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吳王之命,設計建造了“闔閭大城”,即蘇州古城的前身。2500多年過去,如今的蘇州正走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吸引高新技術企業(ye) 和人才,加快構建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
今年5月,江蘇省一季度經濟數據揭曉,蘇州以5549億(yi) 元的地區生產(chan) 總值及7.9%的增速榮登省內(nei) “雙第一”,更在全國26座GDP萬(wan) 億(yi) 城市中名列前茅。蘇州如何開辟高質量發展新賽道?近日,“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走進蘇州,感受千年古城現代產(chan) 業(ye) 發展之路。
發展新能源,大力推進技術創新
5月31日,一名工作人員在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的儲(chu) 氫設備生產(chan) 車間內(nei) 作業(ye) 。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與(yu) 時俱進,固本開新。“雙碳”目標背景下,清潔低碳的氫能源備受關(guan) 注。在江蘇蘇州張家港的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裏,生產(chan) 線上一個(ge) 個(ge) 儲(chu) 氫瓶經螺紋、塗裝、封口等工序後,被機械手臂送入纏繞房……據國富氫能總經理王凱介紹,去年4月,國富氫能自主研發的國內(nei) 首台10TPD氫液化工廠核心設備成功下線,並被應用到山東(dong) 省齊魯氫能的液氫工廠,打破了大規模氫液化產(chan) 品的國外長期壟斷。
作為(wei) 江蘇省新能源集群氫能產(chan) 業(ye) 鏈中的準鏈主企業(ye) ,國富氫能多年來致力於(yu) “製、儲(chu) 、運、加、用”全產(chan) 業(ye) 鏈核心裝備的研發製造,填補了高壓加注、大容積車載供氫係統、大規模液氫製儲(chu) 運裝備的市場空白,讓氫能產(chan) 業(ye) 鏈不斷完善拓展。
截止目前,蘇州張家港市涉氫企業(ye) 共有40餘(yu) 家,擁有相對完整的製氫、儲(chu) 運、加氫裝備及氫燃料電池的全產(chan) 業(ye) 鏈條,氫能產(chan) 值突破百億(yi) 。
聚焦新材料,促進創新與(yu) 需求雙向奔赴
在蘇州光電技術研究院,門口的牆壁上掛著12家孵化企業(ye) 的銘牌。“這些企業(ye) 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每家都解決(jue) 了一個(ge) 光子產(chan) 業(ye) 領域的‘卡脖子’問題,而且環環相扣,很多企業(ye) 不僅(jin) 是‘鄰居’,也互為(wei) 對方的潛在客戶,實現了上下樓就是上下遊的目標。”蘇州光電技術研究院李俠(xia) 介紹道。
6月2日,工作人員在蘇州光電技術研究院的微納光學公共服務平台車間內(nei) 檢測材料。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記者走進研究院一樓車間,看見4台布著複雜線路、約一層樓高的大機器正有序運作。“這是高精度磁控濺射鍍膜機,單爐可以生產(chan) 5000到8000片波分複用器中的濾波器(DWDM),生產(chan) 效率是國外的3倍。”蘇州嵐創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餘(yu) 桂龍說,此前這類產(chan) 品長期依賴進口,嵐創科技落戶蘇州光電技術研究院後,僅(jin) 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交付了高精度磁控濺射鍍膜機樣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6月1日,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展廳在展示一件深海潛航器鈦合金耐壓殼體(ti) 展品。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近年來,蘇州市緊密圍繞重大戰略需求和產(chan) 業(ye) 發展需要,積極與(yu) 高校院所展開科技合作,共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院(所)、創新中心、實驗室等研發機構。其中,位於(yu) 相城區的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便是一個(ge) 典型代表。
這裏不僅(jin) 建成了中國首個(ge) 材料數據庫,實現了30餘(yu) 家相關(guan) 企業(ye) 的工業(ye) 應用與(yu) 服務,更打造了一個(ge) 功能強大的材料分析表征平台,累計為(wei) 科研院所、企業(ye) 提供了千餘(yu) 次服務,實現了科技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創新的深度融合。
6月1日,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展廳裏在展示一件半導體(ti) 相關(guan) 設備。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在談及如何集聚創新資源時,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副院長孫明月表示:“我們(men) 牽頭組建了全國重點實驗室聯盟和全國材料學科聯盟,吸引了40餘(yu) 家材料國際知名高校、科研機構的參與(yu) 並達成了戰略合作。同時研究院提出一種叫‘撥投結合’的新型模式,就是將傳(chuan) 統財政資金‘無償(chang) 扶持’轉化為(wei) ‘股權投資’,促進項目完成科技成果轉化。這種模式不僅(jin) 能夠提高產(chan) 業(ye) 轉化的效率,還能引入資本‘活水’,推動更多前沿技術落地。”
