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讓文物說話 讓曆史說話 讓文化說話

發布時間: 2024-06-08 09:48:00 來源: 《瞭望》新聞周刊

  ◇“要讓文物說話,讓曆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men) 記住鄉(xiang) 愁”“敬畏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泱泱中華,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men) 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的一係列重要論述,為(wei) 做好新時代新征程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引領推動下,在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國全麵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水平,推進城鄉(xiang) 文化遺產(chan) 係統性保護,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賡續中華文脈。

  ◇從(cong) 1.08億(yi) 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述說五千年文明脈絡,到87萬(wan) 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資源展示穿越古今的智慧,再到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呈現中華文明滿天星鬥、多元一體(ti) ……曆史文化遺產(chan) 展示了中華民族開拓創新、與(yu) 時俱進、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是蘊涵著豐(feng) 富知識、智慧、藝術的無盡寶藏,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chuan) 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彰顯持久力量。

  ◇2022年,全國文物工作會(hui) 議召開,確立了“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jia) 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我國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和利用開啟新篇章。

  ◇從(cong) 2006年提出建立長城保護員製度至今,6000多名保護員已成為(wei) 長城保護最前線的主力軍(jun) 。頒布實施《長城保護總體(ti) 規劃》,公布第一批83個(ge) 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古老長城在新時代熠熠生輝,成為(wei) 我國加強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的生動縮影。

  ◇漫步蘇州古城平江曆史文化街區,評彈聲聲婉轉雅致,蘇繡、宋錦、緙絲(si) 、蘇扇等非遺匠心獨具;世界文化遺產(chan) 耦園,以及顧頡剛等名人故居,共同構成“沒有圍牆的江南文化博物館”。

  2024年6月8日是我國第八個(ge) 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關(guan) 於(yu) 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保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念茲(zi) 在茲(zi) 。

  “要讓文物說話,讓曆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men) 記住鄉(xiang) 愁”“敬畏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泱泱中華,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men) 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的一係列重要論述,為(wei) 做好新時代新征程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引領推動下,在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國全麵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水平,推進城鄉(xiang) 文化遺產(chan) 係統性保護,在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譜寫(xie) 當代華章。

  從(cong) 《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動延續中華文脈、傳(chuan) 承中華文化基因,到全國文物工作會(hui) 議確立“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jia) 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從(cong)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持續推進,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遺產(chan) 保護取得突破,到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開創新局麵,成為(wei) 傳(chuan) 承紅色基因、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促進老區發展的活力源泉;從(cong) 文博場館裏感受五千多年燦爛的中華文明,到考古盲盒、文藤種子等文博創意產(chan) 品“飛入尋常百姓家”……我國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的實踐別開生麵,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觀眾(zhong) 在江蘇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參觀(2024年5月18日攝)。孟德龍攝


遊客在武夷山朱熹園武夷精舍參觀(2022年6月6日攝)。薑克紅攝

  把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繼續傳(chuan) 承下去

  2023年6月,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召開之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觀了新建成的中國國家版本館。

  “我最關(guan) 心的就是中華文明曆經滄桑留下的最寶貴的東(dong) 西。中華民族的一些典籍在歲月侵蝕中已經失去了不少,留下來的這些瑰寶一定要千方百計嗬護好、珍惜好,把我們(men) 這個(ge) 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繼續傳(chuan) 承下去。”

  著眼賡續中華文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將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擺在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的重要位置,親(qin) 自謀劃指導、部署推進:

  主持以考古、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為(wei) 主題的中央政治局集體(ti) 學習(xi) ,到孔廟、敦煌莫高窟等曆史文化遺產(chan) 地考察,就文物、考古、非遺等作出指示批示……以實際行動傳(chuan) 承中華文明,用馬克思主義(yi) 真理力量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生命力。

  曆史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

  2022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四川省眉山市三蘇祠考察時說:“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悠久文明曆史的深厚底蘊,我們(men) 帶領人民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要善於(yu) 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維,廣泛借鑒世界一切優(you) 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閉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國的東(dong) 西為(wei) 圭臬。”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wei) 有源頭活水來。

  2021年仲春,福建武夷山。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九曲溪畔的朱熹園,回望曆史,深刻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麽(me) 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men) 今天這麽(me) 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

  燦若星河的文化遺產(chan) ,恰如有源之水,滋養(yang) 中華民族綿延不絕。曆史文化遺產(chan) 留存著滄桑輝煌的過往,見證著蒸蒸日上的當下,亦昭示著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未來。

  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yang)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chuan) 承曆史文化,維係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men) 的寶貴遺產(chan) ,是加強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yang) 。

