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29日電 題:跨國車企對中國新能源市場前景投下信任票
中新社記者 劉亮
近期,一些美西方人士在國際輿論場炒作所謂中國新能源“產(chan) 能過剩論”,但這並不能掩蓋中國新能源市場的巨大潛力和吸引力。在綠色發展日益成為(wei) 國際主旋律的背景下,跨國車企紛紛加碼投資中國市場,用行動向中國新能源市場發展前景“投票”。
現代汽車集團相關(guan) 負責人強調,汽車領域的新能源變革早已成為(wei) 社會(hui) 共識。麵對中國這一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集團對在華電動化發展有深遠的期待。中國電動車市場在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政策支持和消費者對科技和新能源的持續認可下,將迎來快速增長,對中國市場前景樂(le) 觀。
近期在隨德國總理訪華期間,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也重申深耕中國市場的承諾:“中國是未來之所在,也是寶馬集團全球最大市場。我們(men) 在中國的持續成功離不開在華足跡的不斷增長和發展。”
更多國際車企加碼在華投資。大眾(zhong) 汽車在華設立德國外最大研發中心,專(zhuan) 注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奧迪品牌在華首個(ge) 純電動車型生產(chan) 基地——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將於(yu) 2024年底投產(chan) ;豐(feng) 田計劃為(wei) 中國市場推出更多新車型……國際車企紛紛加大在華市場投資,進一步彰顯外資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與(yu) 市場潛力的信心。
跨國車企看好中國新能源市場,然而,一些美西方人士近期卻炒作所謂中國新能源“產(chan) 能過剩論”。專(zhuan) 家認為(wei) ,這種論調本質是出於(yu) 保護主義(yi) ,試圖限製中國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和出口。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出口數量更創新高。有人聲稱,中國通過補貼及稅收減免政策形成產(chan) 業(ye) 優(you) 勢,致使“廉價(jia) ”新能源產(chan) 品湧入全球市場,“損害”他國經濟。然而,事實是,產(chan) 業(ye) 補貼是世界通行做法,包括美歐在內(nei) 的多國都有,甚至項目更多、力度更大。如今,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早已進入通過市場競爭(zheng) 實現發展的“加速賽道”。
還有人稱:中國的新能源產(chan) 能已超出全球需求。但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wan) 輛,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將達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約4倍。同時,發展中國家因能源轉型進程較慢,對新能源產(chan) 品需求更持續增長。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就曾強調,當前產(chan) 能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特別是眾(zhong) 多發展中國家對新能源產(chan) 品的潛在需求巨大。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指出,為(wei) 支持全球綠色發展和踐行碳中和承諾,中國全力投入和培育壯大了新能源產(chan) 業(ye) ,不僅(jin) 為(wei) 世界加快脫碳貢獻了成本更低、成熟度更高的新能源產(chan) 品,還幫助更多國家創造了新的產(chan) 業(ye) 與(yu) 就業(ye) 。
“我沒有看到‘產(chan) 能過剩’,我看到的是全球市場對於(yu) 新能源汽車的巨大需求。中國將比我們(men) 今天看到的更深地影響全球市場。”世界知名汽車設計師、長安汽車副總裁克勞斯·齊喬(qiao) 拉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