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以民為(wei) 本,民以食為(wei) 天。我國是一個(ge) 有著14億(yi) 多人口的大國,解決(jue) 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們(men) 黨(dang) 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度,從(cong) 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強調樹立大食物觀,並深刻論述了大食物觀的科學內(nei) 涵和實踐要求,為(wei) 我們(men) 把握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規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感悟大食物觀的率先探索實踐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多地少,耕地資源更少,糧食自給率低,但有著豐(feng) 富的海洋資源和森林資源,自古以來就有經山耕海的傳(chuan) 統,有愛拚會(hui) 贏、精益求精的精神特質,發展農(nong) 林牧漁業(ye) 具有良好的基礎和條件。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就率先提出、大力倡導並身體(ti) 力行推行大食物觀,為(wei) 我們(men) 創造了寶貴的思想財富、精神財富和實踐成果。在思想理念上,他強調,過去講的糧食隻是狹隘地理解為(wei) 就是水稻、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現在講的糧食即食物,大糧食觀念替代了以糧為(wei) 綱的舊觀念;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山海田一起抓,農(nong) 、林、牧、副、漁全麵發展;要建“海上福州”和“海上福建”。在目標方向上,他強調,要多渠道增加食物總量,增加農(nong) 產(chan) 品供應,大力發展水果、水產(chan) 品、畜產(chan) 品、食用菌和蔬菜生產(chan) ,滿足城鄉(xiang) 居民對食物營養(yang) 的需求;大農(nong) 業(ye) 是朝著多功能、開放式、綜合性方向發展的立體(ti) 農(nong) 業(ye) ,它區別於(yu) 傳(chuan) 統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經營的、單一的、平麵的小農(nong) 業(ye) 。在方法路徑上,他強調,要把農(nong) 業(ye) 作為(wei) 一個(ge) 係統工程來抓,發揮總體(ti) 效益;要因地製宜,突出特色,培育自己的支柱產(chan) 業(ye) ;要認真走好綠色農(nong) 業(ye) 、生態農(nong) 業(ye) 的路子;要在“兩(liang) 高一優(you) ”上下功夫,推廣新技術,推廣優(you) 良品種,擴大優(you) 質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還親(qin) 自關(guan) 心指導寧德大黃魚、古田食用菌等“土特產(chan) ”發展,推動郊區建立“菜籃子”基地,總結推廣“科特派”製度,在全國率先開展“餐桌汙染”治理,等等。
這一係列重要理念和重大實踐,與(yu)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大食物觀的重要論述在目標內(nei) 涵上高度一致,在實踐要求上高度統一,為(wei) 福建統籌山海農(nong) 業(ye) 區域布局、廣泛開發食物資源提供了科學指引,打下了堅實基礎。我們(men) 將深刻感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大食物觀的生動探索實踐,胸懷“國之大者”,自覺從(cong) 戰略和全局高度深刻認識大食物觀的重大意義(yi) ,切實增強踐行大食物觀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以實際行動和成效堅定擁護“兩(liang) 個(ge) 確立”、堅決(jue) 做到“兩(liang) 個(ge) 維護”。
因地製宜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ti) 係
多年來,福建始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牢固樹立大農(nong) 業(ye) 觀、大食物觀,堅持因地製宜,堅持市場導向,堅持科技創新,堅持政策引導,加快建設特色現代農(nong) 業(ye) ,推動農(nong) 林牧漁業(ye) 取得長足發展進步,老百姓的餐桌更豐(feng) 富了,農(nong) 民的腰包也更鼓了。2023年,全省農(nong) 林牧漁業(ye) 總產(chan) 值5729億(yi) 元,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22元。
念好“山海經”,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堅持藏糧於(yu) 地,嚴(yan) 格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製,推廣“1+N”糧經輪作,連續多年實現全省糧食播種麵積、產(chan) 量、單產(chan) “三增長”。挖掘森林糧庫,堅持“山上戴帽、山下開發”的綜合開發、立體(ti) 開發模式,加快發展林下經濟,全省林下經濟產(chan) 值達830億(yi) 元,竹筍產(chan) 量140萬(wan) 噸、居全國第一。建設“海上糧倉(cang) ”,像重視耕地一樣重視海域,像抓糧食生產(chan) 一樣抓海洋開發,水產(chan) 品人均占有量突破200公斤、居全國第一,大黃魚、鮑魚、海帶、牡蠣等多個(ge) 品種養(yang) 殖產(chan) 量居全國首位。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探索在非耕地上建設設施大棚,設施農(nong) 業(ye) 麵積超240萬(wan) 畝(mu) ,生豬、肉雞、蛋雞等主要畜禽品種養(yang) 殖規模化率居全國前列。
