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投資是推動經濟發展、擴投資穩就業(ye) 的重要力量。最新數據顯示,一季度民間投資同比增長0.5%,扣除房地產(chan) 開發投資,民間投資增長7.7%,增速進一步回升。
當前,民營企業(ye) 投資形勢如何?怎樣進一步提振民企投資信心、激發民間投資潛力?新華社記者近日深入多地調研,進企業(ye) 、下車間,感受民營企業(ye) 發展溫度,觸摸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脈搏。
市場回暖,當前民企投資形勢如何?
北醒(北京)光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李遠最近一直在北京和廣州兩(liang) 地奔忙,與(yu) 記者見麵時,他疲憊中帶著興(xing) 奮。
“公司去年投資數億(yi) 元在廣州建了激光雷達生產(chan) 工廠,今年3月底開始量產(chan) ,預計秋天能達產(chan) 10萬(wan) 台。”李遠說,車載激光雷達是公司目前發力重點,未來將會(hui) 成為(wei) 新的增長點。
2015年創立時不足10人,如今團隊超200人,去年公司已成長為(wei) 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李遠說,公司多年年均研發投入增長超50%,將在車載激光雷達領域加大布局。
同樣受向好形勢鼓舞的,還有安徽鍇模裝備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羅海。公司2004年做家電模具起步時隻有四五個(ge) 人,年銷售額不到100萬(wan) 元。三年前,瞄準新風口的王羅海,開辟了汽車車燈模具製造的新賽道,銷售額逐年增長,今年預計達1億(yi) 元。
“開年來,汽車車燈模具工廠滿負荷運行,訂單同比增長超30%。”王羅海說,今年計劃投資2000萬(wan) 元改造機器設備,以更好滿足客戶定製需要。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開年以來,不少企業(ye) 反映訂單好於(yu) 去年,有擴大產(chan) 能或增加產(chan) 線的意願,“新三樣”及新賽道上的企業(ye) 尤其如此。
近期發布的一係列經濟數據,也印證了這一態勢——
一季度,民間投資同比增長0.5%,增速比前2個(ge) 月快0.1個(ge) 百分點;製造業(ye) 民間投資增長11.9%,基礎設施民間投資增長8.1%;
一季度,規模以上私營工業(ye) 企業(ye) 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快3.4個(ge) 百分點,前2個(ge) 月規上私營工業(ye) 企業(ye) 利潤同比增長12.7%;
一季度中小企業(ye) 發展指數達89.3,比上季度上升0.2個(ge) 點,高於(yu) 2022年同期水平,與(yu) 2023年同期持平;
3月末,民營企業(ye) 貸款增速快於(yu) 全部貸款增速;當前獲得貸款支持的科創企業(ye) 中,九成多是私人控股企業(ye) ……
國家統計局固定資產(chan) 投資統計司司長翟善清說,今年以來,各地區全麵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及配套舉(ju) 措,增強民營企業(ye) 發展內(nei) 生動力,支撐民間投資繼續恢複。
“民間投資比例是監測民營企業(ye) 發展狀況的晴雨表,也是鞏固經濟回升向好的發力點。”中國中小企業(ye) 協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馬彬說,今年前兩(liang) 個(ge) 月民間投資增速由負轉正,一季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向好,加上各類指標表現,表明民間投資意願有所回升,企業(ye) 發展信心進一步恢複。
但從(cong) 中小企業(ye) 發展數據看,一季度數據仍處於(yu) 景氣度以下,折射投資預期有待進一步穩固。
記者在調研中也發現,經濟形勢回升向好的當下,企業(ye) 投資心態“冷熱不均”,有的意願積極,有的仍在觀望,市場需求不足、行業(ye) 競爭(zheng) 加劇成為(wei) 企業(ye) 普遍反映的壓力。
福建一家從(cong) 事出口鞋服生產(chan) 的企業(ye) 負責人說,雖然一季度海外市場需求比去年明顯好轉,但企業(ye) 並不敢輕易投資擴產(chan) 。“還要再看看訂單增加態勢能否持續。”他說,麵對市場回暖,隻能先喘口氣,想“深呼吸”還要再等等。
中國建設銀行泉州分行相關(guan) 負責人說,從(cong) 分行掌握的數據看,今年以來企業(ye) 信貸規模增長明顯,說明企業(ye) 的生產(chan) 經營活動擴張態勢不錯。但從(cong) 結構看,短期流動性貸款居多,中長期項目貸款並不多,且以大企業(ye) 為(wei) 主。
去年至今,一係列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給企業(ye) 吃下“定心丸”: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意見,提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31條舉(ju) 措;中國人民銀行等八部門推出25條舉(ju) 措加強民營企業(ye) 金融服務;國家發展改革委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針對民營企業(ye) 痛點難點更有針對性提供服務;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對穩定和擴大民間投資作出部署……
“我們(men) 感受到國家對民營經濟的支持力度,企業(ye) 更要想辦法激發內(nei) 生動力,讓自身快速恢複‘造血’機能。”山西美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姚錦龍說。
新加坡《聯合早報》近日援引有關(guan) 專(zhuan) 家分析稱,中國國內(nei) 供需有所改善,企業(ye) 信心正在恢複,消費和投資意願不斷增強。
內(nei) 外兼修,如何更好提振企業(ye) 投資信心?
