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要想富,先修路”,在長三角地區得到印證:古時的京杭大運河孕育繁華市鎮,近代以來良港樞紐打下產(chan) 業(ye) 基礎,如今軌道上的城市群、世界級的機場群和港口群為(wei) 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持。交通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長三角一體(ti) 化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5年多來,交通一體(ti) 化一直是“先手棋”。
新的一天,又一列G7578次列車從(cong) 安徽六安出發,途經江蘇蘇州、上海、浙江杭州等城市,最終抵達位於(yu) 浙江省最南端的蒼南縣。
G7578次列車長曹立斐介紹,列車穿越長三角三省一市,開行9年多來,已累計運行300多萬(wan) 公裏,運送旅客400多萬(wan) 人次。
安徽六安農(nong) 產(chan) 品經銷商汪康是G7578次列車“常旅客”,他經常往返於(yu) 六安和上海之間。汪康說,高鐵的便捷已經給公司很多產(chan) 業(ye) ,還有一些工作帶來很多方便。
截至2023年底,長三角高速鐵路裏程超7000公裏,陸域所有地級市都有動車通達。
江蘇省規劃設計集團技術中心總規劃師徐海賢介紹,軌道上的“長三角”加速飛馳,通過快速便捷的交通係統支撐城市網絡要素的流動,從(cong) 而促進整個(ge) 長三角區域空間格局的優(you) 化和資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化。
今年以來,長三角鐵路的日均客流超過了200萬(wan) 人次,相當於(yu) 一座城市在常態化“流動”。
這是在滁州市拍攝的滁寧城際鐵路列車(2023年6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軍(jun) 喜 攝
交通的發展帶來區域協調發展的機遇。
橫跨滁河的汊河大橋,連接起安徽滁州市來安縣汊河鎮與(yu) 江蘇南京市頂山街道。兩(liang) 地合作共建“頂山-汊河”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以創新性的體(ti) 製機製“一盤棋”促進產(chan) 業(ye) 協同、交通互聯、設施互通、服務共享、人才互認。
近年來,汊河鎮依托跨界一體(ti) 化發展契機,成為(wei) 承接南京產(chan) 業(ye) 轉移的前沿陣地。目前已逐漸形成軌道交通裝備產(chan) 業(ye) 集群,為(wei) 南京整車企業(ye) 配套。
隨著兩(liang) 地跨省通辦服務等多項工作實現互相協同,“跨界”生活也越來越便利。
國網來安縣供電公司建陽(毗鄰區)供電服務中心主任黃文豪表示,通過共同推進跨省用電業(ye) 務協同,深化數據共享應用,屬地窗口直接受理異地業(ye) 務,實現了企業(ye) 和市民享受皖蘇供電窗口同質同效服務。
這是連接來安縣汊河鎮和南京市江北新區的汊河大橋(2023年3月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孫駿 攝)
2023年6月,全國首條跨省城際鐵路——滁寧城際鐵路滁州段已經建成通車。目前,正在編製謀劃的寧滁一體(ti) 化協同發展交通重點項目有近30個(ge) 。
南京大學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hui) 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教授薑寧表示,長三角一體(ti) 化的具體(ti) 的推進工作裏麵有很多內(nei) 容,交通基礎設施的一體(ti) 化,對於(yu) 長三角經濟社會(hui) 活動的進一步地相互融合,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為(wei) 經濟活動,特別是為(wei) 企業(ye) 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23年3月1日,工作人員在“頂山—汊河”跨界一體(ti) 化發展示範區的一家太陽能電池片企業(ye) 生產(chan) 線上忙碌。新華社記者 劉軍(jun) 喜 攝
一架大飛機有上百萬(wan) 個(ge) 零部件。一個(ge) 跨地域的民用航空產(chan) 業(ye) 鏈聯盟沿著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逐步發展壯大。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產(chan) 業(ye) 組組長戴誌明表示,包括G60科創走廊在內(nei) ,現在已經形成了比較好的產(chan) 業(ye) 協同體(ti) 係,能夠通過跨區域產(chan) 業(ye) 協同這種機製,把大家串聯起來,激發出來,把大家的能力展示出來。
這是位於(yu) 上海市鬆江區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規劃展示館外景(2020年11月18日攝)。新華社發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依托G60高速和滬蘇湖高鐵等交通大動脈,串聯起上海鬆江,江蘇蘇州,浙江嘉興(xing) 、杭州、金華、湖州和安徽宣城、蕪湖、合肥九地,密集布局了一批先進製造業(ye) 和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推動“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創新研究中心黨(dang) 組書(shu) 記、主任賈占鋒表示,科創的要素在九城市之間自由流動,按市場化要素配置,九城市共商、共建、共享、共贏。
大江奔騰,東(dong) 流入海。勇立潮頭的長三角,正在新征程上譜寫(xie) 區域協調發展的新篇章。
江蘇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和古運河相映成趣(2023年6月1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記者:李雨澤、毛俊、黃培鋒、丁汀
岑誌連、董雪、龔雯、曹力、白斌、金劍
報道員:鄒晨晨、楊春春
嵇子鑒、呂華、徐斌
編輯:吳煒玲、趙世芸
製作:新華FM工作室
新華社音視頻部
出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