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共話中國經濟新機遇|通訊:一位荷蘭花卉商的中國情緣

發布時間: 2024-04-30 20:05:00 來源: 新華網

  多年前,荷蘭(lan) 人揚·德威特跟隨作為(wei) 花卉商的父親(qin) 到中國開拓商機,首次踏足河北太行山區時,對公司在中國的業(ye) 務前景曾心存疑慮。如今,其公司培育的鬱金香、百合、風信子等花卉已經綻放在中國大江南北。

  這是4月14日在荷蘭(lan) 利瑟拍攝的鬱金香花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孟鼎博攝

  “父親(qin) 告訴我,永遠不要懷疑(中國)。”近日,德威特在荷蘭(lan) 北部小鎮恩克赫伊曾接受新華社記者專(zhuan) 訪,回憶起當年初到中國時的情景,頗有感慨。

  “我父親(qin) 對中國人民、對中國市場、對中國整個(ge) 國家充滿信心。”德威特回憶道。事實證明,他父親(qin) 的眼光是正確的,公司很快便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並順利發展。

  德威特清楚地記得1997年在上海參加第四屆中國花卉博覽會(hui) 時見到的景象:參觀的人群人潮洶湧,以至於(yu) 展覽館不得不關(guan) 門謝客。這一幕讓德威特備受鼓舞,“我們(men) 堅信中國將成為(wei) 一個(ge) 巨大的市場,我們(men) 心中充滿了樂(le) 觀的信念”。

  3月9日,在位於(yu) 重慶市長壽區的長壽湖景區,遊客在鬱金香花海中賞花拍照。景區今年一共從(cong) 荷蘭(lan) 進口鬱金香種球近60萬(wan) 粒,分三大係列27個(ge) 品種,種植麵積約12000平米。新華社記者唐奕攝

  從(cong) 1984年把第一盒鬱金香種球出口到中國,德威特的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已整整40年。如今,從(cong) 上海到烏(wu) 魯木齊,從(cong) 沈陽到廣州,中國許多地方都有其培育的各類花卉,德威特對此非常自豪。

  這些年,德威特親(qin) 眼見證了中國的巨大變化。第一次來中國時,他看到的是破舊的馬路和擁擠的自行車潮。今天,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和鄉(xiang) 村麵貌煥然一新。“如果你從(cong) 杭州到上海走高速公路,沿途可見樹木、灌木和鬱金香等各種美麗(li) 的植物,就像在開車穿過一個(ge) 公園。”

  他說,一開始,由於(yu) 契合中國農(nong) 曆新年等傳(chuan) 統節日的喜慶氣氛,黃色和紅色鬱金香最受中國人歡迎。隨著中國人生活越來越好,對花卉的消費需求越來越旺盛,粉色和白色鬱金香逐漸變得更受青睞,尤其是在年輕人中。

  3月21日,遊客在荷蘭(lan) 利瑟的庫肯霍夫公園遊覽。新華社記者王湘江攝

  另外,中國人對百合花的喜愛讓德威特驚喜。他說,公司最早向中國出口百合花時,並不知道百合這兩(liang) 個(ge) 字在中文裏有象征“百年好合”的美好寓意。結果,百合花一進入中國市場便大受歡迎,如今已成為(wei) 在中國最暢銷的花卉品種。

  德威特說,公司是祖父在1922年創立的。今年5月,公司將參加在北京舉(ju) 辦的中國國際花卉園藝展覽會(hui) ,屆時將邀請中國合作夥(huo) 伴,一起慶祝公司成立102周年和進入中國市場40周年。

  展望中國市場前景,德威特依然充滿信心:“我們(men) 每天都看到新的商機,我們(men) (與(yu) 中國夥(huo) 伴)有良好的合作,我們(men) 對中國的未來非常樂(le) 觀。”

(責編: 劉莉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鄉”約在這裏|走進“菜都”壽光:體驗蔬菜裏的大智慧

    兩米多長的絲瓜、“長在天上”的地瓜、300多斤的巨人南瓜……這些是正在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上展出的明星農產品。新奇可口的蔬菜,智能化的農業設備……這裏不僅展示了各種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也讓人感受到了中國鄉村振興的蓬勃力量。 [詳細]
  • 和評理|擴大開放擁抱優質產能:中國對全球綠色轉型的貢獻不應遭到汙蔑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近日剛剛結束訪華之行,緊跟其後,美國特斯拉公司首席執行官馬斯克的“突然來華”又引發了外界的廣泛關注。在持續推動“經濟脫鉤”、不斷打壓中國先進產業的背景下,近期,美國為主導的西方開始大肆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論”,試圖繼續向中國施壓。 [詳細]
  • 西藏邊城墨脫:“一片茶葉”興產業

    墨脫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林芝市南部,地處邊境,是中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縣,自然資源豐富,也是眾多遊客打卡的地方,從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到海拔100多米的低山河穀,巨大的海拔落差造就了這裏最豐富的垂直自然帶,這裏擁有適宜種植高山茶葉的氣候。  [詳細]
  • 【兩岸人生】台北小哥想穿漢服走遍大陸

    來自台灣台北的鍾憫豪是位漢服“同袍”和推廣者,擁有30多件不同形製的漢服。近年來,在漢服愛好者的推廣下,越來越多台灣民眾開始了解製作精美又富有文化內涵的中華傳統服飾。 [詳細]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