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大江東︱從三股“向新力”,感受上海高質量發展勃勃生機

發布時間: 2024-05-31 08:44:00 來源: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上海的新質生產(chan) 力“新”在哪兒(er) ?記者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采訪團在上海走企業(ye) 、進園區、探訪科研機構,常常感歎“沒想到”“看不夠”。

  ——在新型研發機構,有組織的科研新模式不斷探索,高校和企業(ye) 聯合向新技術發起挑戰,集成攻關(guan) 核心關(guan) 鍵技術;

  ——在傳(chuan) 統製造業(ye) ,“智造”新動能催生出一項項技術革新,讓傳(chuan) 統企業(ye) 迸發出新活力;

  ——在產(chan) 業(ye) 新空間,麵向未來不斷拓展產(chan) 業(ye) 體(ti) 係發展方向,加快培育產(chan) 業(ye) 增長新動能。

  這三股“向新力”在市場主體(ti) 、創新主體(ti) 孕育、奔湧,呈現出上海高質量發展的勃勃生機。

  上海長興(xing) 海洋實驗室智能化生產(chan) 線。長興(xing) 海洋實驗室供圖

  有組織科研的新模式,集成攻關(guan) 核心關(guan) 鍵技術

  上海長興(xing) 海洋實驗室有一座“微縮版”的海洋裝備智能製造工廠,小組立(船舶製造的一種生產(chan) 管理模式,也是船體(ti) 分段裝配的一個(ge) 生產(chan) 階段)無人產(chan) 線上,分工不同的機器人正在數字模型驅動下通力合作,進行船舶零件標識分揀、開坡口、打磨、精度測量、組立裝焊、大部件裝配,最終完成一個(ge) 船舶小組立的建造。

  “以前人工操作,從(cong) 鋼板進去到小組立出來,整個(ge) 流程需要13天。現在采取無人化產(chan) 線,製造周期可以縮短至1天。原來這部分的船舶建造可能需要幾十個(ge) 人,現在隻要一兩(liang) 個(ge) 人操作產(chan) 線即可。”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yu) 動力工程學院研究員、長興(xing) 海洋實驗室船舶數字孿生技術研究中心負責人胡小鋒牽頭的小組立無人產(chan) 線,目前已完成主體(ti) 技術和裝備研發,正處於(yu) 工程調試階段。

  這是胡小鋒夢想中的實驗室。一年多來,他不辭辛勞,經常一天內(nei) 奔波70多公裏,往返於(yu) 上海交大閔行校區與(yu) 長興(xing) 島。胡小鋒從(cong) 2005年就開始和滬東(dong) 造船廠合作,“很多科研成果不可能直接拿到船廠的產(chan) 線上驗證,而學校裏的實驗室大多麵向教學和科研,不麵向工業(ye) 化,這是我們(men) 高校科研成果從(cong) ‘1到10’、‘從(cong) 1到100’常會(hui) 遇到的痛點。”

  如今,胡小鋒團隊多年與(yu) 企業(ye) 合作的科研成果,終於(yu) 有了可以進行中試驗證和技術迭代的場所。“比如,兩(liang) 家船廠的工藝路線不同,但有共性的技術,可以先在這裏做共性技術的驗證,通過了,再拿到船廠的產(chan) 線做個(ge) 性化調整放大。”胡小鋒說。

  胡小鋒感受到的另一個(ge) 變化,來自科研組織形式。作為(wei) 新型研發機構的長興(xing) 海洋實驗室,成立4年來,人員已達130多人,除了少部分像他這樣的上海交大與(yu) 實驗室雙聘教授,大部分由科研團隊自主招聘,科研課題也更有保障。“原來和企業(ye) 合作科研項目,都需要自己去和企業(ye) 一個(ge) 個(ge) 談,項目較為(wei) 零散。而現在有組織地和行業(ye) 、產(chan) 業(ye) 需求對接,能讓科研人員集中精神聚焦重點產(chan) 業(ye) 的前瞻性、先導性、探索性的技術問題,進行中長期科研攻關(guan) 。”

  “我們(men) 稱這裏為(wei) 準工業(ye) 化實驗室,希望搭建一個(ge) 海洋裝備技術驗證與(yu) 示範平台,對關(guan) 鍵核心技術進行聯合攻關(guan) ,試驗通過了再到產(chan) 線上放大應用,這樣既降低了企業(ye) 新技術研發和應用的風險、成本,也加速了高校科研成果轉化。”上海交通大學校務委員會(hui) 副主任、海洋裝備研究院執行院長翁震平說。

  在翁震平看來,長興(xing) 海洋實驗室的誕生絕非偶然。長興(xing) 島上有江南造船、滬東(dong) 中華、振華重工、中遠海運等4家央企,是踐行“海洋強國”戰略的一方重鎮。近年來,以上海為(wei) 代表的我國船舶與(yu) 海洋工程裝備產(chan) 業(ye) 飛速發展,首製國產(chan) 大型郵輪、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等國際領先的高技術船舶實現上海製造,海底作業(ye) 機器人等多種高端海工裝備實現突破。