打好“特色牌”,全要素多維度提升產(chan) 業(ye) 水平。培育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立足資源稟賦,調整優(you) 化農(nong) 業(ye) 結構,茶葉、水果、蔬菜等十大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總產(chan) 值達2.3萬(wan) 億(yi) 元。食用菌栽培種類全國最多,其中9個(ge) 品種產(chan) 量穩居全國第一;柑橘、橄欖、龍眼等水果產(chan) 量居全國前列;是全國“南菜北運”基地之一和主要出口蔬菜省份之一。加大科技創新力度,著眼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強化農(nong)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雜交水稻製種麵積和產(chan) 量持續保持全國第一,成功攻克大黃魚人工孵化繁育難題,“聖澤901”白羽肉雞打破國外種源壟斷;大力發展智慧農(nong) 業(ye) ,農(nong) 業(ye) 物聯網等數字農(nong) 業(ye) 應用取得突破,建設了一批智慧牧場、智慧茶園、智慧大棚、智慧菇房。聚力打造“福農(nong) 優(you) 品”,累計獲批使用地理標誌專(zhuan) 用標誌3000多件、居全國第一,安溪鐵觀音、平和蜜柚等30個(ge) 產(chan) 品納入地理標誌農(nong) 產(chan) 品保護工程。
抓好“產(chan) 供銷”,全鏈條多元化保障優(you) 質供給。前端抓綠色生態,注重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有機統一,開發和生產(chan) 適銷對路的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全省綠色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2038個(ge) 。中端抓儲(chu) 運加工,發展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冷鏈物流,建成產(chan) 地初加工中心1278個(ge) 。後端抓貿易銷售,實施“互聯網+”農(nong) 產(chan) 品出村進城工程,2023年農(nong) 產(chan) 品網絡零售額383.5億(yi) 元、比增18.9%,出口總額113.4億(yi) 美元、連續14年居全國前列。終端抓食品安全,持續開展“餐桌汙染”治理,建設“食品放心工程”,率先建成“一品一碼”全過程追溯體(ti) 係,主要農(nong) 產(chan) 品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實踐充分證明,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創造性提出大食物觀,有利於(yu) 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有利於(yu)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有利於(yu) 增加農(nong) 民收入、促進共同富裕,是一項利國利民、一舉(ju) 多得的大好事,對於(yu) 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yi) 和深遠的曆史意義(yi) 。
新時代新征程深入踐行大食物觀
踐行大食物觀,管“飽”更要管“好”。我們(men) 將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大力傳(chuan) 承弘揚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福建工作期間開創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實踐,積極踐行大食物觀,持續推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從(cong) 耕地資源向山地、森林、海洋等全域國土資源拓展,為(wei)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貢獻更多福建力量。
強化科技創新。推進現代種業(ye) 振興(xing) ,發揮農(nong) 業(ye) 生物種質資源庫、三明稻種基地等優(you) 勢,積極開展農(nong) 業(ye) 優(you) 勢品種育種攻關(guan) 。深化科技特派員製度,大力推廣良種、良法、良機、良田,全麵提升農(nong) 民和農(nong) 業(ye) 科技能力。強化數字賦能,大力發展智慧農(nong) 業(ye) ,培育農(nong) 業(ye) 新質生產(chan) 力。
強化產(chan) 業(ye) 集聚。深入實施特色現代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3212”工程,推進30個(ge) 重點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20個(ge) 重點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100個(ge)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強鎮和2000個(ge) “一村一品”示範村建設,促進一二三產(chan) 融合,提高產(chan) 業(ye) 規模化、集聚化水平。強化政策引導,加大財政、金融、科技、人才、土地、服務等支持力度,推動更多“小品種”成為(wei) 增收“大產(chan) 業(ye) ”。
強化綠色轉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探索“兩(liang) 山”轉化的有效路徑,進一步推廣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能和生態循環模式,在促進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的同時,牢牢守護綠水青山。
強化食品安全。堅持質量興(xing) 農(nong) ,推進農(nong) 業(ye) 由增產(chan) 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讓食物產(chan) 得出、供得上、賣得好、更放心。堅持從(cong) 嚴(yan) 監管,強化從(cong) 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的全過程、全鏈條食品監管,堅持每年把治理餐桌汙染作為(wei) 各級黨(dang) 委政府的為(wei) 民辦實事項目,落實“四個(ge) 最嚴(yan) ”重要要求,全力守護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