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台灣建築師的“長安印象”:黃土地“黏”住了我

發布時間: 2024-05-02 20:24: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陝西的黃土地‘黏’住我二十餘(yu) 年甚至餘(yu) 生。它的吸引力來自城牆青磚的紋路、充斥鼻息的古香古韻、秦嶺山下的悠然自得以及舌尖上酸辣噴香的油潑麵……”台灣建築師賈孝遠向中新社記者談起他的“長安印象”。

  2003年,賈孝遠受邀從(cong) 台東(dong) 來陝,參與(yu) 西安官方提出的“皇城複興(xing) 計劃”。“那是我首次來到西安,與(yu) 曆史遺存‘麵對麵’,仿佛聆聽這座城將千年故事娓娓道來。”賈孝遠說,西安作為(wei) 中華曆史文化的重要坐標,充斥著延續千年的文化自信感,吸引人們(men) 深入探索。

  通過這次機遇,賈孝遠了解到隋唐長安城的城市形製,其中占比最多的住宅裏坊令他印象深刻。“回顧大陸的城市發展,隋唐長安城的營造曾是世界典範,雖然古代長安的有些印記如今已變得模糊,但城市空間的肌理和尺度依舊影響著當代的西安人。”

  “如何將唐代城市規劃與(yu)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行結合、推陳出新,進而影響當今城市規劃與(yu) 更新理念,這是我持續思考的課題。”賈孝遠說,隋唐長安城中占比四分之三左右的裏坊極具規模及代表性,其人性化的空間尺度、裏坊內(nei) 部的寺廟園林、商住混合的雛形與(yu) 現代的“15分鍾生活圈”有諸多相似之處。  

  3月,賈孝遠新作《開放裏坊單元營造》發布。圖為(wei) 賈孝遠在新書(shu) 發布會(hui) 上發表演講。 (受訪者供圖)

  “‘形隨機能而生’是建築界的主流設計理念,但我認為(wei) 不僅(jin) 僅(jin) 是建築,就城市空間而言這種理念依然適用。城市如人,城市的‘相’因何而生呢?”賈孝遠認為(wei) ,應關(guan) 注中華文化內(nei) 涵特點,以人生活的主要空間——社區為(wei) 切入點,通過重組涵養(yang) 優(you) 良文化的空間結構,依托當代城市發展體(ti) 係,營造符合中華民族傳(chuan) 統價(jia) 值觀的空間布局,探索既能傳(chuan) 承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又符合現代人生活方式的“開放裏坊單元”。

  今年3月,賈孝遠撰寫(xie) 的《開放裏坊單元營造》一書(shu) 在西安發布,發布儀(yi) 式上,兩(liang) 岸多位建築設計專(zhuan) 家與(yu) 學者等進行了研討與(yu) 交流。

  “如今建築設計進入了新時代,我們(men) 從(cong) 關(guan) 注建築形式到開始關(guan) 注建築空間,那城市是否也應更關(guan) 注承載文化延續與(yu) 發展的空間呢?這部著作就是在講現代城市中如何重建東(dong) 方傳(chuan) 統文化。”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趙元超如此作評。

  在大陸工作與(yu) 生活的二十餘(yu) 載,賈孝遠遊曆多座城市,切身感受到大陸經濟、科技、教育等方麵的發展,而他既是其中的見證者亦是參與(yu) 者。

  “因工作時常往返兩(liang) 岸,每次都迫不及待地將我的大陸見聞告訴台灣朋友,希望他們(men) 多來大陸走走轉轉,看到真實的大陸。”賈孝遠說。

  每逢有台灣朋友來陝遊玩,賈孝遠都會(hui) 安排肉夾饃、泡饃、油潑麵等係列“美食行”。大快朵頤後與(yu) 朋友漫步於(yu) 古城街巷中,邊欣賞古跡街景風光邊暢談往事與(yu) 未來,是他的人生樂(le) 事。

  “西安和台灣如今都是我的家鄉(xiang) ,我將繼續觀察、構思、設計富有文化韻味的城市更新規劃方案,並提煉觀點分享給兩(liang) 岸業(ye) 界同仁。”賈孝遠說,希望自己不僅(jin) 播下關(guan) 於(yu) 城市規劃設計方麵思考的“種子”,也成為(wei) 推動兩(liang) 岸交流、深度合作的使者。

(責編: 劉莉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