  而船舶製造屬於(yu) 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費時費力,效率較低,且因為(wei) 生產(chan) 環境惡劣常麵臨(lin) “用工荒”,急需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產(chan) 業(ye) 飛速發展、轉型迫切需要,校企聯合攻關(guan) 可謂正當其時。

  得益於(yu) 上海交大為(wei) 促進交叉融合、支撐“大海洋”戰略自籌資金設立的 “深藍基金計劃”及與(yu) 中國船舶集團聯合設立的“前瞻基金計劃”,翁震平說,“長興(xing) 海洋實驗室建在產(chan) 業(ye) 一線,集結了上海交大船海、機械、信息、材料等優(you) 勢學科的科研力量,進行有組織的科研。實驗室平台投用一年多來,已經有多家企業(ye) 提出了合作需求,例如造LNG船的核心材料殷瓦鋼,原來一直依賴進口,寶武集團突破實現國產(chan) 化後,我們(men) 將和滬東(dong) 造船廠聯合開展國產(chan) 殷瓦鋼激光智能焊接的技術攻關(guan) ,這對於(yu) 推動我國成為(wei) LNG船製造大國,至關(guan) 重要。”

  上海振華重工長興(xing) 基地岸線。陸誌東(dong) 攝

  “智造”新動能,催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

  黑燈工廠、燈塔工廠、機器人工廠……從(cong) 10萬(wan) 噸郵輪的船塢到細如發絲(si) 的元器件的精密加工機床,上海的智慧化車間裏,處處可見機器人在崗位上揮舞自如的場景。

  這是上海乃至中國智能製造和數字化轉型的縮影。上海正在推動萬(wan) 台工業(ye) 機器人進智能工廠,2023年至2025年將再建設20家市級標杆性智能工廠、200家市級智能工廠。這股“智造”新勢力,推動著傳(chuan) 統製造業(ye) 求新求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

  5月28日,國內(nei) 首艘同時配備J型和S型鋪管係統的深水起重鋪管船,在上海振華重工長興(xing) 基地完工。這家全球港口機械市場占有率第一的企業(ye) ,業(ye) 務範疇正從(cong) 岸上“延伸”至深海。

  “我們(men) 在深海重型裝備製造領域,還有許多關(guan) 鍵技術需要攻克。重型裝備製造業(ye) 起始於(yu) 歐美發達國家,他們(men) 的重型裝備製造技術一直走在前麵。後來這類製造業(ye) 轉移到東(dong) 南亞(ya)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men) 不斷學習(xi) 、借鑒,努力趕超、引領,始終堅持科技創新引領。”振華重工長興(xing) 分公司副總經理徐建中說,近年來,振華重工先後試點建設了20個(ge) 自動化工作站、智能化生產(chan) 線和智能製造示範車間等,基本涵蓋了主要產(chan) 品的關(guan) 鍵製造流程和工序,“整個(ge) 長興(xing) 基地的產(chan) 業(ye) 工人、管理人員從(cong) 最高峰時的4萬(wan) 多人,縮減至現在的1萬(wan) 多人。我們(men) 希望把一個(ge) 勞動密集型的產(chan) 業(ye) 轉變升級為(wei) 一個(ge) 智能製造產(chan) 業(ye) 。”

  靠電梯控製器起家的上海新時達電氣公司,憑借多年在工業(ye) 機器人製造領域領先的研發、設計、生產(chan) 、集成能力,2023年被推舉(ju) 為(wei) “全長三角造”機器人計劃的首輪“鏈主”。

  新時達機器人市場部總經理張鎮奎介紹說,2010年公司上市後,就開始轉型做機器人的控製器,“當時我們(men) 判斷並堅信,邁向新型工業(ye) 化之路,製造業(ye) 轉向高端化、智能化是大勢所趨。以上海為(wei) 龍頭的長三角區域,機器人製造的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體(ti) 係一定會(hui) 日益完備。”上市以來,新時達研發投入達20億(yi) 元,研發人員占比上升至39%。2015年獲得“國家企業(ye) 技術中心”後,新時達依托雄厚的研發實力,牽手上下遊企業(ye) 做工業(ye) 機器人的開發、技術認證等。事實也證明了他們(men) 的預判,我國已連續10年成為(wei) 全球工業(ye) 機器人最大市場,在全球的裝機份額從(cong) 2012年的14%上升至2022年的52%。2022年,中國工業(ye) 機器人密度達到395台/萬(wan) 名工人。

  轉型升級從(cong) 來都是主動有為(wei) 、先發先至,才能贏得競爭(zheng) 優(you) 勢。而企業(ye) 的發展唯有踏上技術浪潮的節點,跟上城市躍遷的節拍,才能行穩致遠。近年,上海以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為(wei) 引領,加快培育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作為(wei) 上海的傳(chuan) 統老牌製造企業(ye) ,寶鋼股份身處產(chan) 業(ye) 轉型和技術革新浪潮之中,對人工智能(AI)技術敞開懷抱。

