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18日)是第48個(ge) 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是曆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多地博物館接待量不斷創下曆史新高,曆史文化正以生動可感的麵貌走進公眾(zhong) 視野。
今天,國內(nei) 首個(ge) 全景展現秦漢文明緣起、發展和貢獻的專(zhuan) 題博物館——陝西曆史博物館秦漢館正式向公眾(zhong) 開放。石鎧甲、鎏金銅蠶、楊家灣西漢兵馬俑,秦漢館采用“大曆史+小專(zhuan) 題”的敘事方式,多媒體(ti) 裝置與(yu) 文物相配合,“秦月漢關(guan) ”的樣貌被清晰呈現。自去年底試運營以來,秦漢館已吸引30多萬(wan) 遊客先睹為(wei) 快。
國家博物館的紅山C形龍、三星堆博物館的青銅麵具、殷墟博物館的甲骨,這些星光熠熠的文化瑰寶吸引不少觀眾(zhong) “為(wei) 一館,奔赴一座城”。
湖北省博物館展出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簡主人“喜”的3D複原頭像;山西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的樂(le) 師們(men) 再現壁畫《夫婦宴飲圖》中的古樂(le) 演奏場景;山東(dong) 博物館將齊國樂(le) 舞俑進行了數據采樣,以3D虛擬動畫方式,還原齊國樂(le) 舞場景;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通過數字手段將《富春山居圖》打造成高5米、長40米的長卷投影,讓觀眾(zhong) 有“人在畫中遊”的美好感受。文脈悠悠,氣象萬(wan) 千,以博物館這所“大學校”為(wei) 依托,各大文博場館結合特色進行創意策劃,文化供給不斷豐(feng) 富。
據國家文物局統計,全國備案博物館總數從(cong) 2012年的3866家增加到2023年的6833家,平均每1.2天新增一家博物館,類型豐(feng) 富、主體(ti) 多元、普惠均等的博物館體(ti) 係初步構建。2023年,全國博物館舉(ju) 辦展覽4萬(wan) 個(ge) 以上、教育活動38萬(wan) 餘(yu) 場,吸引觀眾(zhong) 12.9億(yi) 人次,創曆史新高。豐(feng) 厚的文化遺產(chan) 被不斷活化利用,成為(wei) 人們(men) 滋養(yang) 精神、涵養(yang) 自信的重要來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