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美國炒作“中國電動汽車威脅論”分幾步?揭開事實真相

發布時間: 2024-04-24 11:22:00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近期,拜登政府“以威脅國家安全”的名義(yi) ,宣布將調查在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關(guan) 於(yu) 中國電動車是否會(hui) 竊取數據的討論也不斷增多,甚至導致當前電動車出口增速出現放緩。中國電動車真的會(hui) 威脅國家安全嗎?美國的調查依據是什麽(me) ?中國電動汽車究竟得罪了誰?為(wei) 了找到所有信息的源頭,我們(men) 利用最新的大模型技術,搭建了一個(ge) AI數據庫。可以實時接入來自全球各地、每天超過6億(yi) 條報道。並且,首次通過數字記者在虛擬數據庫裏尋找線索。一起來揭開事實的真相。

  起點:一封漏洞百出的信

  當我們(men) 在大模型係統中抓取中國電動車和國家安全的標簽,將情感傾(qing) 向選擇為(wei) 負麵,近30天,超過了5000條報道。而當我們(men) 將時間不斷倒退,發現搜索量原本一直保持平穩,直到去年7月開始,才逐漸增加。

  去年7月發生了什麽(me) ?係統找到了與(yu) 這些標簽關(guan) 聯度最高的內(nei) 容,指向了這樣一封信。這是4名國會(hui) 議員寫(xie) 給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和美國交通部長布蒂吉格的一封信,時間剛好是在去年7月。

  不過,此時信中針對的是中國自動駕駛車輛。提出,中國企業(ye) 相繼在美國人口最多的州——加利福尼亞(ya) 州注冊(ce) 、展開測試,就是為(wei) 了可以收集到更多美國人的數據。

  好像很有道理,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men) 在加州車輛管理局的網站上,找到了近兩(liang) 年全部車輛的測試信息。當我們(men) 在其中篩選出屬於(yu) 中國企業(ye) 的車輛,發現:

  2022年,有124輛車,來自7家企業(ye)

  2023年,還剩74輛車,來自4家企業(ye)

  數量怎麽(me) 還變少了?仔細比對這兩(liang) 份名單,我們(men) 發現,在2022年排名中國企業(ye) 首位的小馬智行,在2023年,和它的44輛測試車一並消失了。

  小馬智行,這個(ge) 名字好像在信件中出現過。在信件中,小馬智行被單獨拎了出來,作為(wei) 竊取數據的典型。它是不是真的因為(wei) 這個(ge) 被驅逐出了加州?

  當我們(men) 查詢小馬智行被迫離開加州的具體(ti) 時間,發現竟然是早在2022年5月。

  明明早就已經開始驅離中國企業(ye) ,卻在2023年7月,再次以涉及國家安全為(wei) 名舊事重提。車都沒有了,如何竊取數據?這樣一封漏洞百出,甚至無中生有的信件,竟然成了美國調查中國汽車的起點。

  手段:概念不斷混淆

  在這封信被曝光的72個(ge) 小時內(nei) ,我們(men) 發現,在輿論場上的搜索量其實隻有2000多條,和現在的討論熱度天差地別。從(cong) 信件發出至今不過9個(ge) 月,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麽(me) ?

  我們(men) 用AI數據庫檢索出所有美國政要和智庫學者在公開場合發表過的全部言論:

  2023年10月,開始有人發聲。在此時的言論中,討論對象從(cong) “自動駕駛汽車”變成了“聯網汽車”;更加大眾(zhong) 化的表述,讓3天內(nei) 的搜索熱度從(cong) 之前的2000多次,漲到了50多萬(wan) 。

  2023年11月,參與(yu) 政要的規模再次擴大,內(nei) 容還是這封信,討論對象再次改變,模糊成了更廣泛的“智能汽車”。這一次,72個(ge) 小時內(nei) ,搜索量達到1700多萬(wan) 。

  2024年1月,同樣還是這封信的基礎內(nei) 容,卻在自動駕駛汽車後,悄悄加上了“和電動汽車”。

  自此之後,討論熱度越來越高,自動駕駛汽車的概念卻逐漸消失,隻留下了中國電動汽車。

  我們(men) 看到,經過大數據的分析,得到了這樣的演變過程。以這封漏洞百出的信件為(wei) 基礎,又將其中自動駕駛汽車的概念肆意延伸、不斷混淆:先是變成了聯網汽車,再到智能汽車,最後又變成了電動汽車。針對性越來越強,也引導著輿論熱度持續高漲。

  這樣的變化,結果是什麽(me) ?

  記者:聽說了關(guan) 於(yu) 中國電動車負麵的信息,你還會(hui) 買(mai) 嗎?

  美國車主:我是做技術的,所以我比較擔心這一點,圍繞著中國技術是否安全的討論很多,如果調查被批準了,並且他們(men) 想出了怎麽(me) 做,我會(hui) 跟進的。

  美國車主:如果它進入市場,並且是我感興(xing) 趣的東(dong) 西,我會(hui) 考慮的。

  美國車主:我認為(wei) 對來自外國的東(dong) 西保持謹慎是很重要的,因為(wei) 這可能是危險的。

  我們(men) 看到,通過這樣的方式,已經開始引發美國民眾(zhong) 對於(yu) 中國電動車安全的擔憂。

  事實:中國車早已無法進入美國

  既然美國如此擔心中國電動車會(hui) 竊取數據,那麽(me) 在美國究竟有多少中國電動車呢?當我們(men) 查找今年以來中國電動汽車的出口數據時發現,因為(wei) 高昂的關(guan) 稅等製裁政策,出口到美國的乘用車數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 付炳鋒:幾乎為(wei) 零,沒有聽說哪個(ge) 企業(ye) 賣到美國去了,早期有一些大巴。乘用車這個(ge) 層麵,美國為(wei) 了限製我們(men) 電動化技術出口調整了政策。

  又出現了和調查小馬智行同樣的問題,就是車都沒有了,何談所謂的竊取數據?