  通過近三年的探索迭代,寶鋼找到了方法和路徑,成功實現了汽車板產(chan) 線的AI主操,對超過800個(ge) 數據和參數進行處理,預測未來30分鍾的工藝參數變化情況,AI主操會(hui) 直接將調整的指令下發到PLC控製係統,完成毫秒級的實時控製。寶鋼股份冷軋廠分管智慧製造的副廠長劉德成說:“我們(men) 的目標不僅(jin) 是要減輕體(ti) 力負荷,更要減輕繁重的腦力負荷,尤其是在鋼鐵製造的核心生產(chan) 控製環節。”

  前不久,寶鋼股份與(yu) 華為(wei) 公司簽署了全領域合作協議,算力中心也已上線。寶鋼股份還把今年定為(wei) 全麵推進AI戰略的元年,進入到了大模型的實戰階段,目標是實現100個(ge) 類似AI主操這樣的場景應用,包括AI產(chan) 線控製、AI視覺識別和AI智能決(jue) 策等不同維度的工作,通過大模型進一步提升汽車板表麵質量檢測能力,保持寶鋼在行業(ye) 內(nei) 的領先地位。

  節卡機器人公司工作人員展示用動作控製機器人。黃曉慧攝

  產(chan) 業(ye) 新空間,加速培育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

  積極培育未來產(chan) 業(ye)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是上海搶占未來競爭(zheng) 製高點、構築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的關(guan) 鍵。上海是國內(nei) 最早布局未來產(chan) 業(ye) 的城市之一,繼2022年發布行動方案後,2023年3月授牌張江、臨(lin) 港和“大零號灣”為(wei) 首批三個(ge) 未來產(chan) 業(ye) 先導區,為(wei) 未來產(chan) 業(ye) 騰挪出寶貴的新空間。

  臨(lin) 港聚集著中國商飛、上海電氣、特斯拉等一批高端裝備製造企業(ye) ,當中許多企業(ye) 都已錨定未來產(chan) 業(ye) ,製定清晰的路線圖,深耕技術創新。“2007年我們(men) 到臨(lin) 港時,這裏還是一片灘塗,如今已成為(wei) 未來產(chan) 業(ye) 的一方熱土。”上海電氣核電集團高端裝備工程事業(ye) 部總經理李忠傑說,上海電氣核電集團為(wei) 研製可控核聚變設備,已經潛心攻關(guan) 20多年。被業(ye) 界認為(wei) “離應用永遠有50年”的可控核聚變,近年來在商業(ye) 應用領域提速,“50年”的魔咒有望被打破,李忠傑說,“就在我們(men) 臨(lin) 港製造基地對麵,能量奇點公司今年3月建成了全球首台全高溫超導托卡馬克裝置‘洪荒70’,這台裝置就是我們(men) 生產(chan) 製造的。”

  而在上海目前唯一以“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定位的“大零號灣”,前不久新修訂的《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條例》將其列為(wei) 上海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戰略地位愈加凸顯。

  上海市閔行區科委副主任徐暉說,比鄰雙一流高校的“大零號灣”,致力於(yu) 打通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最後一公裏”,加速項目轉化孵化。目前,“大零號灣”已有70多項科學家成果轉化項目落地產(chan) 業(ye) 化,估值超過100億(yi) 元,整個(ge) 區域累計匯聚4000餘(yu) 家硬科技企業(ye) 。

  “‘大零號灣’通過政策與(yu) 服務,為(wei) 企業(ye) 匹配各類資源。小到孵化器、加速器,大到科創園區、研發用地、工業(ye) 用地,以及創投基金、產(chan) 業(ye) 基金、私募基金,企業(ye) 在各個(ge) 發展階段,都能在這裏找到所需的要素。”徐暉說。

  在今年的德國漢諾威工業(ye) 博覽會(hui) 上,節卡機器人首發首展的新品,展示了中國機器人自我蝶變及工業(ye) 自動化的全球布局和實踐。這家專(zhuan) 注研製新一代協作機器人的高新技術企業(ye) ,從(cong) “大零號灣”起步並逐漸發展壯大,10年來從(cong) 一個(ge) 小小的研發中心,成長為(wei) 曾服務過豐(feng) 田、施耐德、偉(wei) 創力等全球眾(zhong) 多頭部客戶的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

  節卡機器人的生產(chan) 基地在江蘇常州,在全國和世界多地布局了業(ye) 務中心,去年還成立了德國、日本分公司,但研發中心始終在“大零號灣”。節卡機器人常務副總裁常莉說:“因為(wei) 在這裏,我們(men) 和高校的合作更加便利,優(you) 質且穩定的人才隊伍能保證我們(men) 技術不斷創新、迭代,優(you) 良的創新生態讓我們(men) 在這裏得以快速成長。未來,節卡機器人將把業(ye) 務拓展至更多工業(ye) 及服務場景。”

  高質量發展征程上,上海正著力加快“五個(ge) 中心”建設,構建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大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無論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培育壯大,還是未來產(chan) 業(ye) “播種”開拓,都呈現出蓬勃旺盛的“向新力”。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