  文化自信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文化遺產(chan) 保護關(guan) 乎堅定文化自信,關(guan) 乎彰顯中國精神。

  從(cong) 1.08億(yi) 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述說五千年文明脈絡,到87萬(wan) 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資源展示穿越古今的智慧,再到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呈現中華文明滿天星鬥、多元一體(ti) ……曆史文化遺產(chan) 展示了中華民族開拓創新、與(yu) 時俱進、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是蘊涵著豐(feng) 富知識、智慧、藝術的無盡寶藏,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chuan) 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彰顯持久力量。

  2017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廣西考察時指出:“要讓文物說話,讓曆史說話,讓文化說話。”全麵加強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更深入更廣泛地提煉展示文化遺產(chan) 所蘊含的精神內(nei) 核與(yu) 時代價(jia) 值,激揚文化自信,厚植誌氣、骨氣、底氣,激發中華兒(er) 女堅守正道的定力、民族認同的合力、振奮人心的偉(wei) 力和改革創新的活力。

  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ti) ——

  著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擔負起大國文化責任,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致第44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的賀信中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ti) 。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這些寶貴財富,是我們(men) 的共同責任,是人類文明賡續和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紅海之濱,中沙聯合考古隊“喚醒”沉睡千年的曆史遺跡,為(wei) 海上絲(si) 綢之路學術研究提供了考古實物資料;埃及盧克索孟圖神廟,中埃聯合考古隊讓神廟實地景象和出土文物重現於(yu) 世人麵前……近年來,中國同各國一道,充分挖掘各國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時代價(jia) 值,攜手點亮文明交融之光。

  在中埃盧克索孟圖神廟聯合考古項目所在地,工作人員挖掘清理神廟遺址附近的第四小神殿(2024年5月7日攝)。中埃聯合考古項目組供圖

  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

  夏日晴空下,北京延慶大莊科長城段,長城保護員王東(dong) 旺慢步行走在城牆上,遇到雜草拿出鐮刀進行清理,遇到裂隙拿出手機拍攝上傳(chuan) 。

  “每一處牆體(ti) 都要看仔細,這樣才能及時給長城‘治病’。”王東(dong) 旺說。幾乎每一個(ge) 工作日,他都在長城上巡查。

  從(cong) 2006年提出建立長城保護員製度至今,6000多名保護員已成為(wei) 長城保護最前線的主力軍(jun) 。

  頒布實施《長城保護總體(ti) 規劃》,公布第一批83個(ge) 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古老長城在新時代熠熠生輝,成為(wei) 我國加強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的生動縮影。

  中華文脈綿延不絕,既要精心守護,也要與(yu) 時俱進、開拓創新。2022年全國文物工作會(hui) 議確立了“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jia) 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我國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和利用開啟新篇章。

  完善頂層設計,推進架構更加清晰、責任更加明確的製度建設,為(wei)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保駕護航。

  《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頒布,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動延續中華文脈、傳(chuan) 承中華文化基因;

  《關(guan) 於(yu) 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幹意見》《“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等相繼印發,為(wei) 新時代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提供政策指引;

  《關(guan) 於(yu) 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四五”專(zhuan) 項規劃》等文件,確立了加強新時代革命文物工作的任務書(shu) 和路線圖;

  《關(guan) 於(yu) 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黃河文物保護利用規劃》等文件出台,為(wei) 相關(guan) 文物保護提供具體(ti) 指導……

  “十四五”規劃綱要把“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係統性保護”作為(wei) 文化建設重要任務,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座談會(hui) 提出“要著力構建保護體(ti) 係,推動文化遺產(chan) 係統性保護,構建大保護格局”。

  2023年11月,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啟動。這次普查將1911年以前的古建築、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石刻全部納入普查和認定範圍,將建立國家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總目錄,全麵掌握我國不可移動文物資源情況。

  接續開展實施重大工程,“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理念深入人心。

  中華古籍保護成效顯著。“中華古籍保護計劃”自2007年實施以來,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基本完成,登記古籍普查數據270餘(yu) 萬(wan) 條;設立古籍修複項目,古籍修複總量超過420萬(wan) 葉……

  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文化工程。自2019年部署啟動以來,我國穩步推進長城、長征、大運河、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打造彰顯中華民族精神永續傳(chuan) 承重要標誌。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接續推進,“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全麵展開,8800餘(yu) 項考古發掘項目有序實施,浙江良渚、陝西石峁、河南二裏頭、四川三星堆、新疆石城子、西藏瑪不錯等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發現,河北太子城、河南雙槐樹等一批重要遺址在國家重大工程、城鄉(xiang) 基本建設考古中被發現和妥善保護……

