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1日,下午1點,浙江省龍泉市寶溪鄉(xiang) 溪頭村,依山脈而建的龍窯,窯頭在山腳,窯尾順著山勢向上,像一條真龍匍匐於(yu) 山脊。裝坯滿窯,吉時已到,窯主葉晨曦彎下腰來,將火送進窯口。泥土石塊,與(yu) 熾熱的窯火相碰,以期化身晶瑩如玉的青瓷。一年一度的春燒點火開啟,百年古龍窯再次點燃,不滅的窯火,像燦爛的星河,在龍泉這片土地上緩緩流淌、生生不息。
“一部中國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龍泉。”有人這樣評價(jia) 龍泉青瓷。汲取本地的瓷土,注入汩汩清澈的甌江水,再熔於(yu) 火,浙江龍泉窯匠們(men) 用巧手,成就了最具生命力的青色。經灼百窯火,奪得千峰翠。“如玉類冰”、“饒玉影青”,龍泉青瓷成為(wei) 凝聚民族智慧與(yu) 審美情愫的載體(ti) ,迤邐千年。
“龍泉青瓷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有必要建一個(ge) 青瓷博物館。”一次,習(xi) 近平同誌到龍泉調研,聽到當地匯報龍泉大窯楓洞岩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成果、但現有博物館無法容納出土文物時,當場這樣表示。在龍泉青瓷博物館前,立著一塊特殊的“關(guan) 懷石”記述這一殷殷囑托,這一字一句,為(wei) 龍泉青瓷保護傳(chuan) 承指明發展方向。
龍泉青瓷博物館2010年對外開放,是國內(nei) 唯一一座全麵係統介紹龍泉窯發展史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龍泉青瓷傳(chuan) 統燒製技藝的專(zhuan) 題博物館。博物館建築麵積10000平方米,共有古代瓷器類文物4990餘(yu) 件,推出“青瓷的記憶”、“瓷海明珠”、“火與(yu) 土的交響”等10餘(yu) 個(ge) 專(zhuan) 題展覽。建築造型以考古發掘中層層疊疊的青瓷器物破土而出為(wei) 創意。 圖為(wei) 龍泉青瓷博物館。龍泉市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小城龍泉,在浙西南,以瓷聞名,傳(chuan) 頌千年。暮春之際,記者來到這裏,尋找青瓷“常青”的答案。
從(cong) 杭州出發,往浙西南而行,越走山越多,植被也愈加豐(feng) 茂。據專(zhuan) 家介紹,製瓷曆史長達1600多年的龍泉窯,是我國文化內(nei) 涵龐雜、生產(chan) 地域廣闊、規模十分壯觀的青瓷窯業(ye) 係統,也是中國曆代青瓷工藝技術的集大成者,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窯址分成東(dong) 區與(yu) 南區兩(liang) 大部分,遍布甌江及閩江流域的10多個(ge) 縣域,共有窯址約600多處,龍泉境內(nei) 達398處。
在眾(zhong) 多窯址中,琉田,也就是如今的小梅鎮大窯村,是龍泉窯的中心產(chan) 地,曾經代表了青瓷燒製技藝的高峰。明代陸容《菽園雜記》裏寫(xie) 道:“青瓷初出於(yu) 劉田,去縣六十裏。”此處“劉田”就是“琉田”。如今我們(men) 看到的已是大窯龍泉窯考古遺址公園,山坡上60餘(yu) 處窯址遍布青瓷殘片,工匠們(men) 加工泥料的場所、製作陶瓷的作坊、日常生活的居所等遺跡清晰可辨。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天然的窯場:一方麵,山為(wei) 燒製瓷器提供了基本材料:泥土、礦物、燃料以及建窯需要的適當坡度;另一方麵,發達的水係,使得交通運輸更為(wei) 便利,商貿往來更為(wei) 便捷。