武漢新華揚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陳祺從(cong) 沒想過,企業(ye) 能像網購一樣,快捷找到資源和合作夥(huo) 伴。
2023年底發布技術研發需求,2024年3月合作項目開發……在湖北科技創新供應鏈平台上,清晰記錄著企業(ye) 與(yu) 研究所達成技術合作的全流程。“當時,我們(men) 發布了需求信息,沒想到通過平台線上線下供需撮合,很快完成了對接,解決(jue) 了我們(men) 項目的關(guan) 鍵技術難題。”陳祺說。
在這一平台上,各方可以實現技術、人才、金融、場景等四類需求對接。“平台以需求為(wei) 導向,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讓政府與(yu) 企業(ye) 的關(guan) 係從(cong) 管理與(yu) 被管理轉向了風險共擔、互相促進發展的關(guan) 係,助力各方實現共贏。”湖北武漢東(dong) 湖高新區科創局有關(guan) 負責人說。
據了解,湖北科創供應鏈平台建立以來,共促成142項企業(ye) 技術研發需求合作,其中近80%為(wei) 中小民營科技企業(ye) ,通過技術“揭榜掛帥”政策引導,與(yu) 企業(ye) 共擔研發風險,帶動新增企業(ye) 研發投入達到6.26億(yi) 元,政策資金引導撬動比例達到1:5。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說,提振民營企業(ye) 投資信心是一個(ge) 係統工程,既需要政策、資金、項目等硬支持,更需要穩定預期、公平競爭(zheng) 、法治環境和良好服務的軟支持。
零重力飛機工業(ye) (合肥)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賈思源回憶起企業(ye) 落戶安徽合肥的經曆時說,政府開放低空試飛應用場景,減免企業(ye) 幾年房租和裝修費用……但更重要的是,合肥當時一並引進了空天信息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一下子簽約了二十幾家企業(ye) 。“這為(wei) 我們(men) 與(yu) 鏈上企業(ye) 合作提供了很好支撐。”
“如今招商引資,已不能靠土地、稅收等傳(chuan) 統要素吸引,需要發揮產(chan) 業(ye) 鏈配套、場景化應用、產(chan) 業(ye) 生態優(you) 化、變招工為(wei) 招才的優(you) 勢吸引投資。”合肥市發展改革委總經濟師李浩淼說,優(you) 惠的稅費政策固然吸引人,但良好的產(chan) 業(ye) 生態和營商環境更為(wei) 重要。
一場場政企“雙向奔赴”的早餐會(hui) 、懇談會(hui) ,讓企業(ye) 訴求更快得到傾(qing) 聽和落實;推出企業(ye) 投資產(chan) 業(ye) 鏈地圖,幫助企業(ye) 更快找到投資合作方;為(wei) 企業(ye) “量身定做”特色金融產(chan) 品……各地行動釋放出鮮明信號:助力企業(ye) 放開手腳、輕裝上陣,積極投、有力投、放心投。
聚焦民營企業(ye) 急難愁盼,各地各部門也在加快行動——
國家發展改革委多次召開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現場會(hui) ,精準推動解決(jue) 本地民企反映的問題訴求;六部門聯合修訂發布管理辦法,鼓勵和引導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ye) 建設運營;中國人民銀行設立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激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ye) 、重點領域技術改造等的金融支持力度……
為(wei) 保障民營企業(ye) 融資需求、用地需求、能耗需求,安徽提出“3個(ge) 70%”要素保障機製;針對民營企業(ye) “不能投”“不敢投”“不願投”等問題,浙江提出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清單、重點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項目清單等“三張項目清單”;針對民營企業(ye) 融資難問題,江蘇提出發揮政府性融資機構作用,對民營企業(ye) 的融資擔保業(ye) 務比重原則上達到80%……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消息,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平台顯示,截至2月底,吸引民間資本參與(yu) 的項目超1600個(ge) ,總投資規模2萬(wan) 多億(yi) 元。
采訪中很多企業(ye) 表示,在營商環境不斷優(you) 化的當下,企業(ye) 更需激發內(nei) 生動力,主動出擊,應對壓力和挑戰。
麵對近幾年行業(ye) 競爭(zheng) 加劇,安徽長庚光學科技有限公司選擇迎難而上。“企業(ye) 每年研發投入占比10%左右,無論多難,我們(men) 都保持著每年至少上市5至8款新品的迭代頻率。”公司產(chan) 品經理曹育說。
“市場就在那裏,關(guan) 鍵看你怎麽(me) 去挖機遇。”曹育說,修煉內(nei) 功是唯一出路,獨一無二的產(chan) 品才有競爭(zheng) 力,立足自身優(you) 勢,腳踏實地,就會(hui) 迎來一片新天地。
向“新”前行,打開民企發展更廣闊空間
