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
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是指通過財政縱向補償(chang) 、地區間橫向補償(chang) 、市場機製補償(chang) 等方式,對按照規定或者約定開展生態保護的單位和個(ge) 人予以補償(chang) 的激勵性製度安排。作為(wei) 生態文明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製度具有合理平衡生態保護者與(yu) 生態受益者間利益關(guan) 係的作用,是調動各方參與(yu) 生態保護積極性的關(guan) 鍵製度保障。近日,《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麵向社會(hui) 公布,並將於(yu) 6月1日起施行,標誌著我國生態保護法治化建設邁入新時代。
我國對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製度的探索,最早始於(yu) 1999年推行的退耕還林工程,並對應實踐形成森林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模式。隨後,生態保護補償(chang) 的類型及對象開始向草原、水流、濕地、荒漠和海洋等各類重要生態環境要素擴展延伸,並同步形成跨域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生態保護補償(chang) 實踐不斷向縱深推進,不過現實看,仍麵臨(lin) 補償(chang) 範圍受限、補償(chang) 周期模糊、生態保護者與(yu) 受益者之間良性互動的體(ti) 製機製不暢等問題。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將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作為(wei) 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舉(ju) 措,統籌謀劃、全麵推進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製度及相關(guan) 領域改革,生態保護補償(chang) 工作進入加速推進期。作為(wei) 我國首部專(zhuan) 門針對生態保護補償(chang) 的法規,《條例》的頒布標誌著中國生態保護補償(chang) 開啟法治化新篇章,將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
從(cong) 戰略層麵看,《條例》頒布有利於(yu) 構築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促進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條例》所規定的各類生態保護補償(chang) 形態及方式,將對提升山地、草原、森林和湖泊等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構築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起到助力作用,同時也為(wei) 生態保護權責落實、資金多元渠道融通等保駕護航。《條例》所規定的跨地區、跨流域等國家財政轉移支付形式,本質上是一種資金經由較發達地區循環流動至重要生態保護地區的空間資源再配置過程,為(wei) 促進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美麗(li) 中國提供更為(wei) 堅實的製度支撐。
從(cong) 執行層麵看,《條例》頒布有利於(yu) 穩固成熟實踐經驗,穩定各方生態保護主體(ti) 預期。經過長久探索,我國已在生態保護補償(chang) 領域形成諸多成熟經驗,將經過實踐驗證、行之有效的現實經驗、政策選擇等上升至行政法規層麵予以固定強化,形成製度規範,將對穩定政府、企業(ye) 和民眾(zhong) 等各方主體(ti) 預期,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產(chan) 生積極作用。例如,新安江於(yu) 2012年起試點全國首個(ge) 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皖浙兩(liang) 省堅持“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理念,通過協議落實各自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責任和義(yi) 務,以生態保護補償(chang) 為(wei) 紐帶,促進流域保護與(yu) 發展的良性互動,實現“一江清水共保、共治、共享”,試點中積累的有益經驗發揮了重要的示範和帶動作用。
從(cong) 實踐層麵看,《條例》頒布有利於(yu) 實現生態保護補償(chang) 的“生態-經濟-社會(hui) ”效益融合。傳(chuan) 統生態環境政策較為(wei) 注重生態效益,相對忽略經濟和社會(hui) 效益,使生態保護補償(chang) 缺乏可持續性。《條例》的適時發布,為(wei) 生態保護補償(chang) 實踐工作提供更精準、更可持續的政策指引。例如,以碳市場交易形式實現的湖北“毛竹碳匯造林”模式,便是在探索“政府引導、機構參與(yu) 、農(nong) 民受益”三方協同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基礎上所建立,旨在形成保護生態環境、提升群眾(zhong) 收入、促進綠色發展的良性循環。依照《條例》,可采取對口協作、產(chan) 業(ye) 轉移、共建園區等市場化、多元化補償(chang) 方式,以製度保障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
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涉及各類不同主體(ti) 、部門和區域。《條例》的施行,將帶來一係列變化。
對於(yu) 政府來說,一是明權責。《條例》明確了生態保護補償(chang) 的適用範圍、補償(chang) 方式、資金渠道和權責關(guan) 係等,為(wei) 進一步深入推進生態保護補償(chang) 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增強了相關(guan) 政策措施的規範性和權威性。二是增質效。可使有關(guan) 部門更有計劃、更高效地進行資金投放,建立起穩定的生態補償(chang) 資金投入機製,也將驅動各級政府有的放矢地提升橫縱向補償(chang) 資金的使用效率和精準效度,真正“把錢用在刀刃上”。
在市場方麵,一是擴潛能。從(cong) 補償(chang) 資金來源看,市場力量亟待開發挖潛。未來的生態保護補償(chang) ,將在產(chan) 業(ye) 扶持、人才支持和優(you) 惠貸款等多元化方式上迎來更多發展機遇。二是促推廣。按照《條例》,未來中央與(yu) 地方的鏈接互動必將更加頻繁豐(feng) 富,借助聯席會(hui) 議協商機製,可將成熟有效的實踐經驗以示範案例等多元方式強化宣傳(chuan) 推廣,形成“試點-示範-推廣”機製。
對於(yu) 社會(hui) 公眾(zhong) 來說,一是聚主體(ti) 。對照《條例》要求,可通過明確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方式及範圍,鼓勵企業(ye) 、公益組織等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生態保護,建立多元社會(hui) 主體(ti) 交易機製,激發社會(hui) 各界參與(yu) 生態保護的積極性。二是融效益。《條例》為(wei) 社會(hui) 資金更多元深度參與(yu) 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指明了方向,未來將會(hui) 有更多生態保護地區融合生態、經濟和社會(hui) 效益,以創新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驅動地方產(chan) 業(ye) 可持續發展,同步提升生態保護主體(ti) 的獲得感、幸福感。更為(wei) 重要的是,《條例》的頒布將進一步強化對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政策和實施效果的宣傳(chuan) ,幫助提升公眾(zhong) 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保護補償(chang) 重要性的認識,在全社會(hui) 涵育形成“人人愛護環境、人人保護生態”的良好氛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