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寧夏黃河灣裏有詩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近日記者走進這裏,實地探尋百年村落的百年記憶,秘境濃厚的文化積澱和原始生態之美。
南長灘村位於(yu) 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西南,地處寧夏、甘肅交界處,因黃河黑山峽衝(chong) 刷淤積形成狹長河灘地而得名。
作為(wei) 寧夏首個(ge) “全國曆史文化名村”,該村被群山環繞,幾乎與(yu) 世隔絕。村子雖小,卻擁有3個(ge) “寧夏第一”:寧夏黃河第一村、寧夏黃河第一渡、寧夏黃河第一漂。“寧夏黃河第一村”,是因為(wei) 這是黃河流經寧夏的第一個(ge) 村落,黃河自最南端的中衛黑山峽經南長灘村流入寧夏到通過最北端的北極村後經麻黃溝流出寧夏,全長397公裏的河流長度,卻記錄著黃河水流過寧夏川的美妙與(yu) 壯觀。“寧夏黃河第一渡”,是此處的渡口宏偉(wei) 、壯觀,水流急,且是寧夏的第一個(ge) 大渡口。“寧夏黃河第一漂”,是從(cong) 這裏出發,順著水流,坐著水上工具,憑水力可以順流而下經中衛、青銅峽,直達石嘴山,既是漂流航行的第一站,也是水最急、路最險、山最陡的一段。
由於(yu) 黃河的庇護,幾百年來,該村連接外界主要靠水上擺渡。山河阻隔,走進南長灘,仿若來到了世外桃源。如今南長灘村裏還保留著史前岩畫、古代水車等曆史遺跡,村落前有300年樹齡的梨樹等,分外美麗(li) 。這些古樹依然枝繁葉茂、古老而神奇。每年4月中旬梨花盛放的時候便是南長灘最美的時刻,俯瞰千樹萬(wan) 樹梨花,仿若雲(yun) 海沉入大地,氤氳出夢幻光景,讓南長灘村著實“火”了起來。
南長灘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拓守卿告訴記者,小小南長灘村,與(yu) 拓跋姓氏大有淵源,南長灘村80%以上的居民都持拓跋姓氏,其餘(yu) 20%的人分作12個(ge) 姓,也都與(yu) 拓跋姓有親(qin) 緣關(guan) 係。相傳(chuan) ,西夏時期黨(dang) 項族有一分支世代定居於(yu) 此,經營數百年締造了一個(ge) “世外桃源”。
南長灘的梨園現有300畝(mu) 8000多棵梨樹。其中,樹齡在750年以上的有7棵、450年以上的有159棵、450年以下的有3000多棵,而近年來新栽的則有4000多棵。南長灘的香梨,個(ge) 頭雖然不大,但個(ge) 個(ge) 香甜可口,清熱解毒,潤肺止咳。如今各地遊客興(xing) 致勃勃前來觀賞景物,從(cong) 而催生出南長灘的旅遊產(chan) 業(ye) ,農(nong) 家樂(le) 等鄉(xiang) 村遊越來越興(xing) 旺。
沿黃河驅車而上,來到“黃羊古落”黃羊村,這是中衛市中寧縣餘(yu) 丁鄉(xiang) 下轄的一個(ge) 行政村。黃羊村麵對逶迤黃河,背倚連綿群山,在山與(yu) 河之間,鑲嵌了一個(ge) 鮮為(wei) 人知的古村落。黃羊村始建於(yu) 明朝成化年間,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曆史。
“黃羊古落”後山山巒中遺存至今的長城、關(guan) 隘、烽火台,見證了這裏曾經是金戈鐵馬硝煙彌漫的古戰場;而山下平原處自然成為(wei) 了屯墾戍邊的兵丁和遷徙而來中原移民的生活棲息地,大片的黃河衝(chong) 積平原便被開墾成為(wei) 了良田。“餘(yu) 丁”地名就是因為(wei) 傷(shang) 殘老弱的兵丁和隨軍(jun) 將領家眷安置於(yu) 此而得名。他們(men) 帶來了中原農(nong) 耕文化,融入了西北風土人情。傳(chuan) 說中,前有成吉思汗的鐵騎在這裏被迫停下了腳步,紮寨開灶;後有康熙皇帝遍訪賢良,在村裏品嚐了金絲(si) 小棗,還有那碗蒿子麵……
“黃羊古落”是棗的樂(le) 園,樹的沃土。3300多棵棗樹占滿了村莊的角角落落,最老的棗樹已有340年樹齡,花開季節,芳香四溢,蜂飛蝶舞;金秋時分,果實累累,紅紅火火,伸手摘一顆棗兒(er) ,嚼起來甘甜勁道。除了棗樹,這裏還有杏樹、桃樹、蘋果樹等。
鑼鼓喧天,迎麵走來的黃羊錢鞭舞,演繹著西北人的激情和豪放。細膩的黃土坯牆上,塗寫(xie) 著一碗蒿子麵的前世今生。遊客通過參觀蒿子麵製作技藝、發展曆程來感受非遺的文化魅力。黃羊錢鞭非遺傳(chuan) 承人——村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劉自壽告訴記者,黃羊村獲得了兩(liang) 項國家級非遺稱號:黃羊錢鞭和中寧蒿子麵製作工藝,且黃羊錢鞭已成為(wei) 村民鍛煉的一種方式。
如今人文與(yu) 自然的和諧,古老與(yu) 現代的交融,發展與(yu) 傳(chuan) 承的並進,使“黃羊古落”煥發出勃勃生機。
“我們(men) 村通過‘黃羊古落’項目輻射帶動,將農(nong) 業(ye) 、養(yang) 殖業(ye) 與(yu) ‘黃羊古落’深度融合,大力發展鄉(xiang) 村旅遊產(chan) 業(ye) ,不斷為(wei) 村民開拓更多致富路。”黃羊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郭緒壽說。
近年來,中衛市緊抓國家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試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機遇,立足沙漠、黃河、綠洲、星空等優(you) 質資源稟賦,堅持“全景全時全業(ye) ”發展方向,持續放大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輻射帶動效應,積極探索“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生態旅遊+休閑運動+文化創意”發展模式,持續豐(feng) 富“鄉(xiang) 愁經濟”新業(ye) 態,培育了一批文旅新質生產(chan) 力的創新實踐基地,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落地見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