資源,有一群決(jue) 心守護純淨的養(yang) 蜂人,難道不能成為(wei) 世界級的蜜源地嗎?

  世界蜜源!這是屬於(yu) 張亮富和西藏養(yang) 蜂人的未來暢想。

  未來3年至5年,打造一個(ge) 蜂蜜現代化加工廠、一個(ge) 現代化科研基地,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和團隊,開展西藏蜂蜜特異性研究以及衍生品開發……這是張亮富給自己定下的目標。他要將蜜蜂養(yang) 殖發展到西藏更多適宜養(yang) 蜂的區域,通過大數據製定出西藏蜂蜜生產(chan) 的標準。

  “依靠西藏獨特的資源稟賦和科技創新,讓品牌贏得市場。通過產(chan) 學研一體(ti) 化以及農(nong) 文旅融合,把產(chan) 業(ye) 做大做強,造福更多百姓,促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將蜂蜜打造成西藏的一張新名片!”說起未來,張亮富的眼裏閃著光。

(責編: 陳濛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