一條長約2.5公裏的宋瓷古道,連接了產(chan) 區和瓷運碼頭。小梅鎮金村是被譽為(wei) 海上絲(si) 綢之路起點之一的金村碼頭所在地。這裏見證了宋元時期龍泉青瓷從(cong) 浙江出發,暢銷中國乃至亞(ya) 非歐三大洲50多個(ge) 國家的壯闊曆史。當年,一窯窯燒製出爐的青瓷,被人們(men) 手推肩挑,沿著瓷運古道來到碼頭,再經河運、海運,抵達遙遠的海外。
位於(yu) 浙江省龍泉市寶溪鄉(xiang) 溪頭村的五股窯建於(yu) 清末,是一座柴燒龍窯。柴燒龍窯是龍泉青瓷傳(chuan) 統燒製技藝的載體(ti) ,也是中國江浙等地燒造瓷器的重要窯爐形製,依山坡而建,形狀如龍故名龍窯。2009年9月,龍泉青瓷傳(chuan) 統燒製技藝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成為(wei) 世界上首個(ge) 入選該名錄的陶瓷類項目。 圖為(wei) 五股窯龍窯。張有鋼/攝 龍泉市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龍泉青瓷‘三分人工,七分天成’。” “曾芹記古窯坊”龍窯窯主曾世平這樣說。在龍泉,龍窯被稱為(wei) “窯火活化石”。始建於(yu) 清代道光年間的“曾芹記古窯坊”是龍泉目前在燒龍窯中最古老的龍窯。今天,龍泉仍保留著19座古龍窯,其中13座成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曾世平介紹,龍泉青瓷取材當地得天獨厚的礦石和高嶺土,曆經72道工序方能成型。燒窯前,僅(jin) 準備時間就需至少三個(ge) 月,每次要在32米長的龍窯內(nei) 燒製數千件大批量的瓷器,燒製時間近30小時,確保窯溫上升到1300攝氏度。燒窯時,曾世平一刻也不能鬆懈,掌控火候全憑“火眼金睛”,稍有不慎,便會(hui) 變形和產(chan) 生色差。柴燒古龍窯有“以百敵萬(wan) ”之說,盡管今天技術革新,最終成品率依舊不過1/10,但龍窯造就的天成之美,仍是其他方法所不及。2009年9月,龍泉青瓷傳(chuan) 統燒製技藝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成為(wei) 世界上首個(ge) 入選該名錄的陶瓷類項目。
為(wei) 進一步挖掘和弘揚龍泉青瓷傳(chuan) 統燒製技藝,“讓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龍泉市組織青瓷燒製藝人成立了龍泉青瓷傳(chuan) 統龍窯燒製技藝研究會(hui) ,截至目前共策劃組織開展了100多場以“不滅窯火”為(wei) 主題的龍泉青瓷傳(chuan) 統燒製技藝活動,包括迎聖火、點火和開窯前的傳(chuan) 統祭窯儀(yi) 式等。 圖為(wei) 浙江省龍泉市寶溪鄉(xiang) 溪頭村五股窯“不滅窯火”活動現場。張有鋼/攝 龍泉市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然而曾幾何時,龍泉青瓷也麵臨(lin) 過危機。明代中期至清代晚期,龍泉窯逐漸式微,至新中國成立前,青瓷傳(chuan) 統燒製技藝已瀕臨(lin) 失傳(chuan) 。周恩來總理聽聞此事,極其重視,他指示:要恢複五大名窯生產(chan) ,首先要恢複汝窯和龍泉窯。
“1957年,上垟鎮設立了國營龍泉瓷廠及青瓷研究所,使龍泉青瓷生產(chan) 在極短的時間內(nei) 恢複到較高水平。”82歲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毛正聰回憶。1959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專(zhuan) 門成立了“浙江省龍泉青瓷恢複委員會(hui) ”,對龍泉窯配方進行了科學分析、測試和研製,經過上百次實驗和試燒,終於(yu) 使瀕臨(lin) 失傳(chuan) 的龍泉窯青瓷像烈焰中的鳳凰獲得了新生。
