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瞭望丨天津經濟回升向好

發布時間: 2024-04-16 10:30:00 來源: 《瞭望》

  ◇擠掉統計水分、擺脫路徑依賴、淘汰落後產(chan) 能、破解鋼鐵圍城……近幾年,在麵臨(lin) 經濟增速下滑的壓力中,天津始終保持住耐心和定力,在結構調整、提升質量、培育新動力等方麵持續發力

 

  ◇

  天津科教優(you) 勢突出:北京的科研資源近水樓台;有10多家全國重點實驗室、6家海河實驗室、多所知名高校;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強度3.49%,全國第三;顯示動力自主CAE軟件、人工轉化二氧化碳從(cong) 頭精準合成己糖技術等創新成果豐(feng) 富;全市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為(wei) 19.93%……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李亭

  貨輪靠泊在天津港北航道內(nei) 的泊位中(2024 年 3 月 20 日攝)趙子碩攝 / 本刊

  天津是近代中國工業(ye) 發祥地之一,2023年天津經濟增速4.3%,低於(yu) 全國0.9個(ge) 百分點。但對比近年來天津與(yu) 全國的經濟增長曲線,會(hui) 發現兩(liang) 者差距在收窄。專(zhuan) 家分析認為(wei) ,天津已走出“V”字轉型的底部,呈現回升向好趨勢。

  從(cong) 賬麵看,2023年天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9.8%,市管國企利潤增長14.4%,民營經濟稅收增長26.1%;從(cong) 市麵看,企業(ye) 預期企穩,消費市場“熱辣滾燙”;從(cong) 人麵看,就業(ye) 穩定增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4.7%;從(cong) 基本麵來看,戰略機遇突出、科教優(you) 勢明顯、產(chan) 業(ye) 基礎雄厚、生產(chan) 要素齊全的天津,前景依然可期。

  蓄勢起跳

  擠掉統計水分、擺脫路徑依賴、淘汰落後產(chan) 能、破解鋼鐵圍城……近幾年,在麵臨(lin) 經濟增速下滑的壓力中,天津始終保持住耐心和定力,在結構調整、提升質量、培育新動力等方麵持續發力。

  ——轉型新生。

  2023年天津經濟增速達到4.3%,與(yu) 全國的差距收窄至0.9個(ge) 百分點,人均GDP達到12.28萬(wan) 元。與(yu) 此同時,二三產(chan) 業(ye) 為(wei) 主導的產(chan) 業(ye) 格局不斷優(you) 化。2023年規上工業(ye) 增加值增長3.7%,服務業(ye) 增加值增長4.9%。

  轉型過程中,不少企業(ye) 迎來春天。天津市天重江天重工有限公司整體(ti) 退出鋼鐵行業(ye) ,駛上數字經濟快車道。依靠充沛的電力容量,江天數據規劃了260畝(mu) 數據中心產(chan) 業(ye) 園,將分期建設8棟綠色節能的巨型數據中心,可部署多達4萬(wan) 台標準機櫃。

  ——擴大優(you) 勢。

  任何時候,中國都不能缺少製造業(ye) 。以製造業(ye) 立市的天津,已形成12條重點產(chan) 業(ye) 鏈,其中,產(chan) 值超千億(yi) 的有5條。2023年,12條重點產(chan) 業(ye) 鏈貢獻了近8成規上工業(ye) 增加值,集成電路、車聯網、航空航天、中醫藥、高端裝備產(chan) 業(ye) 鏈增加值均實現兩(liang) 位數增長。

  “鏈長製”高位推動、重點項目引育培優(you) 、產(chan) 業(ye) 集群協同發力……在重點產(chan) 業(ye) 鏈“引力”下,空客A320第二條生產(chan) 線、大船集團天津船舶製造基地等一批大項目在天津簽約落地。2023年,天津集中簽約製造業(ye) 項目92個(ge) ,總投資1171.5億(yi) 元。

  從(cong) 用電結構也能一窺經濟結構。國網天津電力數據顯示,2023年,天津全社會(hui) 用電量連續11個(ge) 月同比正增長,年度用電量首次突破1000億(yi) 千瓦時。其中,製造業(ye) 對用電量的貢獻率近30%,特別是1100餘(yu) 家高技術及裝備製造企業(ye) 用電量同比增速達兩(liang) 位數。

  ——壯大新動能。

  在中國電信京津冀大數據智能算力中心,服務器運轉不停。目前,中心已完成375P國產(chan) 先進AI智能算力建設,完成了多個(ge) 大模型適配。今年6月,中心還將落地智能算力萬(wan) 卡池項目,智能算力規模將達到5000P。

  數字技術為(wei) 實體(ti) 經濟帶來強大動能。新天鋼冷軋薄板有限公司3號鍍鋅生產(chan) 線機組投產(chan) 首月就超額完成目標。公司副總經理郭萬(wan) 平說,依靠“5G+智慧工廠”,借助生產(chan) 能耗管控和能源智能運營,2023年企業(ye) 減排二氧化碳超2萬(wan) 噸。