手握15000餘(yu) 件與(yu) OLED相關(guan) 的關(guan) 鍵專(zhuan) 利,長期深耕OLED顯示領域的維信諾在激烈競爭(zheng) 中充滿底氣,企業(ye) 合肥工廠一季度的產(chan) 能需求已是去年同期的四倍。
“這得益於(yu) 企業(ye) 對新技術的提前布局。”維信諾聯席總裁嚴(yan) 若媛說,“如今,我們(men) 在研發新技術ViP時,就把國產(chan) 化放在源頭考量,邀請產(chan) 業(ye) 鏈相關(guan) 國內(nei) 領先企業(ye) 一起研發。”
鉚足幹勁,主動作為(wei) ,更多企業(ye) 正提前布局,向“新”發力,拓展更廣闊發展空間。
勇於(yu) 創新,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中尋找新賽道。
零重力飛機工業(ye) (合肥)有限公司園區內(nei) ,“構建地球上第三種交通生態”的標語隨處可見。一個(ge) 個(ge) 大小不同、造型各異的載人飛行器,帶著未來感撲麵而來。
“我們(men) 致力於(yu) 研發300至3000米飛行高度範圍內(nei) 的載人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實現城市內(nei) 及城際的中短程低空通勤,開車2小時的路程未來可能隻要飛10分鍾。”賈思源說。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ye) 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根據工信部等四部門印發的方案,到2030年,通用航空裝備將全麵融入人民生產(chan) 生活各領域,成為(wei) 低空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形成萬(wan) 億(yi) 級市場規模。
湖北黃石,宏和電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chan) 業(ye) 園。偌大的玻璃纖維布生產(chan) 車間,400餘(yu) 台數字化機器飛速運轉,“吐”出一張張薄如蟬翼的透明“布”料。
這是用比頭發絲(si) 還細的玻纖絲(si) 織成的玻纖布,廣泛應用於(yu) 手機板、汽車板等領域。公司總經理助理馬占勇說,工廠產(chan) 值預計比去年增長7000萬(wan) 元。公司總部還計劃加大投資,針對服務器、機器人等領域提前布局。
銳意進取,在挖掘和激發新需求中開拓新市場。
在7個(ge) 國家有9個(ge) 生產(chan) 園區、19家工廠、11個(ge) 研發中心、20餘(yu) 個(ge) 銷售分支機構,輻射亞(ya) 洲、歐洲和北美……在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上海保隆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產(chan) 業(ye) 地圖上,不同顏色的點標注著這家企業(ye) 的全球化步伐。
“去年9月,我們(men) 位於(yu) 匈牙利的歐洲研發製造中心正式啟用,正在規劃建設二期廠房,後續用於(yu) 空氣懸架生產(chan) 。”保隆科技董事長張祖秋說,靠近市場本地化研發生產(chan) ,加強與(yu) 海外夥(huo) 伴合作,將幫助企業(ye) 提升全球資源整合能力,開拓更大海外市場。
深挖內(nei) 需潛力,主動布局全球,積極拓展多元市場正成為(wei) 越來越多企業(ye) 的選擇。
專(zhuan) 注於(yu) 生物醫用材料生產(chan) 的山東(dong) 納美生物集團有限公司,近年來堅持研發創新和技術迭代。“國內(nei) 消費市場潛力巨大,我們(men) 正在把生物納米纖維材料應用到化妝品、藥品上,探索更廣闊的市場。”公司總經理劉景君談及未來,信心滿滿。
美國庫恩基金會(hui) 主席羅伯特·勞倫(lun) 斯·庫恩說,新質生產(chan) 力是高質量發展的模式,預示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新動能取代舊動能,進而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他指出,民營經濟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關(guan) 鍵因素之一。
既有政策供給,也有改革舉(ju) 措,展望未來,前景廣闊。
根據國務院此前印發的《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工業(ye) 、農(nong) 業(ye) 、建築、交通、教育、文旅、醫療等7大領域的設備更新,有望形成年規模5萬(wan) 億(yi) 元以上的大市場,為(wei) 相關(guan) 行業(ye) 帶來巨大發展機遇。
聚焦民營企業(ye) 核心關(guan) 切,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進程加快推進,將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推動民營企業(ye) 為(wei) 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有好的空氣、土壤和環境,我們(men) 更要抓住機遇,沉下心來,堅持長遠眼光深耕高端半導體(ti) 光源研發,努力向行業(ye) 最高處攀登。”華引芯(武漢)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孫雷蒙說。(記者於(yu) 佳欣、劉開雄、鄒多為(wei) 、溫競華、田穎、王嘉偉(wei) 、王自宸、吳慧珺、秦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