“想要重現輝煌,乃至有所突破,技術的革新必不可少。”退而不休的毛正聰正在龍泉青瓷大師園工作室裏忙活。隻見他將素燒完成的坯體(ti) ,放入配好釉料的釉桶中,浸入釉漿後取出,通過素燒、施釉、噴釉、晾幹的不斷反複,完成青瓷的獨有工序之一:多次施釉。20世紀90年代,毛正聰在景德鎮看到燒液化氣的梭式窯後深受啟發,改造出人工控製的新式窯爐,借助現代科技解決(jue) 了釉發色不純正和不穩定等難題,讓純正的梅子青、粉青、鐵胎哥窯青瓷重放光彩。
杭州國家版本館又名文潤閣,為(wei) 了充分體(ti) 現文潤閣的“潤”字,杭州國家版本館把龍泉青瓷元素融入版本館設計與(yu) 建設之中。在文潤閣南大門,巨大的“梅子青”青瓷覆蓋屏扇門之上,其設計靈感來自宋代屏風。全館共設置了251樘這樣的青瓷屏扇,屏扇門厚度為(wei) 22厘米、重量高達4噸。所有屏扇共計使用了約7萬(wan) 片純手工燒製的青瓷片,均來自為(wei) 其專(zhuan) 門改良的龍泉窯。 圖為(wei) 杭州國家版本館的青瓷屏扇。浙江日報 王建龍/攝 龍泉市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龍泉多舉(ju) 措促保護傳(chuan) 承,讓青瓷文化‘活’起來、‘火’起來”,龍泉市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吳明俊一一介紹,“我們(men) 編製實施《大窯龍泉窯遺址保護總體(ti) 規劃》和《大窯龍泉窯考古遺址公園總體(ti) 規劃》,高標準推進大窯龍泉窯考古遺址公園、省級龍泉青瓷文化傳(chuan) 承生態保護區保護利用,大力推動“海上絲(si) 綢之路(龍泉窯大窯—金村遺址)”申遺等核心項目。從(cong) 青瓷技藝傳(chuan) 承保護、瓷土資源保護、青瓷文化習(xi) 俗保護、青瓷品牌保護等一係列保護內(nei) 容入手,更好地傳(chuan) 承和保護龍泉青瓷傳(chuan) 統燒製技藝。我們(men) 深化古窯青瓷藏品的研究工作,啟動“亭後窯址”考古項目,出版《還原繁華——宋朝的龍泉》、《“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yu) 全球化》等10餘(yu) 部理論成果,啟動《龍泉青瓷誌》編纂工程。此外,我們(men) 成立了龍泉青瓷傳(chuan) 統龍窯燒製技藝研究會(hui) ,以社會(hui) 化參與(yu) 模式活化利用古龍窯群,推出‘不滅窯火’活動,夯實龍泉青瓷千年傳(chuan) 承不息的原生動力。”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自古至今從(cong) 未斷流,陶瓷是中華瑰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名片。”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經這樣指出。龍泉青瓷,作為(wei) 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棵常青樹,正續寫(xie) 青瓷文化新的華彩樂(le) 章。從(cong) 入選G20杭州峰會(hui) 、APEC峰會(hui) 、進博會(hui) 的國宴用瓷,到“三葉草燔瓷香插”乘坐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環遊太空,從(cong) 北京冬奧會(hui) 獎牌融入龍泉青瓷冰裂紋元素,到杭州國家版本館251樘青瓷屏扇門橫空出世,再到杭州亞(ya) 運會(hui) 期間吉祥物“龍泉瓷娃”火熱出圈……一陣陣“青瓷風”勁吹、一股股“宋瓷熱”升溫,浙瓷魅影為(wei) 世界渲染了新的風景。龍泉青瓷以其特有的東(dong) 方神韻,從(cong) 曆史走向未來,從(cong) 中國走向世界。
來源:求是網
記者:何雯雯
製作:湯寶蘭(lan)
審核:閆玉清
監製:李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