  數據顯示,2023年,天津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規上工業(ye) 的比重達到24.5%,戰略性新興(xing) 服務業(ye) 、科技服務業(ye) 營業(ye) 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4.3%和13.6%,高技術產(chan) 業(ye) 投資增長5.9%。

  “天津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勢頭良好,正是新舊動能轉換的外在體(ti) 現。”天津工業(ye) 大學經濟與(yu) 管理學院教授張煒熙說。

  釋放活力

  天津持續優(you) 化營商環境,努力釋放消費潛力、不斷加強吸引外資,讓經濟活力滿滿。

  ——營商環境持續優(you) 化。

  針對民營企業(ye) 普遍關(guan) 注的營商環境、要素配置、產(chan) 業(ye) 配套等,近年來,天津陸續出台“民營經濟19條”“支持民營企業(ye) 改革發展26條”“支持民營經濟發展17條措施”“民營經濟發展壯大29條”……持續優(you) 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

  政策效果如何?從(cong) 數量看,2023年新登記民營經營主體(ti) 突破30萬(wan) 戶,增長13.3%;從(cong) 質量看,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4.3%,民營經濟稅收增長26.1%;從(cong) 預期看,天津社科院對天津800家民營企業(ye) 的長期調查顯示,民營企業(ye) 已連續四個(ge) 季度處在景氣區間。

  良好的產(chan) 業(ye) 配套成為(wei) 天津吸引民營企業(ye) 的重要因素。新能源是天津12條重點產(chan) 業(ye) 鏈之一,看中產(chan) 業(ye) 配套優(you) 勢,英利能源發展(天津)有限公司於(yu) 2021年落戶天津。去年,企業(ye) 產(chan) 量同比增長了47%。

  ——消費市場“熱辣滾燙”。

  海河邊觀靚景、東(dong) 疆港看日出、五大道賞海棠、武清小鎮購物遊、西北角品美食……憑借特色文旅資源,天津多次“出圈”,文旅消費活力高漲。

  僅(jin) 龍年春節假期,天津就接待遊客近1400萬(wan) 人次,同比增長95.1%;實現旅遊收入123.45億(yi) 元,同比增長181.9%。天津市商務局重點監測的473家商貿流通企業(ye) 累計銷售額同比增長11.2%;累計客流量同比增長21.4%。

  消費已成為(wei) 天津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2023年,天津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7.0%。其中金銀珠寶、新能源汽車、智能手機等升級類產(chan) 品零售額分別增長26.4%、41.3%、31.5%。

  就業(ye) 穩、錢袋鼓,百姓才能敢消費。2023年,天津城鎮新增就業(ye) 35.69萬(wan) 人,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3萬(wan) 元,增長4.7%,城鄉(xiang)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進一步縮小至1.79。

  ——外向型經濟穩定提升。

  今年2月,10台內(nei) 燃機車以租賃方式從(cong) 東(dong) 疆綜保區報關(guan) 離境,出口至塞拉利昂,總貨值近2億(yi) 元人民幣。這是我國內(nei) 燃機車首次以保稅租賃方式出口至非洲。

  這是東(dong) 疆憑借大膽試、大膽闖吃到的眾(zhong) 多“螃蟹”之一。全國首單保稅租賃、經營性租賃收取外幣租金等創新業(ye) 務均在東(dong) 疆落地,這裏已經成為(wei) 全球第二、國內(nei) 最大的飛機租賃中心,飛機、船舶、海工平台租賃業(ye) 務全國占比80%。

  作為(wei) 改革開放高地,天津外資磁場效應不斷加強。截至2023年底,累計有291家世界500強在津投資,外資研發中心達到68家。

  今年以來,已有GE醫療MR東(dong) 半球總部項目、諾和諾德40億(yi) 元增資項目等簽約天津。GE醫療負責人表示,將繼續把天津作為(wei) 深耕布局的重點,加快推進MR東(dong) 半球總部項目建設,集聚更多產(chan) 業(ye) 優(you) 質資源。

  輕裝上陣

  天津區域信用環境受到關(guan) 注,專(zhuan) 家表示,經過幾輪化債(zhai) ,天津債(zhai) 務壓力已有所緩解。

  ——稅收競爭(zheng) 力增強。

  2023年天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9.8%,達到2027億(yi) 元,增長超預期。其中,稅收占比持續提升、收入質量明顯提高是一大亮點。2023年天津稅收收入增長17.2%,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78%,較上年提升5個(ge) 百分點。

  稅收占比增多,背後是經濟活力的提升和營商環境的改善。天津財經大學財稅與(yu) 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陳旭東(dong) 認為(wei) ,近年來,天津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斷提高,稅源質量較高,稅收競爭(zheng) 力較強。

  在“增收”方麵,除加強財源稅源建設,大力盤活資源資產(chan) ,隨著國企改革逐步深化,2023年天津市管國企利潤增長14.4%,上繳稅費等增長8.3%,國有資本對財政的貢獻度在增強。