  一批高水平的保護、管理、監測、展示項目實施,文化遺產(chan) 保護狀況有效改善。

  兜牢兜實保護底線,構建保護曆史文化“三不”機製。

  2023年3月初,景德鎮市公安局南河分局成功摧毀了一個(ge) 倒賣、儲(chu) 存、運輸國家文物的犯罪團夥(huo) ,查扣二級文物4件、三級文物34件、一般文物133件。

  “在工作中,我們(men) 與(yu) 文物部門健全聯動機製,織密織牢文物安全防護網,切實保護國家文物安全。”景德鎮市公安局刑警支隊支隊長敖軍(jun) 榮說。

  從(cong) 全國來看,2023年,文物安全防線持續築牢夯實。2024年,國家文物局全麵啟動衛星遙感執法監測工作,重點監測世界文化遺產(chan) 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辦、國辦印發的《關(guan) 於(yu) 在城鄉(xiang) 建設中加強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係統完整的城鄉(xiang) 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體(ti) 係全麵建成,城鄉(xiang) 曆史文化遺產(chan) 得到有效保護、充分利用,不敢破壞、不能破壞、不想破壞的體(ti) 製機製全麵建成。

  近年來,各地加強對領導幹部履行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工作中經濟責任情況的審計監督,各級黨(dang) 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增加培訓課程,提高領導幹部保護傳(chuan) 承曆史文化的意識和能力。

  創新手段促傳(chuan) 承,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成果湧現。

  “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2023年,三星堆博物館新館一開館,考古新發現就吸引了眾(zhong) 多參觀者。三星堆實施“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和古蜀文明保護傳(chuan) 承工程,加強科技考古,以多學科研究與(yu) 保護的三星堆遺址實踐,踐行“大考古”工作理念。

  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打造文物保護利用改革“試驗田”。北京海澱三山五園成為(wei) 連接城市生活與(yu) 曆史文化的紐帶,遼寧大連旅順口軍(jun) 民融合文物保護利用成果廣泛惠及民眾(zhong) ,江蘇蘇州“一城二線三片”內(nei) 的文物建築映耀江南獨特韻味……

  整體(ti) 保護和活態傳(chuan) 承,讓文化遺產(chan) 走進普通人生活。國家級陝北文化生態保護區榆林市興(xing) 建陝北民歌博物館,融合傳(chuan) 統演唱與(yu) 現代科技,展現陝北民歌的發展曆史與(yu) 文化魅力;江西首個(ge) 客家圍屋保險協議在“圍屋之都”贛州龍南市落地,60處客家圍屋“上保險”、風險保障金額達1.93億(yi) 元;貴州黔東(dong) 南丹寨縣打造“非遺+旅遊”新模式,促進民族文化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振興(xing) 發展……

  新時代中國,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不斷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深厚滋養(yang) 。


鄭州歌舞劇院的演員在河南博物院錄製元宵奇妙夜節目(資料照片)。李安攝

  為(wei) 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

  秦跪射俑目光炯炯,承載千年凝思;鎏金銅蠶昂首向上,記錄絲(si) 路傳(chuan) 奇;漢代古船融合中外技藝,見證滄海桑田……

  不久前,國內(nei) 首個(ge) 全景展現秦漢文明緣起、發展和貢獻的專(zhuan) 題博物館——陝西曆史博物館秦漢館正式向公眾(zhong) 開放。館內(nei) ,一幅幅生動史料、一件件珍貴文物,展現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書(shu) 寫(xie) 中華文明的曆久綿長。

  在秦漢館所在的陝西西鹹新區,302平方公裏的秦漢新城裏,一條串聯起秦鹹陽宮遺址、渭北9座西漢帝陵的文物主題遊徑“大漢紫道”蜿蜒而去。市民李剛在此騎行,一路邂逅秦宮漢墓,“就像和曆史對話,這種‘穿越感’讓我著迷”。

  文以化人,文以載道;文明立世,文化興(xing) 邦。

  堅定文化自信,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

  5月,江蘇揚州,“運載千秋——新時代大運河重要考古成果展”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展,展現大運河文化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的新變化、新成就。

  “大運河作為(wei) ‘流動的文化’,既是時間上的流淌,也是空間上的綿延;是潤澤百姓的水脈,更是傳(chuan) 承曆史的文脈。”揚州市世界遺產(chan) 保護管理辦公室宣傳(chuan) 推廣處處長楊家華說,“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men) 的寶貴遺產(chan) ,要努力讓大運河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璀璨光彩。”

