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新華時評丨產業合作才是共贏之道——中國先進產能的世界意義係列評論之四

發布時間: 2024-05-17 08:50:00 來源: 新華網

  在日前舉(ju) 行的北京中德產(chan) 業(ye) 合作發展論壇上,行業(ye) 領袖、企業(ye) 高管、投資代表齊聚一堂,熱烈討論新能源智能汽車、數字經濟等熱點產(chan) 業(ye) 。在代表行業(ye) 趨勢的北京國際車展上,眾(zhong) 多跨國車企不約而同選擇深化與(yu) 中國的產(chan) 業(ye) 合作。這些行業(ye) 動向真實地反映出,全球綠色轉型需求持續擴大,推進綠色產(chan) 業(ye) 和低碳經濟是各方共識,各國共同合作發展新能源產(chan) 業(ye) 是大勢所趨。

  4月26日在簽約儀(yi) 式現場拍攝的展出的寶馬電動車產(chan) 品。4月26日晚,遼寧省沈陽市與(yu) 寶馬集團深化戰略合作簽約儀(yi) 式在沈陽舉(ju) 行。寶馬集團宣布,將繼續深化在華布局,增資200億(yi) 元人民幣用於(yu) 華晨寶馬大東(dong) 工廠的大規模升級和技術創新。目前,沈陽已成為(wei) 寶馬集團全球最大的生產(chan) 基地和最重要的新能源汽車中心之一。新華社記者潘昱龍攝

  當下,全球新能源產(chan) 業(ye) 正在從(cong) “孕育期”向“成長期”轉換,離“成熟期”還有相當距離,先進產(chan) 能非但不會(hui) 過剩,反而相對不足。據國際能源署研究,為(wei) 實現碳中和目標,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需要達到約4500萬(wan) 輛,是2023年的3倍多;2030年全球動力電池需求量將達3500吉瓦時,是2023年全球出貨量的4倍多,均遠超目前全球供給能力。麵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挑戰,每一輛新能源汽車,每一項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突破,都是對全球綠色發展的積極貢獻。

  在推動新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過程中,中國始終堅持開放合作,與(yu) 他國分享發展機遇。在不斷深化的產(chan) 業(ye) 合作中,中國與(yu) 世界日益呈現出雙向互動。2018年,中國取消了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外資股比限製,特斯拉、大眾(zhong) 、寶馬、豐(feng) 田等車企紛紛在華投資布局電動車生產(chan) 。蓋斯特汽車戰略谘詢公司發布的報告顯示,2023年外資車企在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上的份額合計占14.2%,其中美國特斯拉公司一家就占了7.9%。得益於(yu) 中國政策環境、產(chan) 業(ye) 鏈和人才的強大支持,特斯拉在三年內(nei) 實現了生產(chan) 整車破百萬(wan) 。德國大眾(zhong) 汽車在安徽合肥建立了德國總部以外最大的研發中心,聚焦智能網聯汽車的研發。中國在向跨國企業(ye) 敞開大門的同時,也支持新能源對外投資。比亞(ya) 迪公司正在匈牙利建設工藝先進、高度自動化的新能源汽車生產(chan) 基地,不僅(jin) 能促進當地產(chan) 業(ye) 綠色轉型,也將為(wei) 當地創造數千個(ge) 就業(ye) 崗位。在德國慕尼黑和柏林,蔚來汽車分別建設了全球設計中心和智能駕駛技術中心。正如德國世界市場領導者學院創始人兼院長瓦爾特·多林所言,德中經貿合作從(cong) 來不是“單行道”,雙邊經貿聯係緊密,為(wei) 兩(liang) 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1月26日,在匈牙利比奧托爾巴吉,一名工人在蔚來能源歐洲工廠工作。新華社發(弗爾季·奧蒂洛攝)

  在產(chan) 業(ye) 合作的“你來我往”中,中國與(yu) 越來越多國家拉緊了互惠互利的經貿紐帶。除新能源整車外,中國還從(cong) 國外大量進口高端電動汽車的燈具、刹車係統、輪胎、減震器等零部件。中國的出口也包含大量外資企業(ye) 產(chan) 品,2023年特斯拉一家企業(ye) 占了中國新能源電動車出口的28.6%。

  一些國家渲染的所謂“產(chan) 能過剩論”,不過是遏製打壓中國先進產(chan) 業(ye) 的話術陷阱,夾雜著企圖維護自身壟斷地位的險惡用心和害怕落後的焦慮心態。

  不隻是新能源汽車,中國和世界互利合作的領域、範圍和模式不斷拓展。從(cong) 核能、氫能到海上風電和油氣勘探開發,中法兩(liang) 國能源企業(ye) 互利合作正走得更深更遠;從(cong) 標誌性工程到“小而美”民生項目,從(cong) 經貿產(chan) 業(ye) 合作園區到商貿物流合作園區,從(cong) 綠色基建、綠色能源到綠色交通……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中國與(yu) 其他國家基於(yu) 優(you) 勢互補開展合作,也讓發展紅利惠及更多國家。

  縱觀人類社會(hui) 工業(ye) 化和經濟全球化曆程,供給和需求從(cong) 來都具有全球性,而非局限於(yu) 某一國。不同國家的產(chan) 能高低由各自比較優(you) 勢決(jue) 定,基於(yu) 比較優(you) 勢的分工合作能優(you) 化商品和服務的全球配置,帶動資本和產(chan) 業(ye) 的全球合理布局,為(wei) 世界經濟發展增添動力,為(wei) 各國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好選擇,有利於(yu) 提升全球整體(ti) 福祉。發展新能源產(chan) 業(ye) 、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是當前各國共同願望,隻有協同推進全球綠色產(chan) 供鏈的建設,才能形成全球產(chan) 能格局的最優(you) 解,才能讓全球綠色發展的成色更足。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