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0日是中國傳(chuan) 統節日端午節,從(cong) 汨羅江到墨西哥霍奇米爾科湖、英國曼徹斯特運河,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men) 在龍舟競渡的團結拚搏和歡快氛圍中,體(ti) 驗文明交融的魅力。這一天,也是聯合國大會(hui) 設立的首個(ge) 文明對話國際日,見證了中國攜手各國推動文明對話、促進文明互鑒的最新努力。
6月8日,人們(men) 在南非開普敦參加第二屆“文化中國·開普敦龍舟節”比賽。新華社記者王雷攝
“在此,我願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去年3月1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與(yu) 世界政黨(dang) 高層對話會(hui) 上,麵向世界發出深入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社會(hui) 文明進步的真摯呼籲。
全球文明倡議為(wei) 不同文明更好地實現包容共存、交流互鑒,為(wei) 世界文明百花園更加繁榮貢獻中國智慧,提出一年多來得到國際社會(hui) 廣泛認同和呼應。正如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傅聰所說,聯大關(guan) 於(yu) 設立文明對話國際日的決(jue) 議,充分體(ti) 現全球文明倡議的核心要義(yi) ,再次彰顯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正越來越多地成為(wei) 國際共識。
文明的活力在於(yu) 交往交流交融
中國提出決(jue) 議後,第78屆聯合國大會(hui) 協商一致通過,聯合國大多數會(hui) 員國聯署、支持該決(jue) 議。文明對話國際日的設立,眾(zhong) 望所歸。
“充分發揮文明對話對於(yu) 消除歧視偏見、增進理解信任、促進民心相通、加強團結合作的重要作用,為(wei) 人類社會(hui) 團結應對共同挑戰注入正能量。”傅聰如此闡述推動聯大設立文明對話國際日的初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幹事拉莫斯表示,跨文化對話是相互理解、合作和建立信任的一種手段。而設立文明對話國際日正是一個(ge) “挖掘對話潛力的機會(hui) ”,它能夠“跨越差異建立橋梁”,從(cong) 而提供解決(jue) 所有挑戰的手段。
這是2023年4月19日,在巴西裏約熱內(nei) 盧舉(ju) 辦的聯合國中文日活動現場。新華社記者王天聰攝
對文明交流互鑒的倡導與(yu) 珍視,與(yu) 習(xi) 近平主席10年前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所闡述的文明觀一脈相承:“我們(men) 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wei) 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hui) 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10年過去,習(xi) 近平主席演講中說的每一句話都沒有過時,甚至更具現實意義(yi) 。”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曾在現場聆聽習(xi) 近平主席那次重要演講。“習(xi) 近平主席推動文明對話、尊重文明多樣性的理念,對當下至關(guan) 重要”,她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文明互鑒對促進世界和平發展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中國將在這方麵為(wei) 世界作出很多貢獻”。
巴基斯坦前駐華大使娜格瑪納·哈什米說,中國始終堅定倡導和推動文明互鑒,通過發起文明對話國際日等方式,推動不同文明、種族、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她感到由衷讚同。
4月1日,觀眾(zhong) 在北京故宮參觀“紫禁城與(yu) 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覽。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
文明的活力在於(yu) 交往交流交融。“萬(wan) 裏之遙,不以為(wei) 遠。文明之光,相互映照。”作為(wei) 今年中法文化旅遊年的一項文化盛事,“紫禁城與(yu) 凡爾賽宮”特展正在北京故宮舉(ju) 行,以約200件文物詳盡展現中法之間互學互鑒的文化交流史。
在埃及南部古城盧克索最具盛名的卡爾納克神廟區,中埃兩(liang) 國考古學家經過近6年合作發掘,讓塵封3000多年的孟圖神廟遺址逐漸重現往日圖景,為(wei) 中埃文明交流互鑒搭建起一座新的友誼橋梁。
從(cong) 與(yu) 多國互辦文化旅遊年、合作開展考古研究、開展經典作品互譯,到舉(ju) 辦亞(ya) 洲文明對話大會(hui) 等主場外交,中國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行動有目共睹。塞內(nei) 加爾通訊社前總編謝赫·恩迪亞(ya) 耶認為(wei) ,中國一直積極倡導不同文明間的對話,“為(wei) 世界作出長期貢獻”。
南非西開普大學孔子學院外方院長武長虹說,有關(guan) 設立文明對話國際日的提議,“不僅(jin) 體(ti) 現了中國對多邊主義(yi) 和聯合國工作的堅定支持,更體(ti) 現了中國在百年大變局中的大國擔當”。
“人類前行之路將越走越寬廣”
今年5月,習(xi) 近平主席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向法國總統馬克龍贈送多本中國翻譯的法國小說,包括《九三年》《包法利夫人》《紅與(yu) 黑》《高老頭》《茶花女》《三個(ge) 火槍手》。馬克龍總統也為(wei) 習(xi) 近平主席準備了一份“書(shu) 禮”:1856年出版的雨果著作《沉思集》。
