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國際縱橫談|“兩山論”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發布時間: 2024-08-15 21:42:00 來源: 新華社

  2023年8月15日,習(xi) 近平主席在首個(ge) 全國生態日之際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傳(chuan) 播者和模範踐行者”,“為(wei) 共建清潔美麗(li) 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guan) 於(yu) 加快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的意見》,對加快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進行係統部署,提出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綠色轉型的要求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局”,同時中國要“參與(yu) 引領全球綠色轉型進程”。

  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成就舉(ju) 世矚目,並為(wei) 全球可持續發展帶來新的啟示。中國共建清潔美麗(li) 世界的理念和實踐得到國際社會(hui) 高度肯定,為(wei) 人類綠色發展事業(ye) 注入更多寶貴動力。

  統籌經濟生態建設 為(wei) 全球綠色發展提供借鑒

  酷夏中,內(nei) 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境內(nei) 極度缺水的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裏,一排排光伏板整齊排列。光伏板吸收大量陽光,不僅(jin) 可以輸出“綠色電力”,還能在板下為(wei) 梭梭等沙生植物提供更適宜的生長空間。梭梭能發揮固沙之用,還能接種肉蓯蓉,助力發展中藥材種植產(chan) 業(ye) 。荒漠化治理、綠色能源、農(nong) 業(ye) 創收,就這樣結合在一起,形成一條“光伏發電+生態治理”的綠色轉型鏈條。

  近年來,像這樣令人眼前一亮的中國綠色轉型方案,不僅(jin) 在國際舞台上獲得認可,也頻頻吸引海外人士前來取經。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浙江省“千村示範、萬(wan) 村整治”工程、“螞蟻森林”項目和“藍色循環”模式,先後獲得聯合國最高環境榮譽“地球衛士獎”。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曾為(wei) 塞罕壩林場建設者頒發“地球衛士獎”的聯合國前副秘書(shu) 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前執行主任埃裏克·索爾海姆多次引用習(xi) 近平主席的話,向國際社會(hui) 介紹中國綠色發展經驗。索爾海姆對中國統籌協調生態治理和經濟發展的綠色轉型之路尤為(wei) 讚賞。在他看來,“中國已經成為(wei) 全球綠色轉型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chan) 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chan) 力。“習(xi) 近平主席一直強調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美國國家人文科學院院士、美國中美後現代發展研究院創院院長小約翰·柯布認為(wei) ,許多西方人將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視為(wei) 尖銳對立的兩(liang) 麵,而中國著力於(yu) 將二者協調推進,對生態文明建設懷有“堅定決(jue) 心”,這其中蘊含著“大智慧”,對世界其他國家的綠色發展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yi) 。

  國際社會(hui) 密切關(guan) 注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的新征程、新探索。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jue) 定》提出關(guan) 於(yu) 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製的一係列重大部署,強調“聚焦建設美麗(li) 中國,加快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ti) 係,推進生態優(you) 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

  南非西開普大學學者馬哈茂德·帕特爾說,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扣時代命題,提出了一係列具有原創性、前瞻性和戰略性的理念,引領中國走出一條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發展之路。

  埃及國際關(guan) 係和政治事務專(zhuan) 家艾哈邁德·馬希爾·阿博-賈巴勒認為(wei) ,中國近期為(wei) 全麵深化改革、建設中國式現代化作出全麵部署,不僅(jin) 關(guan) 乎經濟穩定發展,也關(guan) 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應對氣候變化等,這將對“全球南方”國家發展具有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堅持以人為(wei) 本 以生態改善增進民生福祉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li) ,藍天也是幸福。”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chan) 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在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的生態治理順應人民日益增長的優(you) 美生態環境需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wei) 民,大力推行綠色生產(chan) 生活方式,重點解決(jue) 損害群眾(zhong) 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更多優(you) 質生態產(chan) 品。

  從(cong) 攻堅克難打贏“藍天保衛戰”,到多措並舉(ju) 推動農(nong) 村環境整治;從(cong) 有效管控土壤環境風險,到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加強生態係統保護修複,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今天的中國,綠水青山的“生態顏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同步提升。

