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等西方國家不斷炒作所謂中國新能源“產(chan) 能過剩導致不公平競爭(zheng) ”,汙蔑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chan) 品為(wei) 代表的中國產(chan) 品出口威脅他國產(chan) 業(ye) 發展,稱中國以“過剩產(chan) 能”衝(chong) 擊世界經濟。
“新話術”的背後是“老套路”。給中國“新三樣”產(chan) 品強扣所謂“產(chan) 能過剩”帽子,目的是為(wei) 了遏製打壓中國科技發展和產(chan) 業(ye) 升級,以不正當手段維護美西方在全球經濟體(ti) 係中的壟斷地位,以及由此帶來的超額收益。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供給和需求都具有全球性,不同國家的產(chan) 能高低是由各自比較優(you) 勢決(jue) 定的,隻要加強合作,就能共同發展。早在200多年前,亞(ya) 當·斯密就在《國富論》中闡明,國際貿易使各國實現分工合作,從(cong) 而提高生產(chan) 效率和經濟發展水平。倒是今天,某些西方輿論將“產(chan) 能過剩”定義(yi) 為(wei) 超過國內(nei) 需求的生產(chan) 能力,這是何等狹隘!不僅(jin) 違背了經濟常識,更不符合客觀事實。如果各國生產(chan) 的產(chan) 品僅(jin) 為(wei) 滿足國內(nei) 市場需求,世界貿易從(cong) 何而來?按此邏輯,美國生產(chan) 的芯片、德國生產(chan) 的汽車80%都用於(yu) 出口,是否也可以被稱為(wei) “產(chan) 能過剩”?
中國發展新能源產(chan) 業(ye) ,是順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符合經濟客觀規律的正確戰略選擇,是中國比較優(you) 勢的體(ti) 現和對全球分工的貢獻,有助於(yu) 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目標。以“新三樣”為(wei) 代表的中國新能源產(chan) 品,不是所謂的“過剩產(chan) 能”,而是積極滿足全球市場需求的優(you) 質產(chan) 品供給;沒有衝(chong) 擊世界經濟,而是為(wei) 世界經濟增長和價(jia) 格穩定提供了重要支撐。
近年來,全球經濟陷入增長乏力和通脹高企困境,高質量、高效能、高性價(jia) 比的中國產(chan) 品,為(wei) 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提供有力支撐,豐(feng) 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2023年,我國“新三樣”產(chan) 品出口首次突破萬(wan) 億(yi) 元大關(guan) ,每出口3輛汽車就有1輛是電動載人汽車,光伏組件產(chan) 量連續16年位居全球首位,受到海外消費者廣泛青睞。英國汽車製造商和貿易商協會(hui) 首席執行官邁克·霍斯日前在接受采訪時就表示,更多中國電動汽車品牌進入英國,不僅(jin) 降低了電動汽車價(jia) 格,還鼓勵了行業(ye) 創新,讓消費者和汽車行業(ye) 都受益。
從(cong) 全球範圍來看,優(you) 質產(chan) 能不是過剩,反而是嚴(yan) 重不足。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wan) 輛,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將達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約4倍。這也意味著,當前產(chan) 能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特別是眾(zhong) 多發展中國家對新能源產(chan) 品的潛在需求巨大,何來“過剩”一說?
在國際綠色低碳市場需求不斷擴張的背景下,作為(wei) 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場和設備製造國,中國持續提供優(you) 質新能源產(chan) 品,將有力推動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的發展,為(wei)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轉型作出巨大貢獻,體(ti) 現負責任大國擔當。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5.1億(yi) 千瓦,中國的貢獻超過一半。中國風電、光伏產(chan) 品已出口到全球2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降低了全球清潔能源使用成本。中國還與(yu) 1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開展綠色能源項目合作,有效解決(jue) 了有關(guan) 國家和地區用電難、用電貴等問題。中國的綠色產(chan) 能正有力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減碳目標、加快綠色轉型。國際可再生能源署報告顯示,過去十年間,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別累計下降超過了60%和80%,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歸功於(yu) 中國創新、中國製造、中國工程。
指責中國新能源“產(chan) 能過剩”毫無事實根據,以此為(wei) 借口采取貿易保護措施,必將損害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穩定和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成長發展,阻遏國際社會(hui) 應對氣候變化的綠色轉型進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