“作為(wei) 東(dong) 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中法曆來相互欣賞、相互吸引。”習(xi) 近平主席道出“以書(shu) 會(hui) 友”的文明底蘊。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feng) 富。新時代以來,從(cong) 主場外交、國事訪問到多邊舞台,習(xi) 近平主席一次又一次向世界闡釋中國的文明觀,順應時代潮流提出促進文明對話交流的中國倡議,親(qin) 力親(qin) 為(wei) 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增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qin) 。
“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習(xi) 近平主席提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和羹之美,在於(yu) 合異”,在聯合國日內(nei) 瓦總部,闡明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在亞(ya) 洲文明對話大會(hui) 開幕式上,強調夯實共建亞(ya) 洲命運共同體(ti)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人文基礎……
這是2024年1月5日在希臘北部拍攝的古馬其頓王國宮殿遺址。新華社發(迪米特裏斯·托斯迪斯攝)
希臘前總統帕夫洛普洛斯告訴記者,從(cong) 雅典到北京,他多次同習(xi) 近平主席就人類文明展開對話,在思想交流中深感共鳴。在他看來,正如習(xi) 近平主席所闡明的理念,世界文明應當在不同文明的合作與(yu) 對話之中不斷豐(feng) 富完善,各國攜手加強文明對話才能有益於(yu) 和平與(yu) 團結。“如果世界各國都秉持這樣的理念,人類前行之路將越走越寬廣。”帕夫洛普洛斯說。
“文明隻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you) 劣之分”,習(xi) 近平主席的這番話讓巴西東(dong) 方學教授、《易經》葡萄牙文版譯者古斯塔沃·平托印象深刻,並感同身受。“不同文明要保持相互交流、相互學習(xi) 、相互借鑒。”
在英國國際關(guan) 係專(zhuan) 家基思·貝內(nei) 特看來,習(xi) 近平主席倡導多層次推進文明交流互鑒,“這不僅(jin) 將促進科學和認知的發展,也將促進相互了解、和平與(yu) 友誼”。
“以解決(jue) 問題為(wei) 導向的文明對話”
位於(yu) 中國河西走廊的敦煌莫高窟,在千百年前東(dong) 西方文明對話中塑造了交流交融的奇跡,如今繼續見證著新時代鮮活蓬勃的文明對話。近日,來自22個(ge) 國家的駐華使節、高級別外交官來到這座文明殿堂,共同探討文明交流互鑒的時代意義(yi) 。
薩摩亞(ya) 駐華大使盧阿馬努韋·馬裏納說,這樣一場關(guan) 於(yu) 文明的對話“有趣且成果豐(feng) 碩”,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將為(wei) 世界作出更多貢獻,與(yu) 此同時,相隔千萬(wan) 裏的國家還可以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尋找文化的共通之處,在對話中求同存異。
這是2024年1月22日拍攝的甘肅敦煌莫高窟。新華社記者馬希平攝
縱觀人類曆史,把人們(men) 隔離開來的往往不是千山萬(wan) 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們(men) 相互認知上的隔膜。當前多重危機挑戰交織疊加,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人類社會(hui) 再次來到曆史的十字路口。
“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離不開文明交流、互學互鑒”“我們(men) 應該從(cong) 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yang) ,為(wei) 人們(men) 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jue) 人類共同麵臨(lin) 的各種挑戰”……習(xi) 近平主席的聲聲話語,蘊含著如何用文明對話之鑰破解時代困境的答案。
不久前,“文明交流互鑒理念國際研討會(hui)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ju) 行。參會(hui) 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跨文化對話部門項目專(zhuan) 員尤安·麥克韋-瓊斯認為(wei) ,對話有助於(yu) 建立信任與(yu) 合作,當今世界麵臨(lin) 氣候變化、地區衝(chong) 突和數字治理等諸多挑戰,文明對話可以成為(wei) 有效應對上述挑戰的工具。
2024年5月21日,在位於(yu) 紐約的聯合國總部,人們(men) 參加“茶和天下”國際茶日展示和慶祝活動。新華社記者王建剛攝
在肯尼亞(ya) 國際問題專(zhuan) 家卡文斯·阿德希爾看來,文明對話正是一條實現可持續全球和平、安全和包容性發展的必經之路,“期待中國繼續推動以解決(jue) 問題為(wei) 導向的文明對話,促進不同文明間通過對話達成共識”。
麵向未來,新時代中國將繼續做文明對話的推動者和踐行者,願同國際社會(hui) 一道,努力開創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麵,將世界文明百花園建設得更加繁盛多彩、生機盎然。(參與(yu) 記者:張文靜、徐永春、林晶、蔣超、陳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