  埃及氣候與(yu) 環境專(zhuan) 家馬格迪·阿拉姆多次到中國考察學習(xi) 。中國森林覆蓋率逐年增加令他印象尤為(wei) 深刻,“日益繁茂的森林減輕了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減少了荒漠化麵積”。“中國如此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首先增益了中國人民的生活福祉”,這是他在中國取經時的一個(ge) 切身感受。

  美國過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安德魯·施瓦茨說,中國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成就有力造福中國人民。他在珠海看到當地將保護自然美景與(yu) 現代化城市建設有機結合,為(wei) 人民創造了宜居的生活環境,在普洱見證了當地在發展規劃中將農(nong) 業(ye) 與(yu) 生態環境保護協調推進,切實造福當地民生。

  今天的中華大地上,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li) 中國畫卷生動鋪展。風沙地貌中,廣袤沙海與(yu) 水天相映;長江入海口,水鳥悠然棲息於(yu) 草叢(cong) 之間……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日益廣泛地得到共享。

  坦桑尼亞(ya) 《衛報》國際版主編本傑明·姆加納認為(wei) ,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中國發展理念在生態文明建設等各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強調在發展的同時也要保障和改善民生,這為(wei) 坦桑尼亞(ya) 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在智利前駐華大使費爾南多·雷耶斯·馬塔看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不以資產(chan) 增長作為(wei) 國家發展水平的唯一衡量標準,對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高度重視,這是對現代化的重新定義(yi) ,這種理念在智利等“全球南方”國家獲得廣泛回響。

  完善全球生態治理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ti)

  “我們(men) 要同心協力,抓緊行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wan) 物和諧的美麗(li) 家園。”習(xi) 近平主席2020年9月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hui) 上呼籲。

  中國在加快自身綠色發展、綠色轉型的同時,也積極推進“綠色絲(si) 綢之路”建設,廣泛開展生態治理領域的國際合作——

  與(yu) 俄羅斯聯手保護東(dong) 北虎,老虎“跨境遊”越來越多;與(yu) 烏(wu) 茲(zi) 別克斯坦共建全球蔥園,用於(yu) 保育和研究全球的蔥屬植物種質資源;在印度尼西亞(ya) 助力紅樹林保護工程,推進紅樹林的補植修複工作……中國攜手世界多國,紮紮實實推動生態環境改善。

  在阿聯酋,中國承建的世界最大單體(ti) 光伏電站,成為(wei) 阿布紮比沙漠腹地裏的“能源綠洲”;在埃及,中國節水梯田模式被成功“複製”,助力西奈半島山區涵養(yang) 水源、發展農(nong) 業(ye) ;在埃塞俄比亞(ya) ,中國科研人員推廣“清灌育草、封育輪牧、牧養(yang) 結合”的生態修複與(yu) 發展模式……以生態為(wei) 優(you) 先、強調協同發展的中國綠色方案,為(wei) “全球南方”共同發展開拓思路、注入新動力。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shu) 處執行秘書(shu) 西蒙·斯蒂爾對新華社記者說,中國在綠色發展之路上,致力於(yu)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通過南南合作持續加大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展現了大國擔當。他特別提到,中國通過大力投資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助力全球減少對化石燃料依賴、向低碳經濟轉型,所取得的成績令人矚目。

  肯尼亞(ya) 學者卡文斯·阿德希爾說:“中國積極傳(chuan) 播先進的生態理念、務實推進國際合作、積極參與(yu) 全球生態治理,中國的努力令全世界有目共睹、讓很多國家受益,中國日益成為(wei) 眾(zhong) 多發展中國家綠色轉型的合作夥(huo) 伴。”

  生態文明建設關(guan) 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夢想。習(xi) 近平主席指出:“唯有攜手合作,我們(men) 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海洋汙染、生物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隻有並肩同行,才能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態文明之路行穩致遠。”

  展望未來,中國將與(yu) 世界其他各國和地區攜手前行,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sang) 失等全球性挑戰,形成保護地球家園的強大合力,書(shu) 寫(xie) 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ti) 的新篇章。

(責編: 周晴晴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