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香江觀瀾:與內地“迎來送往”中,把握香港發展機遇

發布時間: 2024-06-02 22:10: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關(guan) 注香港的人士或許會(hui) 發現,近期香港與(yu) 中國內(nei) 地間的“迎來送往”可謂“一浪接一浪”。

  “迎來”方麵,“2024港澳山東(dong) 周”係列活動剛剛落下帷幕,這是繼上海、廣西後,今年第三個(ge) 來港舉(ju) 行洽談交流的內(nei) 地省份。據初步統計,兩(liang) 地簽署的合作項目逾百項,總投資近百億(yi) 美元。

  “送往”方麵,6月1日,中國國產(chan) 大飛機C919從(cong) 香港國際機場出發,搭載100多名香港大學生赴上海實習(xi) 。而此前,香港廉政公署還組織了最大規模赴內(nei) 地交流團。

  就在這一浪接一浪的“迎來送往”間,香港與(yu) 內(nei) 地的深化交流合作亦愈發凸顯。

  一直以來,作為(wei) 國家的特別行政區,“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香港的獨特名片。隨著國家擴大對外開放穩步推進,香港這張名片含金量也持續提升。內(nei) 地省份與(yu) 香港合作的重要內(nei) 容正是共同“搭台唱戲”,助力內(nei) 地企業(ye) “走出去”,在全球範圍內(nei) 布局供應鏈。香港也需要在和內(nei) 地更深層次的交流合作中,不斷鞏固自身獨特地位,從(cong) 而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種雙向需求下,“迎來送往”自然水到渠成。

  需要注意的是,於(yu) 香港而言,不能隻將“迎來送往”當做流於(yu) 表麵的活動,更要認識其背後反映的內(nei) 外形勢變化,把握好其中的機遇。

  香港發展史是一部在識變、求變、應變中實現自我超越的曆史。隻有認識到當下變局,才能更好開新局。尤其麵對外部經濟環境變化,香港在眼光“向外看”的同時,也要關(guan) 注到內(nei) 地發展及需求。

  例如,當前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出現催生出眾(zhong) 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為(wei) 世界經濟增長帶來新一輪驅動力。推動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亦是內(nei) 地全力推動的方向。近年來,內(nei) 地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出台了一係列鼓勵創新、激勵研發的重大政策措施。這種鼓勵創科的氛圍和不同激勵政策,可為(wei) 正構建國際創科中心的香港提供借鑒。

  “識變”之後,香港應思考如何利用自身優(you) 勢,與(yu) 內(nei) 地攜手共進。仍以創科為(wei) 例,香港擁有林立的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可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撐;作為(wei) 國際金融中心和貿易中心,香港資金充沛……這些優(you) 勢讓創科成為(wei) 香港與(yu) 內(nei) 地合作過程中的重要領域,從(cong) 香港與(yu) 魯、滬、桂三地簽署的合作意向中便可見一斑。當然,從(cong) 合作意向到最終落地還需要雙方不斷磨合,需要更多、更深層次的交流合作才能實現。

  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自身發展,需要找準切入點。香港需把握機遇,銳意進取,在同內(nei) 地交流融合與(yu) 不斷創新探索中貢獻國家、成就自我。如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此前曾言,融入國家是為(wei) 了更好地融入國際、擁抱世界,是為(wei) 香港的獨特優(you) 勢和香港的發展擴容賦能,讓香港的特色和優(you) 勢更加彰顯。

(責編: 王智霖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