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年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周年。當前以《聯合國憲章》原則為(wei) 基礎的世界秩序遭到西方大國挑戰,混亂(luan) 和割裂在全球範圍加深。在此情況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更加具有現實意義(yi) 。近年來,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等全球性倡議,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繼承和發揚。雖然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已今非昔比,但它仍是一支致力於(yu) 合作共贏,反對霸權主義(yi) 的重要力量。
本文為(wei) 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70年前,中國為(wei) 構建新時代下的新型國際關(guan) 係,建設更美好的世界,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nei) 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彼時,中國正處於(yu) 三大改造的進程中,為(wei) 從(cong) 反帝國主義(yi) 戰爭(zheng) 所留下的創傷(shang) 中恢複尋找著途徑,此外還麵臨(lin) 著中印邊界問題的挑戰。在世界其他地區,反殖民主義(yi) 鬥爭(zheng) 也仍在進行中。
在當時動蕩的局勢下,中國的外交政策基於(yu) 這樣的設想:中國必須獨立自主地處理所有國際問題,絕不能屈從(cong) 於(yu) 本國人民以外的任何利益。中國外交的另一個(ge) 重要基準是反對霸權主義(yi) ,維護世界和平。中國承諾不參加任何軍(jun) 事集團或軍(jun) 備競賽。
在過去的70多年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45年聯合國成立之初,隻有51個(ge) 成員國,其中大多數是歐洲和拉美國家。一些非洲和亞(ya) 洲國家仍處於(yu) 殖民統治之下。如今,聯合國已有193個(ge) 成員國,亞(ya) 洲、非洲和拉美的發展中國家在這個(ge) 全球治理機構中占有著重要地位。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如今,麵對俄烏(wu) 衝(chong) 突和巴以衝(chong) 突等挑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顯得更加具有現實意義(yi) 。
以《聯合國憲章》所確定的規則為(wei) 基礎的世界秩序正飽受摧殘。主要原因是,有這麽(me) 一個(ge) 國家,它一邊口口聲聲說要維護這些規則,一邊卻在係統性地無視這些規則,比如采取種種方式幹涉他國內(nei) 政以實現政權更替,未經聯合國安理會(hui) 批準就悍然入侵他國,一票否決(jue) 關(guan) 於(yu) 尋求保障巴勒斯坦人權利的聯合國大會(hui) 決(jue) 議草案,動輒對他國實施各種製裁和抵製行為(wei) ,把美元用作政治武器,建立AUKUS、QUAD等聯盟團體(ti) 以排擠第三國……可謂不計其數。
幸運的是,國際秩序正在南南合作的基礎上得到重建。在南南合作框架中,互不幹涉內(nei) 政、合作共贏、捍衛和平與(yu) 共商共建的原則正逐漸深入人心。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金磚國家、中非合作論壇和中國-拉共體(ti) 論壇等中國與(yu) 其他發展中國家間的溝通與(yu) 合作框架至關(guan) 重要。
同樣值得強調的是,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和“一帶一路”倡議,正是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建立之初所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繼承和發揚。
圖片來源:新華社
當然,進行批判性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70年前,中國還處於(yu) 重建階段,工業(ye) 化剛剛起步,教育和科技發展水平較低,在許多方麵和其他剛剛推翻殖民統治的國家麵臨(lin) 著類似問題。但如今,中國已經擁有了強大的工業(ye) 技術投資能力。這種地位的變化是否意味著中國將疏遠昔日的“窮朋友”,轉而尋求與(yu) 那些富裕國家為(wei) 伍呢?
不是!中國將繼續做一個(ge) 不強加任何附加條件的合作夥(huo) 伴,絕不會(hui) 將自己的政府體(ti) 製強加於(yu) 他國,而將持續尋求合作共贏,並將自身定位為(wei) 一支反對霸權主義(yi) 的政治力量。
已故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曾於(yu) 1974年在聯合國上發表講話,這也是中國領導人第一次在聯合國上發表講話。他的發言至今仍值得我們(men) 回味:“中國現在不是,將來也不做超級大國。如果中國有朝一日變了顏色,變成一個(ge) 超級大國,也在世界上稱王稱霸,到處欺負人家,侵略人家,剝削人家,那麽(me) ,世界人民就應當給中國戴上一頂社會(hui) 帝國主義(yi) 的帽子,就應當揭露它,反對它,並且同中國人民一道,打倒它。”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wei) "Celebrating 5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辛欣
編輯:張釗
實習(xi) 生李舒雨亦有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