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中國經濟信心說丨這條“大號地鐵”串起灣區交通新格局

發布時間: 2024-05-31 14:23:00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如今的粵港澳大灣區,越來越像“一座城”了。

  5月26日,廣佛南環、佛莞城際鐵路正式投入運營,與(yu) 已運營的莞惠、佛肇城際串聯貫通,共同構築起一條258公裏、橫跨5座城市的交通大動脈。從(cong) 廣州番禺出發,30分鍾可直通佛山、東(dong) 莞,60分鍾便可抵達肇慶、惠州。其中,在順德北站、番禺站、廣州長隆站、西平西站等7個(ge) 車站,乘客可以便捷換乘佛山、廣州、東(dong) 莞地鐵。

  不同於(yu) 傳(chuan) 統的城際鐵路,該線路在坊間被稱為(wei) “大灣區大號地鐵”。

  此處劃重點,該線路一大亮點就是“坐城際如坐地鐵”。“站站停+大站快車”的運營模式下,乘客可隨到隨走,無須提前購票,並且支持使用地方交通卡刷卡或掃碼乘車,方便快捷。可以說,無論是運營管理、開行班次,還是便捷支付、無障礙換乘,這條線路都“絲(si) 滑”得如同乘坐地鐵。

  同樣是跨城,“地鐵可達”和“城際可達”,心理感受無疑是大不一樣的。試想一下,吃過早餐的你在家門口刷交通卡坐上地鐵,半個(ge) 小時後抵達位於(yu) 另一座城市的公司,開始一天的工作——當跨城變得日常而輕鬆,“城際地鐵”開往的,其實是兩(liang) 城“同城化”的大趨勢。

  “廣佛同城”的故事,也是從(cong) 一條地鐵線路開始的。2010年11月正式開通的廣佛地鐵,是國內(nei) 首條跨越地級行政區城際地鐵,多年來超過半數客流為(wei) “廣佛候鳥”通勤乘客。去年發布的《2022年廣州市交通發展年度報告》顯示,2022年大灣區內(nei) 地九市跨城通勤人口總量118萬(wan) 人,日均出行量542萬(wan) 人次,占全省21個(ge) 地級市間總出行量的70%——數以百萬(wan) 計的跨城通勤需求,客觀上亦要求大灣區要變得更像“一座城”。

  但大灣區的格局,顯然不止於(yu) “跨城通勤”。

  首先從(cong) 規模就可見一斑。城際鐵路“地鐵化”,別的城市群也有類似嚐試,但如大灣區這般一次性貫通258公裏、橫跨5市,在國內(nei) 尚屬首次。今年4月印發的《廣州市綜合立體(ti) 交通網規劃(2023-2035年)》進一步明確,廣州要加強與(yu) 佛山、中山、東(dong) 莞、深圳、清遠、惠州等城市的軌道銜接,推進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佛穗莞城際等規劃建設。可以預見,“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的運營模式,將在更大範圍內(nei) 把大灣區的城市群更加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路通”的目標是“財通”。如今,大灣區“1小時經濟圈”加快形成,軌道延伸所到之處,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等高效、便捷流動,將進一步推動沿線城市在產(chan) 業(ye) 共建、民生共享等領域深度融合,在更高水平上推進優(you) 勢互補,吸引全國乃至全球人才、資金、產(chan) 業(ye) 向大灣區聚集。

  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加速駛來的“大灣區大號地鐵”重新詮釋著城市的時空距離,美好的大灣區一體(ti) 化圖景已愈發清晰。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