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當數字賦能洋樓,看數字藝術博物館的“前世今生”

發布時間: 2024-05-20 08:44:00 來源: 新華社

  海報製作:方金洋

  在天津市和平區承德道12號,一排翠綠的法國梧桐前,一座白牆黑窗、雕花廊柱的三層法式建築臨(lin) 街而建。曾經的法國公議局舊址如今“搖身一變”成為(wei) 新式藝術殿堂——天津數字藝術博物館。

  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博物館與(yu) 社會(hui) 文物處處長閆鳳旭說,這座西洋建築規模宏大、藝術水準高超、保存較完好,2006年由國務院公布為(wei)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wei) 了讓這座文保建築真正‘活起來’,融入當代社會(hui) 生活,我們(men) 一直致力於(yu) 尋找適合它的活化利用項目,既要堅持保護優(you) 先,又力求充分彰顯其特色價(jia) 值。”閆鳳旭說。

  2023年5月18日,這座穿越了曆史歲月的古老建築迎來了它的新生——用AR、VR、AI等科技手段講述文物故事,古典建築之美與(yu) 數字藝術交相輝映,中西方藝術交流互鑒……“新式”的博物館自正式向公眾(zhong) 開放以來就備受遊客關(guan) 注和喜愛。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官網信息顯示,該博物館由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與(yu) 中國文化產(chan) 業(ye) 協會(hui) 簽署協議建設,是正式備案登記的數字藝術博物館。

  這是5月16日拍攝的天津數字藝術博物館外景。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推開黑色鐵門進入其中,“發現敦煌——敦煌藝術情景式特展”正在展出。花紋、壁畫等精美絕倫(lun) 的作品按照“時間卷軸”緩緩登場。觸摸互動、3D全息投影、光影科技等數字技術巧妙地讓千年壁畫躍然眼前,讓觀眾(zhong) 仿佛“穿越”回當時的神秘世界。

  豐(feng) 富的互動體(ti) 驗活動吸引了不少觀眾(zhong) ,他們(men) 與(yu) 科技互動,親(qin) 自動手體(ti) 驗敦煌藝術的創作過程,感受古代工匠們(men) 的智慧與(yu) 技藝。

  “很多觀眾(zhong) 感受到‘在百年洋樓中仰望千年文明’的奇妙感覺。”天津數字藝術博物館講解員黃麗(li) 潔說,這個(ge) 展覽互動性、社交感強,通過對經典藝術作品沉浸式呈現,讓數字藝術走近普通觀眾(zhong) ,為(wei) 大眾(zhong) 文化生活帶來全新體(ti) 驗。

  有觀眾(zhong) 留言道:“20年前,我們(men) 前往敦煌,就為(wei) 目睹中國古老絲(si) 綢之路上的石窟藝術和造像壁畫,感受中西方藝術交流下美的張力。20年後,在家鄉(xiang) 再次近距離欣賞到中華文化的瑰麗(li) ,非常激動。”“沉浸式觀展讓我領略到中國文化之美和獨到之處,更加珍惜現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創新性。”

  從(cong) “梵高的世界”全景數字藝術互動大展、《矽基未來·科創生成》科創數字藝術展等主題展覽,到敦煌主題岩彩體(ti) 驗課堂、《梵高的藝術與(yu) 人生》係列藝術講座……開館一年來,天津數字藝術博物館充分運用8個(ge) 沉浸式互動區域,打造新型數字文化體(ti) 驗空間,使中外藝術、數字科技與(yu) 觀眾(zhong) 遊客深度連接。

  5月16日,觀眾(zhong) 在天津數字藝術博物館參觀“發現敦煌——敦煌藝術情景式特展”。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該館館長金鵬認為(wei) ,數字藝術博物館的業(ye) 態在百年洋樓中既能夠形成反差,又可以不斷帶來新的體(ti) 驗和感受。受眾(zhong) 了解文物的方式從(cong) 單一的視覺體(ti) 驗向虛擬與(yu) 現實結合、體(ti) 感交互深度融合的綜合體(ti) 驗發展。同時,數字藝術創作不僅(jin) 僅(jin) 是藝術藏品的數字化展示,經過不同策展人再加工、再創作,能給受眾(zhong) 帶來更加豐(feng) 富的藝術表達和理解。

  剛過去不久的“五一”假期,天津數字藝術博物館共接納遊客近3000人次,其中65%來自外地。金鵬希望將這裏打造成數字城市的“文藝聚會(hui) ”“社交客廳”,讓數字藝術成為(wei) 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吸引更多公眾(zhong) 感受其中魅力。

  “當數字賦能洋樓,給予了這座建築新的‘數字生命’。”金鵬說,這裏未來還將主動擁抱數字技術,讓中外藝術展品、曆史文物“活起來”,以數字形態更好地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互鑒。

  策劃:於(yu) 衛亞(ya) 、邵香雲(yun)

  統籌:曹曉軒、李鯤

  記者:宋瑞

  海報:方金洋

  新華社新媒體(ti) 中心

  新華社天津分社

  天津市委網信辦

  聯合出品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