  美國究竟在擔心什麽(me) ?

  我們(men) 再次在數據庫中尋找線索。這兩(liang) 段內(nei) 容吸引了我們(men) 的注意。

  這是雷蒙多的一段采訪視頻,在提到中國汽車會(hui) 采集數據時,視頻的配圖指向了比亞(ya) 迪。

  這是近期特朗普的一段競選演講,他將“會(hui) 對在墨西哥生產(chan) 的中國汽車加征100%的關(guan) 稅”,作為(wei) 自己競選的籌碼。

  比亞(ya) 迪、墨西哥,這中間有什麽(me) 關(guan) 聯?我們(men) 找到了比亞(ya) 迪最新的財報數據和產(chan) 業(ye) 布局,出現了這樣一條信息。

  “比亞(ya) 迪預計在年底前確定在墨西哥工廠的選址。”

  信息的發布時間,剛好是在2月下旬。也正是在這個(ge) 時候,美國開始大肆宣揚中國電動車威脅國家安全。

  為(wei) 此,記者嚐試聯係了多位歐美的經濟學專(zhuan) 家,當記者提到有關(guan) 比亞(ya) 迪在墨西哥建廠的相關(guan) 問題時,大多數都以“涉及美國、不方便回答”拒絕了采訪。隻有長期研究中美、中歐間關(guan) 係的哈佛商學院前高級副院長約翰·奎爾奇教授,麵對記者的提問,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記者:最近,很多中國公司發布了在墨西哥建廠的計劃,這是美國在這個(ge) 時候聲稱要調查中國電動汽車的原因嗎?

  美國商業(ye) 管理專(zhuan) 家 約翰·奎爾奇教授:中國電動汽車公司的品牌目前在美國市場上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在墨西哥的生產(chan) ,就有可能供應到美國市場,從(cong) 中國的角度來看,這顯然是一步好棋,但是整個(ge) 美國汽車行業(ye) 感覺一夜之間受到了威脅,自然要針對這個(ge) 作出一些防範限製。

  原來,中國企業(ye) 在墨西哥建廠,在美國看來,就意味著中國汽車有可能從(cong) 墨西哥出口到美國,成為(wei) 對當前“嚴(yan) 防死守”的一種破解。尤其是比亞(ya) 迪去年剛剛以302萬(wan) 輛的年銷量,全球第一的電動車銷量,讓中國車企第一次躋身全球十大車企的行列。

  探真:經濟政治化早已不是個(ge) 例

  這樣的競爭(zheng) 對手,讓美國不惜混淆概念,引導公眾(zhong) 對數據安全的擔憂,來防止它進入美國市場。而當我們(men) 搜索這樣的手段,將時間線拉長,振華重工、TikTok、華為(wei) ,一個(ge) 個(ge) 熟悉的中國企業(ye) 不斷出現。

  繼續擴大搜索範圍,這是2014年的法國阿爾斯通,麵臨(lin) 7.7億(yi) 美元的罰款,最終被美國通用電氣收購。

  我們(men) 發現在這條時間線上,出現的不再隻是中國企業(ye) ,隻要是當時全球的“巨頭企業(ye) ”,哪怕是美國的盟友,都未能幸免。不僅(jin) 僅(jin) 是法國,再往前,我們(men) 找到了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

  這時的日本,有著全球50%的半導體(ti) 市場。其中最為(wei) 矚目的企業(ye) ,是東(dong) 芝,它研發出了全球第一台筆記本電腦,連續七年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

  然而,1987年,美國卻以國家安全為(wei) 名,對東(dong) 芝展開調查。調查的結果是什麽(me) ?東(dong) 芝在美工廠關(guan) 閉、東(dong) 芝銷往美國的產(chan) 品征收100%的關(guan) 稅、征收1萬(wan) 億(yi) 日元的巨額罰款。

  當我們(men) 在AI數據庫中搜索全球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的發展趨勢,係統為(wei) 我們(men) 生成了這樣一張圖。以1987年為(wei) 分界線,日本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進入消沉的30年,美國卻開始迅速崛起,最終重新實現壟斷。

  那麽(me) ,到了如今的中國電動車,又將何去何從(cong) 呢?

  近期,各個(ge) 車企巨頭紛紛表示要在中國市場持續深耕,加大投資,加快轉型。

  梅賽德斯-奔馳(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 歐立甫:梅賽德斯-奔馳推進電動化轉型的決(jue) 心不變,我們(men) 不斷擴大在中國的本土研發布局。

  電動汽車是高度全球化的產(chan) 業(ye) ,隻有公平競爭(zheng) 才能技術進步,隻有開放合作才能互利共贏。

  總監製丨申勇 閆帥南 張勤

  監製丨王琰 李浙

  記者丨朱江 王世玉 張博 閆素 金曉曦 羅宏進

  攝像丨朱城輝 柳明

  剪輯丨矯健 汲洋

  製作丨呂祥林 雷洪 李士軒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