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yun) 南宣威一所小學,上百畝(mu) 勞動教育基地成了熱火朝天的“課堂”,一堂堂田間勞動課、戶外美術課、情境語文課帶給孩子們(men) 的不隻是新知,更有對糧食的珍惜、對生命的關(guan) 愛、對藝術的感悟以及在勞動中磨煉的勤勞品格、形成的團隊意識。
“萌娃變身大廚”——江蘇徐州一所幼兒(er) 園,孩子們(men) 做飯的視頻,引得網友驚呼連連。孩子們(men) 在勞動課上添柴燒火、揉麵炒菜,一個(ge) 個(ge) 有模有樣、有板有眼。孩子們(men) 在揮灑汗水中增強了動手能力、掌握了生活技能,還學會(hui) 了分享。
這些新穎的“課堂”教育場景,不僅(jin) 讓孩子和家長歡欣、引發社會(hui) 關(guan) 注,更值得我們(men) 深入思考,什麽(me) 樣的教育才是孩子們(men) 最需要的?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寶貴的時期,在這個(ge) 時期就要注意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培養(yang) 好思想、好品行、好習(xi) 慣。”實踐表明,真正寓教於(yu) 樂(le) 、潛移默化的教育,能夠讓孩子們(men) 在擁有一個(ge) 快樂(le) 童年的同時,獲得心智的開化、生命的啟迪、人生的成長。這要求我們(men) 不斷創新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以適應時代的需要。如果隻有分數與(yu) 排名、沒有思考與(yu) 閱曆,隻有書(shu) 本和試題、沒有真善美的啟迪,就會(hui) 為(wei) 成長留下難以彌補的缺憾。
一些地方的探索實踐表明,學校教育遠不止於(yu) “我在上麵說,你在下麵聽”一種模式,課堂也遠不隻是教室裏麵的幾十分鍾。著眼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cong) 孩子認知特點出發,課堂可以無處不在,教育可以隨時發生。
探秘湖北武漢光穀,體(ti) 驗前沿科技帶來的心靈震撼,在心中種下科技報國的種子;走進毛烏(wu) 素沙地,親(qin) 手種下沙柳,體(ti) 會(hui) “人進沙退”的來之不易;前往寧夏固原任山河烈士陵園,徒步祭英烈,讓紅色基因代代傳(chuan) 承……思政課“行走”起來,更具有穿透力。
在山東(dong) 青島,一名小學生乘坐公交車時因卡內(nei) 餘(yu) 額不足而得到駕駛員的幫助,女孩鄭重寫(xie) 下“1元欠條”。不久後,媽媽帶小朋友來到公交車站表示感謝,並捐贈了一張公交卡,用於(yu) 幫助有相似經曆的人。家長善於(yu) 寓教於(yu) 事,與(yu) 孩子共同參與(yu) 、共同經曆,讓這堂誠信與(yu) 感恩的課上得生動而深刻。
“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當孩子們(men) 走出校門、走向遼闊的大地、走進火熱的實踐,教育也就走出了圍牆。在廣袤大自然中探索奧秘、感悟哲思,在廣闊社會(hui) 生活中了解社會(hui) 變化、曆史變遷……孩子們(men) 用腳步去丈量,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傾(qing) 聽,“書(shu) 本本”真正刻進了“心窩窩”。
有人說,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yun) 推動另一朵雲(yun) 。大到危難之際能否挺身而出,小到十字路口是否紅燈停、綠燈行,那些耳濡目染中形成的行為(wei) 模式、價(jia) 值觀念往往會(hui) 伴隨孩子一生。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每個(ge) 人都應當有師者的自覺,努力做到一言一行樹形象、一舉(ju) 一動見文明,全社會(hui) 協同育人,一起營造孩子成長的大課堂。
教育家陶行知認為(wei) ,“生活即教育”。在“六一”國際兒(er) 童節來臨(lin) 之際,各地把學校課堂和社會(hui) 課堂打通連接起來,以豐(feng) 富多彩的活動為(wei) 孩子們(men) 送上節日禮物。讓我們(men) 葆有這份關(guan) 心關(guan) 愛,尊重孩子的天性,遵循教育的規律,不斷豐(feng) 富完善“成長課程”,共護祖國花朵向陽生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