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香港多措並舉大力推動減“廢”回收——構建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體係(香江在線)

發布時間: 2024-06-16 09:40:00 來源: 人民日報

  熙來攘往的香港街頭,印著大號數字“6”的店鋪和貨車越來越多,綠底白字,格外醒目。“6”與(yu) “綠”諧音,作為(wei) 香港社區回收網絡“綠在區區”的品牌標識,寓意著綠色生活無處不在。

  《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設立了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提出“全民減廢、資源循環、零廢堆填”願景,致力在2035年或之前擺脫依賴堆填區處理都市固體(ti) 廢物。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多措並舉(ju) ,大力推動減“廢”回收,構建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體(ti) 係。

  “全民減廢”,共擔環保責任

  據香港特區政府環境保護署(以下簡稱“香港特區政府環保署”)資料,垃圾堆填是香港第三大碳排放源。2022年,香港產(chan) 生了597萬(wan) 噸都市固體(ti) 廢物,有406萬(wan) 噸需棄置到堆填區,平均每天約1.1萬(wan) 噸,其中包括2369噸廢塑膠。由於(yu) 塑膠不易分解,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造成威脅,是香港減“廢”的首要對象。

  前不久,香港特區政府開始實施“管製即棄膠餐具及其他塑膠產(chan) 品”相關(guan) 法例(俗稱“走塑令”),禁止在本地銷售即棄膠餐具、禁止餐飲處所向顧客提供9類即棄膠餐具等。

  譚仔國際有限公司在全港有超過190家分店,旗下餐廳在“走塑令”實施前就已改為(wei) 提供更環保的木質和紙漿餐具,並向顧客做宣介。“‘走塑’一個(ge) 月來,已有七成外賣客人主動減用即棄餐具。”公司企業(ye) 策劃總監柯晉譽說。

  “隨著新法例的實施,自備餐具的餐飲文化逐漸興(xing) 起,長遠來看對整體(ti) 環境有利。”香港特區政府環保署署長徐浩光表示,環保署已走訪超過7000家餐廳,發現其中已有約七成轉用非塑膠餐具,主要的大型連鎖餐廳更已全麵轉用,情況令人鼓舞。

  為(wei) 從(cong) 源頭上減少都市固體(ti) 廢物的產(chan) 生,香港特區政府先後針對塑膠購物袋、電器電子產(chan) 品和玻璃飲料容器實施了“生產(chan) 者責任計劃”。現如今,到香港超市購物,會(hui) 發現顧客幾乎人人自備購物袋。除豁免情況外,如向收銀員索取塑膠購物袋,則需加付1港元。顧客增加的小小成本,產(chan) 生了很大的社會(hui) 效益。

  據香港特區政府環保署2023年統計,自2022年底將塑膠購物袋收費標準由每個(ge) 至少0.5港元增至1港元後,2023年1月至2月的塑膠購物袋派發量整體(ti) 同比下降超過六成,主要大型連鎖超市的平口袋派發量同比下降超過八成。

  另一項“廢電器電子產(chan) 品生產(chan) 者責任計劃”則要求,受管製電器電子產(chan) 品供應商需承擔申報及繳付循環再造征費等責任,銷售商也必須備有經香港特區政府環保署批注的除舊(即“回收”)服務方案,為(wei) 消費者提供免費除舊服務。

  “‘廢電器電子產(chan) 品生產(chan) 者責任計劃’就是讓製造商、進口商、批發商、零售商和消費者等相關(guan) 方,共同分擔回收、循環再造、處理和棄置廢棄產(chan) 品的責任。”徐浩光表示,特區政府計劃提交條例草案,逐步將塑膠飲料容器、紙包飲品盒、電動車電池、汽車輪胎及鉛酸電池5種產(chan) 品納入計劃當中,更廣泛地落實“汙染者自付”及“共同承擔環保責任”。

  源頭分類,完善回收體(ti) 係

  加強廢棄物源頭分類,是構建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體(ti) 係的前提。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加快完善回收體(ti) 係、擴大回收網絡覆蓋麵,香港回收文化蔚然成風。

  打開手機“綠綠賞”APP,掃碼選擇回收物品,然後稱重、分類投放……在“綠在灣仔”回收環保站,灣仔居民李女士投放的廢紙、塑膠空瓶,讓她的“綠綠賞”賬戶累計超過2000積分。“我之前用1000積分換過1公斤香米,不但支持環保事業(ye) ,還能賺積分換禮品,成就感雙倍。”李女士笑著說。她站在裝滿日用品、糧油幹貨及環保紀念品的自動售賣機前,盤算起要兌(dui) 換哪些禮品。

  2021年啟用的“綠在灣仔”回收環保站,是“綠在區區”社區回收網絡中規模較大的公共收集點。環保站緊鄰維港海濱,半弧形設計、木結構圍廊與(yu) 茂密的植被相伴,環境優(you) 美。目前,這裏每天要回收處理紙、金屬、塑膠、玻璃瓶等9類廢棄物,再運送到香港特區政府環保署認可的下遊回收商進行再利用。

  “領取積分、兌(dui) 換禮品,有助於(yu) 鼓勵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養(yang) 成減‘廢’回收習(xi) 慣。”“綠在灣仔”承辦單位香港灣仔區各界協會(hui) 常務副主席劉佩珊告訴記者,經過持續教育和推廣,參與(yu) 回收的市民數量顯著增加,回收量已由2021年的每月20噸增至現在的每月43噸。

