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部分西方政客和媒體(ti) 頻頻炒作“中國新能源產(chan) 能過剩論”,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光伏產(chan) 品等領域攻擊中國。一些接受新華社記者專(zhuan) 訪的專(zhuan) 業(ye) 人士表示,這類論調的實質是把經濟問題政治化,無助於(yu) 國際合作和解決(jue) 現實問題。
“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中國電動汽車產(chan) 能過剩。”世界工業(ye) 與(yu) 技術研究組織協會(hui) 秘書(shu) 長保羅·博若思此前在希臘舉(ju) 行的德爾菲經濟論壇上告訴記者,中國品牌“小米”推出新車時他正在中國,見證了20多分鍾銷售5萬(wan) 輛電動汽車的場麵。“這聽起來可不像是產(chan) 能過剩。”
博若思認為(wei) ,中國電動汽車行業(ye) 全球領先的重要原因是起步早,政府早在多年前就鼓勵市場參與(yu) 這一產(chan) 業(ye) ,搭建了供不同企業(ye) 參與(yu) 競爭(zheng) 的舞台,形成了產(chan) 業(ye) 可持續發展的關(guan) 鍵競爭(zheng) 優(you) 勢。
中國民間智庫全球化智庫理事長王輝耀表示,“中國新能源產(chan) 能過剩論”站不住腳。他說,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產(chan) 能是經過多年市場競爭(zheng) 、優(you) 化得到的競爭(zheng) 力,依托於(yu) 中國全產(chan) 業(ye) 鏈無縫銜接的製造能力,吸引了特斯拉、大眾(zhong) 等歐美企業(ye) 在華設廠。
比利時法蘭(lan) 德斯技術研究院首席執行官英格·內(nei) 文說,歐盟和中國可以通過創新和研究合作互相學習(xi) 很多東(dong) 西,特別是在清潔技術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雙方應充分保留自由合作的空間。
在馬來西亞(ya) ,中國新能源汽車性價(jia) 比高、款型多,受到很多消費者喜愛。不少馬來西亞(ya) 人表示,與(yu) 其討論“中國新能源產(chan) 能過剩”,不如與(yu) 中國企業(ye) 更好合作,推動本國相關(guan) 領域發展。馬來西亞(ya) 區域策略研究所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成員謝仁佩表示,希望更多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企業(ye) 來馬來西亞(ya) 投資或進行技術轉移,推動馬來西亞(ya) 產(chan) 業(ye) 鏈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