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ti) 驗“劇本殺”、奇妙夜,尋找“顯眼包”,“頂流”文創帶回家……如今,逛博物館正成為(wei) 一種新風尚,博物館的打開方式也越來越“潮”。據國家文物局不完全統計,今年“五一”假期前三天,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和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共接待遊客近4000萬(wan) 人次,達曆史同期最高水平。
“一個(ge) 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各大博物館拿出“十八般武藝”吸引遊客打卡,年輕人不斷挖掘“新玩法”,給出愛上博物館的“一萬(wan) 種理由”。這樣的雙向奔赴,讓沉睡千年的文物活起來,傳(chuan) 統文化煥發全新光彩,文旅消費不斷升級。
2023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博物館總數達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免費開放率超過90%。“打卡”博物館已經成為(wei) 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盤一盤那些好玩又新潮的逛館新思路!
尋找博物館“顯眼包”
“這些喜感的‘表情包’,簡直是在演我本人!”網友花花將在國家博物館拍到的文物搭配有趣的文字,做成“表情包”,上傳(chuan) 至社交平台,引發眾(zhong) 多網友曬圖。
除國博外,各地博物館都有不少“出圈”的網紅“顯眼包”,安徽博物院“摸著良心說話”的守門按盾武士陶俑,廣東(dong) 省博物館連顏色、毛孔都十分逼真的白切雞玉雕,山東(dong) 博物館在古代象征王權、但今天看起來“萌萌的”亞(ya) 醜(chou) 鉞……都受到大眾(zhong) 喜愛。看似搞笑的文物表情包背後,其實是青年人對博物館的關(guan) 注,對無盡曆史的探究之心。
把文物“穿戴上身” 與(yu) 曆史“賽博互動”
近日,在希臘舉(ju) 行的“美成天龍——天龍山石窟數字複原國際巡展”吸引了大批民眾(zhong) 前來欣賞了解中國石窟藝術。在線上打開敦煌“數字藏經洞”,可以毫米級高精度地觀察敦煌藏經洞文物。在洛陽龍門石窟沉浸式體(ti) 驗館,魚躍龍門、飛天牡丹等龍門文化符號通過全息投影呈現於(yu) 人們(men) 麵前……
文博領域與(yu) 數字技術深度融合,使文物在當代煥發活力、彰顯價(jia) 值。AR、VR、AI等技術的廣泛應用,讓“文物活起來”,博物館“永不閉幕”,也讓承載中華文明基因的瑰寶更好地擁抱公眾(zhong) 和未來。
爭(zheng) 演曆史“局中人” 體(ti) 驗文化更多麵
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的甲骨文展覽中尋找線索、到湖南省博物館破解“馬王堆符文之謎”……“五一”假期,不少人在博物館進入“劇本殺”的世界,跟著NPC了解曆史知識,沉浸式體(ti) 驗中華文化的魅力。
博物館“劇本殺”不僅(jin) 是一次簡單的遊戲,更是一次深度的曆史體(ti) 驗。參與(yu) 者在親(qin) 自扮演角色的過程中,獲得了知識,帶入了情感,將曆史學習(xi) 與(yu) 輕鬆體(ti) 驗相融合。文博“劇本殺”的“出圈”,也推動文旅融合、文旅消費又上新台階。
文創成“爆款” 文物也好玩
三星堆考古盲盒、玉佩棒棒糖、毛絨馬踏飛燕、越王勾踐劍U盤……文化遊持續升溫,文創產(chan) 品不斷上新,成為(wei) 市場新寵。什麽(me) 值得買(mai) 平台數據顯示,“五一”期間,文創消費同比增長90.24%,其中國圖、三星堆周邊成交總額同比增長55.39%、52.96%,再創新高;來自故宮博物院的脊獸(shou) 星空筆記本、賺錢龍掛件等文創產(chan) 品訂單也同比增長52.78%。
自帶國潮屬性的博物館文創,將文化元素、文物形象巧妙融入可以走進尋常百姓家的各類產(chan) 品,依靠文化“入圈”帶動文物“出圈”,成為(wei) 年輕人了解傳(chuan) 統文化的新窗口,同時為(wei) 消費市場注入新的活力,實現文化傳(chuan) 承與(yu) 經濟效益雙贏。
博物館奇妙夜 聆聽文物物語
中國文字博物館自3月29日起開啟夜遊活動,將持續至今年10月7日,吸引了大批民眾(zhong) 了解漢字演變過程,感受甲骨文的文化內(nei) 涵。國家自然博物館自2006年首次舉(ju) 辦“博物館之夜”活動以來,已接待觀眾(zhong) 近10萬(wan) 人次。蘇州灣博物館“博物館之夜”、青島啤酒博物館金色奇妙夜,讓更多人沉浸式感受城市之美、曆史之韻。
夜遊、夜宿博物館熱度不減,除了讓更多人實現“錯峰逛館”,也讓博物館內(nei) 的珍貴文物在夜晚“亮起來”“活起來”,滿足遊客對高品質精神文化產(chan) 品的旺盛需求。
博物館裏看戲 沉浸式穿越曆史
近年來,博物館裏的歌舞演出、古樂(le) 演奏、話劇、導覽劇……精彩紛呈,讓觀眾(zhong) 直呼過癮。
沉浸式劇目把觀眾(zhong) 和曆史連接在一起,讓曆史變得鮮活生動,仿佛曆史人物就在身邊。剛剛打卡過宣南博物館沉浸式話劇《宣南往士》的林先生說:“這樣的沉浸式導覽劇太讚了,演員們(men) 將講解內(nei) 容融入劇本,娓娓道來,觀眾(zhong) 可以和演員零距離接觸,甚至參與(yu) 群演,特別有趣。”
小眾(zhong) 博物館 發現不為(wei) 人知的寶藏
藏在明代古建智化寺內(nei) 的北京文博交流館、坐落在萬(wan) 壽寺內(nei) 的北京藝術博物館……春末夏初,北京的胡同街巷裏,一座座小眾(zhong) 博物館悄然走紅,掀起京城“微旅遊”新風尚。
中央禮品文物管理中心、聲音藝術博物館、重慶大圓祥博物館……還有不少博物館,或“藏著”讓人驚豔的文物、藝術品,或以獨具特色的方式進行展陳。
小眾(zhong) 博物館雖然“低調”,但有趣又好玩,往往能了解到意想不到的文化精髓。想要避開人山人海的熱門景區,不妨換個(ge) 方式去逛館!
看展式社交 讓有趣的靈魂相遇
如今,文博空間正逐漸成為(wei) 年輕人的社交新高地,在展館裏相互拍照,或是在遊戲中結識新夥(huo) 伴,都是頗為(wei) 有趣的社交方式。當文化藝術打破固有圈層,不再高冷,就獲得了更廣闊的受眾(zhong) 群體(ti) ,新的經濟增長點也隨之形成。一起去看展,讓誌同者道合,和有趣的靈魂相遇!
近日,中國博物館協會(hui) 發布《關(guan) 於(yu) 第五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一級博物館評估結果的公示》。中國華僑(qiao) 博物館、中國婦女兒(er) 童博物館、中國海關(guan) 博物館等123家博物館擬公示定級為(wei) 一級博物館。國際博物館日即將到來,你還有哪些沒打卡過的呢?走進博物館,去發現不一樣的樂(le) 趣,感受中華曆史之美、文化之美吧!
資料來源: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瞭望東(dong) 方周刊、消費日報、光明日報、北京日報、環球時報等
監製:王薇 趙淨
策劃:孫瑞婷
設計:張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