從(cong) 概念到量產(chan) 的“加速度”,這背後是蘇州持續活躍的技術創新和高效協同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加快構建以先進製造業(ye) 為(wei) 骨幹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蘇州正著力厚植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基礎,努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麵。
構建“車聯網”,打造產(chan) 業(ye) 鏈生態
如今,蘇州已構建了以智能汽車,基礎支撐、信息交互為(wei) 核心的智能車聯網產(chan) 業(ye) 鏈生態。
位於(yu) 蘇州市相城區的智加科技是一家重卡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據介紹,智加科技擁有全棧自動駕駛技術,並已完成全球多個(ge) 首次全無人駕駛場景測試。智加科技致力於(yu) 解決(jue) 幹線物流三大痛點:交通事故頻發、貨車司機短缺、人力成本居高不下。
6月1日,人們(men) 在參觀兩(liang) 輛由蘇州智加科技有限公司與(yu) 車企共同開發的智能駕駛重型卡車。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在采訪現場,一台看似與(yu) 普通重型卡車外觀一致的物流運輸車緩緩駛入眾(zhong) 人眼前,啟動、轉彎、刹車、停車,精準平穩。它就是智加科技聯合江淮汽車針對快遞快運市場聯合打造的智能重卡K7+。
智加科技首席執行官容力博士介紹說,“K7+能應對各種惡劣環境天氣條件,目前已在運輸過程中實現了雙駕變單駕,安全、省油、省人、省力,給物流行業(ye) 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價(jia) 值。”
目前,K7+智能重卡實現量產(chan) ,首批車輛已正式交付於(yu) 中通快運、安能物流,並投入快遞快運業(ye) 務運營。
根據《蘇州市智能車聯網產(chan) 業(ye) 創新集群行動計劃(2023-2025年)》,蘇州將以相城區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核心區,計劃到2025年,全市智能車聯網產(chan) 業(ye) 的規模和創新能力居全國前列,產(chan) 業(ye) 規模預計超過1000億(yi) 元,並集聚超過1000家相關(guan) 企業(ye) 。
擁抱“元宇宙”,賦能產(chan) 業(ye) 創新集群建設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除了實體(ti) 經濟領域的創新發展外,蘇州還積極擁抱“元宇宙”這一新興(xing) 領域,以賦能產(chan) 業(ye) 創新集群建設。
6月1日,昆山元宇宙產(chan) 業(ye) 園的元宇宙展示廳裏,一名參觀者在體(ti) 驗VR遊戲。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走進昆山元宇宙產(chan) 業(ye) 園,戴上亮風台(昆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AR頭盔,眼前就是一個(ge) 數字孿生的世界——工廠裏的機器設備實時標注著運行參數和狀態,遇到故障可以實時將信息分享給專(zhuan) 家,開展在線協同處置。
6月1日,昆山元宇宙產(chan) 業(ye) 園的元宇宙展示廳裏,一名工作人員在演示全息會(hui) 議應用場景。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在蘇州,元宇宙創新集群的建設不僅(jin) 是主動的戰略布局,更是適應時代變革的必然選擇。
據了解,昆山已擁有元宇宙重點企業(ye) 68家,在建及擬建元宇宙項目95個(ge) ,覆蓋智慧城市、文體(ti) 旅遊、智慧教育、工業(ye) 製造等多個(ge) 領域的元宇宙應用場景17個(ge) 。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hui) 副主任秦珊珊表示:“昆山良好的營商環境是經過四十多年發展外向型經濟培養(yang) 起來的。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我們(men) 始終堅持以速度和服務質量取勝,這也讓業(ye) 界的企業(ye) 家對昆山發展元宇宙產(chan) 業(ye) 充滿信心。”
深厚人文貫通蘇州曆史,前沿產(chan) 業(ye) 塑造蘇州未來。目前,蘇州正以創新、智能、綠色、安全為(wei) 方向,因地製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以半導體(ti) 及集成電路、新能源、智能車聯網、人工智能、納米新材料、光子等領域為(wei) 重點,構建由10個(ge) 產(chan) 業(ye) 集群和30條產(chan) 業(ye) 鏈組成的“1030”產(chan) 業(ye) 體(ti) 係,在全球產(chan) 業(ye) 變局中構築“蘇州高地”“智造之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