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消費、跨境購物、跨城生活是時下粵港澳大灣區的時尚潮流。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逐步形成,粵港兩(liang) 地居民跨城消費成為(wei) 新常態。記者11日從(cong) 廣東(dong) 省消費者委員會(hui) 獲悉,該會(hui) 近日與(yu) 香港消費者委員會(hui) 在香港正式簽署《深化粵港區域市場一體(ti) 化消費維權合作協議》,進一步推進兩(liang) 地消費維權規則銜接,在更高層次深化兩(liang) 地跨境維權協同聯動。
據介紹,粵港兩(liang) 地消委會(hui) 近年來接連簽署粵港、粵港澳大灣區、泛珠三角區域等多層次消費維權合作協議,並在投訴調解、比較試驗、消費教育等方麵廣泛開展跨境業(ye) 務合作。此次簽署新一輪合作協議,主要是適應近年越來越多的香港市民“北上”消費,跨境電商購物持續火熱,以及粵港消費市場加快融合等新趨勢新要求,進一步加強跨境消費維權合作。
新一輪合作協議明確,消費者在粵港任何一地購買(mai) 商品或接受服務產(chan) 生消費糾紛,均可向被訴方所在地或居所地消委會(hui) 投訴,有利於(yu) 進一步降低兩(liang) 地消費者維權成本。同時,針對跨境電商涉及多方主體(ti) 導致的維權難問題,首次明確“被訴方經營者的注冊(ce) 地與(yu) 實際經營地不一致的,可由實際經營地的消委會(hui) 受理”,以更方便消費者維權。
為(wei) 進一步完善轉辦機製,本次合作協議明確,兩(liang) 地消委會(hui) 如條件許可應盡量通過“粵港澳大灣區消費投訴轉辦平台”對投訴案件進行轉辦、回複和結果通報。此外,合作協議還立足前瞻性要求,提出逐步探索建立粵港消費投訴提示預警製度等合作方向。
合作協議還首次明確雙方輪流舉(ju) 辦粵港澳大灣區消費者權益保護活動,進一步完善合作平台,推進常態化交流。同時,合作協議對活動的周期、頻次、主題、形式和內(nei) 容等提出了原則性約定,並提出粵港雙方應多采取交流會(hui) 、座談會(hui) 、研討會(hui) 、視頻會(hui) 議等方式進行交流,持續增強消保聯動和維權合作。
合作協議提出進一步完善維權業(ye) 務合作機製,在以往消費維權業(ye) 務合作的基礎上,兩(liang) 地消委會(hui) 依托自有新媒體(ti) 平台打造灣區消費資訊專(zhuan) 區;在適當情況下就特定消費議題開展調查研究;探索推動粵港兩(liang) 地跨地區經營的市場主體(ti) 提高售後服務便捷度;探索形成消費者權益保護事項清單等一係列全新合作領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