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研人員中,45歲以下占比達80%以上;北鬥導航、探月探火等重大戰略科研任務的許多項目團隊,平均年齡都在30多歲;在未來科學大獎等獎項的獲選名單中,既有“40後”“50後”,也閃現“80後”“90後”的身影……在諸多產(chan) 業(ye) 領域,尤其是人工智能、未來產(chan) 業(ye) 等新賽道,優(you) 秀青年科技人才正加速成為(wei) 科技創新的主力軍(jun) ,他們(men) 大展拳腳、加速奔跑,為(wei)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注入澎湃力量。
青年人才處於(yu) 創新創造力的高峰期,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ang) 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對科技強國建設和人才強國建設都意義(yi) 重大。近年來,我國構築起日益完善的政策體(ti) 係,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更好成長成才。2023年8月,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yang) 和使用的若幹措施》,提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並從(cong) 提升科研單位人才自主評價(jia) 能力、加大青年科技人才生活服務保障力度等方麵作出部署。各地各部門也相繼完善配套政策和製度,為(wei) 青年科技人才搭建更廣闊舞台,營造更友好成長氛圍,比如強調40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擔任項目(課題)負責人和骨幹的比例原則上不低於(yu) 50%,提高對青年科技人才的資助規模,等等。
讓青年科技人才在新賽道上跑得更快更穩更遠,還需要在完善體(ti) 製機製上來真把式,持續破除影響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的障礙;在營造更好發展環境上下狠功夫,讓青年科技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持續迸發。
搭好梯子,為(wei) 青年科技人才鋪好前路。摒棄“帽子”思維,破除“四唯”現象,推進事務性減負,讓青年人才可以放開手腳大膽探索、心無旁騖投身科研。持續健全考察激勵機製,不拘一格科學用人,優(you) 化考核標準,不斷暢通青年人才成長通道、拓寬發展空間。營造靈活開放的人才環境,加快搭建和完善重大科創平台,支持其開展原始創新、技術攻關(guan) 、成果轉化,讓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的舞台上盡情綻放。比如,廣西在科技計劃中持續設置“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yang) ”專(zhuan) 項,近3年累計下達三類項目700多項、資助經費近8000萬(wan) 元;在八桂學者項目中設立八桂青年學者崗位,將優(you) 秀青年人才納入高層次人才計劃培養(yang) ,給予連續3年穩定的經費支持。不斷完善的資助體(ti) 係和持續加大的培養(yang) 支持力度,賦予了青年科技人才更大的科研自主權,讓他們(men) 能夠更好潛心研究、成長進步。
厚植人才創新創造的沃土,還需要關(guan) 心關(guan) 注青年科技人才的“急難愁盼”,切實幫助該群體(ti) 解決(jue) 在住房、醫療、子女就學等方麵存在的實際困難,在學習(xi) 培訓、合作交流、心理健康等方麵做好保障,增強他們(men) 甘坐“冷板凳”、敢闖“無人區”的定力和底氣。
科技創新日新月異,需要大批有膽識、有能力、有擔當的青年科技人才為(wei) 之奮力奔跑。讓我們(men) 共同為(wei) 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更便利的科研條件,創造更優(you) 越的成長環境,讓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當主角”,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用、活力迸發的生動局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