  3月初,位於(yu) 西貢將軍(jun) 澳的公共屋邨明德邨迎來第一台智能廚餘(yu) 機。居民掃描“綠綠賞”二維碼後,廚餘(yu) 機頂蓋就能自動打開,將廚餘(yu) 垃圾放進回收桶,即可領取“綠綠賞”積分。“居民的反應十分正麵,廚餘(yu) 機使用率也很高,有時甚至出現需要排隊等候的狀況。”西貢區議員陳誌豪說。

  廚餘(yu) 回收是香港完善社區回收網絡的重要環節。香港特區政府環保署資料顯示,廚餘(yu) 是香港堆填區最主要的都市固體(ti) 廢物,占棄置總量的近三成。自2022年起,特區政府加大在工商業(ye) 場所及社區投放廚餘(yu) 回收設施的力度,整體(ti) 廚餘(yu) 回收總量由2022年每日約135噸增至現在的約260噸,增幅接近一倍。

  “在未來一年,香港特區政府已計劃把住宅處所的智能廚餘(yu) 機或廚餘(yu) 回收桶的數目增加一倍,並且設立100個(ge) 廚餘(yu) 回收流動點,還要在100個(ge) 垃圾站設立廚餘(yu) 收集點。‘綠在區區’的公共收集點亦會(hui) 增加至800個(ge) 。”徐浩光表示,隨著社區回收網絡不斷擴展以及各項便利市民參與(yu) 廚餘(yu) 回收的措施陸續推出,預計回收量會(hui) 繼續上升。此外,特區政府剛於(yu) 6月初推出《減廢回收約章》,鼓勵私人住宅住所的管理組織簽署,承諾為(wei) 居民提供足夠而便利的回收設施,並把回收物妥善交予回收商處理。

  變廢為(wei) 寶,加強下遊建設

  3月,位於(yu) 新界沙嶺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二期啟用,連同已啟用的大嶼山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一期和其他設施,香港的廚餘(yu) 日處理能力提高至600噸。

  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二期位於(yu) 蔥蔥鬱鬱的山嶺之間,2.5公頃的園區內(nei) 矗立著幾座約8層樓高的圓柱形裝置,匯集了先進的廚餘(yu) 處理技術,行走其間聞不到任何異味。廚餘(yu) 轉運車駛過園區門口的地磅秤,來自市區的廚餘(yu) 垃圾經過分揀、粉碎、厭氧消化產(chan) 生可用於(yu) 發電的生物氣,最後轉化為(wei) 電能,剩餘(yu) 殘渣則經脫水、烘幹後處理成高品質肥料。

  “這裏每天可處理300噸廚餘(yu) ,產(chan) 生的電力除了供園區使用,每年還可最多輸出2400萬(wan) 千瓦時到電網,相當於(yu) 5000戶家庭的用電量。”香港特區政府環保署助理署長(廢物基建)雷學良介紹,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二期啟用後,原本棄置在堆填區的部分禽畜廢棄物也能夠來此處理,有效緩解堆填區的氣味問題。

  構建完整的資源循環體(ti) 係,下遊處理能力至關(guan) 重要。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介紹,特區政府優(you) 先處理兩(liang) 類廢物,一是數量相對龐大,回收價(jia) 值低、回收成本高的廢物,例如廢塑膠和廚餘(yu) ;二是含有害物質,會(hui) 對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危害的廢物,例如廢電器電子產(chan) 品等。

  位於(yu) 屯門的環保園是香港首個(ge) 專(zhuan) 為(wei) 循環再造業(ye) 建設的園區,以可負擔的租金為(wei) 回收及循環再造商提供長期用地,並提供完善配套設施,減輕園內(nei) 回收及循環再造商的基建開支。為(wei) 配合“廢電器電子產(chan) 品生產(chan) 者責任計劃”而興(xing) 建的“廢電器電子產(chan) 品處理及回收設施”正位於(yu) 其中。

  在3000平方米的廠房內(nei) ,“廢電器電子產(chan) 品處理及回收設施”中的5條處理線分工有序。經過一道道複雜工序,冰箱、空調、電視等廢電器電子產(chan) 品被拆分成金屬、塑膠等可回收物料。香港特區政府環保署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3月,“廢電器電子產(chan) 品處理及回收設施”共處理超過13萬(wan) 噸受管製廢電器電子產(chan) 品,並累計修複了超過8200件原被棄置的電器,轉贈給有需要的市民使用。

  為(wei) 協助回收業(ye) 界提高本地回收業(ye) 整體(ti) 作業(ye) 能力,協助提升和拓展業(ye) 務,香港特區政府2015年成立了回收基金。據回收基金秘書(shu) 處介紹,截至2024年3月底,基金共批出逾2500個(ge) 申請,資助金額共約8億(yi) 港元,合計處理約15萬(wan) 噸回收物料。

  “香港正全力建設先進高效的現代轉廢為(wei) 能設施,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第一期將於(yu) 2025年投入服務,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第二期正在籌備中。配合政府持續推動的減‘廢’回收工作,香港將可望在2035年實現‘零廢堆填’目標。”謝展寰說。

(責編: 常邦麗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