  昔日水工景觀,如今文化地標。明萬(wan) 曆年間,揚州知府郭光複舍直改彎,把古運河100多米長的河道變成1700米,留下“三灣抵一壩”的水工景觀。如今,三灣風景區草木蔥蘢,水蜿蜒、路逶迤、景連綿,人們(men) 樂(le) 享其中。

  正定古城重現北方雄鎮風貌,鼓浪嶼演繹萬(wan) 國建築博物館風情,北京胡同鐫刻古都記憶與(yu) 濃濃鄉(xiang) 情,“世遺之城”泉州講述包容與(yu) 開放的動人故事……當曆史文脈融入現代生活,山水人文交匯成現代宜居之地,文化自信構築起共有精神家園。

  曆史文化遺產(chan) ,折射文明恒久魅力,賦能新時代美好生活。在延安,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城市建設等深度融合,紅色基因植根日常生活,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賦予更多活力。

  在韶山,紅色旅遊業(ye) 態不斷升級,紅色演藝、紅色味道、紅色民宿、紅色文創等特色IP產(chan) 品讓紅色文旅活起來,消費市場旺起來。

  在高密,非遺工坊推行“合作社+作坊”發展模式,推動“家庭式小作坊”搖身變成“家門口小工廠”,帶動當地群眾(zhong) 增收致富。

  “文化+”的賦能效應,為(wei) 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堅持守正創新,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青磚伴瓦漆,白馬踏新泥……”江蘇蘇州平江河畔的琵琶語評彈藝術館每天演出6到7場,幾乎場場爆滿,很多人慕名而來隻為(wei) 聽一曲吳語《聲聲慢》。

  漫步蘇州古城平江曆史文化街區,評彈聲聲婉轉雅致,蘇繡、宋錦、緙絲(si) 、蘇扇等非遺匠心獨具;世界文化遺產(chan) 耦園,以及顧頡剛等名人故居,共同構成“沒有圍牆的江南文化博物館”。

  從(cong) 曆史中走來的文化遺產(chan) ,融入時代的朝氣,煥發蓬勃的生氣,與(yu) 時代共振、與(yu) 全體(ti) 人民共享。

  在陝西,大雁塔下,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人頭攢動。酒肆茶鋪鱗次櫛比,霓裳羽衣舞步翩翩,“李白”邀遊人吟詩作對……開業(ye) 兩(liang) 年來,這個(ge) 唐風主題樂(le) 園吸引遊客逾400萬(wan) 人次,成為(wei) 古都新名片;

  在湖南,湖南博物院與(yu) 湖南省京劇保護傳(chuan) 承中心攜手打造的馬王堆複原動態展《一念·辛追夢》,讓觀眾(zhong) 品味2000多年前的親(qin) 情、愛情、家國情;

  在重慶,雲(yun) 陽縣黎明村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過程中,立足資源、文化優(you) 勢,積極探索農(nong) 文旅融合發展,目前已逐步形成以農(nong) 耕體(ti) 驗、家風教育、旅遊觀光為(wei) 主要特色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

  堅守“魂脈”與(yu) “根脈”,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多彩文化浸潤民心,中華文明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

  堅持開放包容,為(wei) 人類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023年12月3日,以“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為(wei) 主題的首屆“良渚論壇”開幕。300多位中外嘉賓聚會(hui) 良渚遺址。

  “‘良渚論壇’提供了一個(ge) 促進跨文化對話的宏偉(wei) 平台,一個(ge) 促進國際合作的重要機製,也提供了一個(ge) 富有活力的價(jia) 值渠道。”阿爾巴尼亞(ya) 爵士音樂(le) 節國際關(guan) 係總監易傑·阿裏卡在主論壇上說。

  中華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亞(ya) 洲文化遺產(chan) 保護行動、“一帶一路”文物保護交流合作成果豐(feng) 碩;“歡樂(le) 春節”全球活動,向世界展示中國春節文化之美、藝術之美、生活之美;成都大運會(hui) 、杭州亞(ya) 運會(hui) 、亞(ya) 洲文化遺產(chan) 保護聯盟大會(hui) 等為(wei) 不同文明平等對話搭建平台,奏響“軟聯通”“心聯通”的交響樂(le) ……一場場活動,一係列合作,為(wei)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文化如水,浸潤無聲;文明如潮,浩蕩弦歌。

  展望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壯闊前景,站立在浸潤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中華大地上,切實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我們(men) 的文化綿延不絕,我們(men) 的創造生生不息。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