  ——債(zhai) 務壓力在緩解。

  麵臨(lin) 化債(zhai) 任務,天津調整設立全市化解政府性債(zhai) 務領導小組,製定實施“1+10”全口徑債(zhai) 務化解工作方案,圓滿完成年度各項化債(zhai) 目標任務。用足用好中央各項支持政策,進一步優(you) 化期限結構、降低融資成本、緩解剛兌(dui) 壓力。強化政府債(zhai) 務全流程監管,確保法定債(zhai) 務按時足額還本付息。

  “這些舉(ju) 措展現了天津維護市場信用環境的決(jue) 心,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天津債(zhai) 券市場融資環境,提振了市場和投資者的信心。”聯合資信有關(guan) 負責人說。

  中證鵬元研報表示,天津多家主要城投債(zhai) 券規模壓降,發行利率迅速收斂,發行期限明顯拉長,流動性壓力已階段性減輕。“天津確實迎來了輕裝上陣再出發的契機。”

  人們(men) 在天津市大理道欣賞盛開的海棠花(2024 年 4 月 6 日攝) 杜鵬輝攝 / 本刊

  前景可期

  盡管外部環境複雜多變,經濟運行仍麵臨(lin) 不少風險挑戰,但受訪專(zhuan) 家和企業(ye) 家們(men) 普遍認為(wei) ,天津戰略機遇突出、科教優(you) 勢明顯、產(chan) 業(ye) 基礎雄厚、生產(chan) 要素齊全,多重優(you) 勢疊加,前景依然可期。

  ——緊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機遇。

  最近,天津雲(yun) 聖智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新接了幾筆工業(ye) 無人機大訂單,上下一派繁忙。看中天津的產(chan) 業(ye) 配套優(you) 勢及京津通勤便利,2018年,這家北京企業(ye) 將研發和生產(chan) 中心落戶濱海新區,業(ye) 務量持續攀升,成為(wei) 低空經濟版圖中的重要力量。

  北京科技創新優(you) 勢與(yu) 天津先進製造研發優(you) 勢相結合,不少企業(ye) 實現跨越式發展。作為(wei) 京津兩(liang) 地協同發展的重要平台,天津濱海—中關(guan) 村科技園注冊(ce) 企業(ye) 超過5000家,累計為(wei) 1000餘(yu) 家北京科技企業(ye) 提供科技創新和應用場景支持。

  2023年,天津吸納北京各類技術合同2324項,成交額同比增長84.7%;通過市場化機製引進北京資源在津落地協同項目331個(ge) 、總投資1832.5億(yi) 元。

  “越來越多的機構和項目將在京津冀廣闊‘試驗田’中找到新的增長點。”濱海—中關(guan) 村科技園辦公室主任陳強說。

  ——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

  “全力促進科技創新、產(chan) 業(ye) 煥新、城市更新,加快形成更多新質生產(chan) 力”是天津市2024年政府工作重點任務之一。

  天津科教優(you) 勢突出:北京的創新資源近水樓台;有10多家全國重點實驗室、6家海河實驗室、多所知名高校;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強度3.49%,全國第三;顯示動力自主CAE軟件、人工轉化二氧化碳從(cong) 頭精準合成己糖技術等創新成果豐(feng) 富;全市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為(wei) 19.93%……

  如何把科創勢能轉化為(wei) 發展動能?高標準建設天開高教科創園是關(guan) 鍵一招。開園以來,天開園注冊(ce) 科技型企業(ye) 1500多家,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生物醫藥、腦機工程等領域創新創業(ye) 活躍,一些科研成果已經從(cong) “實驗室”走向了“生產(chan) 線”。

  作為(wei) 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天津創新鏈和產(chan) 業(ye) 鏈融合的優(you) 勢得天獨厚。不久前,信創海河實驗室與(yu) 天地偉(wei) 業(ye) 、南大通用展開聯合攻關(guan) ,解決(jue) 上層應用與(yu) 數據庫的適配問題。“預計能節約60%的適配研發投入。”天地偉(wei) 業(ye) 技術有限公司總工辦項目總監韓麗(li) 麗(li) 說。

  ——全麵深化改革開放增強內(nei) 生動力。

  從(cong) 曆史經驗來看,全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仍需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的內(nei) 生動力。

  例如,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可以釋放創新活力。“通過科技創新、產(chan) 業(ye) 創新、體(ti) 製機製改革三位一體(ti) 的良性循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經濟學教授李俊青說。

  天開園已率先開始探索。圍繞高校科研成果不敢轉、不想轉、不會(hui) 轉,以及科技企業(ye) 發展缺資金、缺場景、缺人才、缺配套等問題,天開園建立了選、育、診、融、賽、轉“六項機製”,為(wei) 科研成果轉化鬆綁。

  天津提出,未來將持續優(you) 化營商環境,激發各類經營主體(ti) 的內(nei) 生動力和創新活力。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進一步發揮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優(you) 勢,打造我國北方地區聯通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戰略支點。

  (《瞭望》2024年第16期 )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