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電台網站4月19日一篇題為(wei) 《抱怨中國產(chan) 能過剩 既虛偽(wei) 又短視》的報道稱,中國價(jia) 格優(you) 惠的光伏板、風力渦輪機和電動汽車正在吞噬世界嗎?《新蘇黎世報》的一篇評論文章試圖解答這個(ge) 問題。
“一個(ge) 新的幽靈正在徘徊。它的名字叫‘中國產(chan) 能過剩’。意大利和法國的車企一直對轉型電動汽車未予重視,現在,它們(men) 以傾(qing) 銷為(wei) 由,要求歐盟委員會(hui) 限製進口中國電動汽車。頃刻間,歐盟委員會(hui) 主席馮(feng) 德萊恩宣布啟動調查。”
報道稱,美國的情景也很相似。馬斯克的特斯拉一直沐浴在暢銷的陽光裏,但現在,特斯拉感受到中國本土的競爭(zheng) 壓力,中國汽車企業(ye) 提供更多車型、更理解汽車是一部移動電腦的道理,其產(chan) 品質量更是迎頭趕上。特斯拉別無選擇,隻能降價(jia) ,還宣布了裁員計劃。
文章認為(wei) ,西方訴苦的緣由事實上很明了。“什麽(me) 是產(chan) 能過剩?西方向亞(ya) 洲的出口屬於(yu) 產(chan) 能過剩嗎?假如一個(ge) 國家隻為(wei) 自己的市場進行生產(chan) ,那麽(me) 貿易從(cong) 何談起?”
文章寫(xie) 道:“美國采取製裁措施,但這卻反過來激發中國的創新意誌,並爭(zheng) 取在高科技領域更加獨立自主。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以及生產(chan) 綠色產(chan) 品如光伏板和風力渦輪機方麵已取得初步成就。”這當然也要歸功於(yu) 中國實施了積極的產(chan) 業(ye) 政策。
該文引用“新工業(ye) 政策觀察”今年3月份的數據指出,過去數年裏,美國的補貼數目遠遠超過歐洲,但歐洲目前正在趕超。數據顯示,中國的補貼數目大約隻有美歐的一成。
文章最後提出建議:“最好的方式是,西方國家接受這一競爭(zheng) ,將精力集中在要求中國全方位開放市場上。可以將其作為(wei) 條件提出,隻有滿足這一條件,才允許中國企業(ye) 將綠色產(chan) 品以及汽車出口到歐洲市場並在此設廠生產(chan) 。”
這是2023年9月26日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lin) 港新片區拍攝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無人機照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