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一天專(zhuan) 業(ye) 課回到寢室,打開《中國考古大會(hui) 》,為(wei) 第二天的項目答辯找找感覺;
走去食堂的路上,回想導師在課堂上播放的《國家寶藏》,尋找文物周邊設計的創意;
在舞台中央閉上雙眼,感受《航拍中國·北京篇》中恢宏的古都氣韻,將濃厚的京味文化融入自己的表演……
這幾位“寶藏大學生”的經曆,好像有點特別。他們(men) 正利用自己的課餘(yu) 時間和專(zhuan) 業(ye) 知識積極投身文化傳(chuan) 承和保護,參加北京市2024““京”彩行動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
他們(men) 遇到了哪些精彩?一起去看看!
村裏老奶奶跟我學著找文物
北京房山是周口店遺址所在地,在這裏曾經發掘出令全球矚目的北京人頭蓋骨。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考古學專(zhuan) 業(ye) 研二學生李靜的考古學調查,就在此開展。
項目小組的同學們(men) 記錄鑽探土樣
學習(xi) 考古專(zhuan) 業(ye) 已有幾年時間,李靜印象最深的,還是在周口店遺址參與(yu) 調查工作的第一天。
那是在周口店遺址對麵的台地上,小團隊一致認為(wei) ,靠山、麵水、朝陽的天然優(you) 勢給了古人在此棲息的充足理由。李靜撿到的第一件文物標本是一塊褐色陶片,比大拇指稍寬,但表麵壓印的繩紋格外醒目,連同在手裏撫摸到的粗糙感,讓她堅信它一定年代久遠。
李靜采集的繩紋陶片
“有收獲!繼續找!”第一片陶片帶來的驚喜,讓團隊在不斷地踏查中度過了最熱的幾個(ge) 小時,然而卻是所獲甚微。“後來經過勘探、詢問,我們(men) 才知道那塊台地是廢棄工廠改造的農(nong) 耕地。發現陶片標本的黃土取自別處,具體(ti) 地點不得而知。”
有失望,但失望有時也是位好老師——李靜明白了考古工作就等於(yu) 驚喜與(yu) 失望的交織。而此行也不是毫無收獲,甚至一位住在附近村裏的奶奶都來主動學習(xi) 如何辨識文物標本。她說:“我學會(hui) 了,再有發現,我就報告村委會(hui) !”
李靜仔細清理地層剖麵
即使隻是不起眼的碎陶片、坑窪的石頭,也有可能成為(wei) 中華文明的賡續密碼。李靜說,抬頭望見龍骨山上周口店遺址的瞬間,她仿佛看到了時間的穿梭,領悟到了考古是為(wei) 鑒往知來。作為(wei) 新一代考古學生,她正循著前輩的腳步,將青春的汗水揮灑在中國大地上。
沒人告訴我上學還得Cosplay銅坐龍
近些年,博物館逐漸成為(wei) 文旅熱門打卡地,精致有趣的文物周邊文創也備受青睞,讓人不禁琢磨,這些“腦洞大開”的文創,都是哪位“能人”開發的?
北京印刷學院銅坐龍文創團隊把榫卯結構用在了銅坐龍拚插玩具上
北京印刷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研一學生鄭明慧就是“能人”之一。出於(yu) 興(xing) 趣,她加入了北京印刷學院銅坐龍文創團隊,圍繞首都博物館珍藏的、出土於(yu) 北京金中都遺址的金代銅坐龍進行文創設計開發。讓文創具有實用價(jia) 值,好看、好玩還好用,這一直是團隊追求的目標。
文創銅坐龍保留了文物的原始特征
明信片、冰箱貼都是“常規操作”,北京印刷學院的銅坐龍文創小組突破性地把榫卯結構用在了文創銅坐龍身上,分別開發出了由3塊、6塊、31塊文化元素構成的銅坐龍裝配潮玩和親(qin) 子啟智產(chan) 品。每塊積木的拚接處,都有曆史文化的“知識點”:建都870年、金人遊牧、幽州、薊城……博物館中莊嚴(yan) 肅穆的龍,就這樣“飛入尋常百姓家”,“講述”它親(qin) 曆的曆史。
玩具大獲成功,但還是需要購買(mai) 才能了解文物相關(guan) 知識。怎樣才能成本更低、更容易傳(chuan) 播?團隊又想到了幾乎每個(ge) 人都會(hui) 使用的一種產(chan) 品——表情包。
鄭明慧專(zhuan) 心繪製銅坐龍表情包
開發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鄭明慧幾乎數不清自己設計了多少個(ge) 方案。“既要生動活潑,又要保留文物的特征,還要讓人有保存轉發的衝(chong) 動……”這既要又要還要的“一鍵三連”讓團隊小夥(huo) 伴頭痛不已。表情包動作的設定是一大難點,是坐著還是站著?垂著爪還是舉(ju) 起來?最終,鄭明慧和小夥(huo) 伴“披掛上陣”,把自己變成一條龍,真人Cosplay,一個(ge) 個(ge) 表情包的動作才在陣陣笑場聲中確定了下來。
文創團隊討論銅坐龍設計形象
親(qin) 手讓厚重的曆史變得活潑是種什麽(me) 體(ti) 驗?鄭明慧知道,這種體(ti) 驗很酷!
大一一入學就過了把“戲癮”
順著北京中軸線來個(ge) Citywalk,感受整個(ge) 城市方正的格局,再去鍾鼓樓、前門打個(ge) 卡,這是很多遊客都會(hui) 選擇的方式。而現在,遊客們(men) 有了一個(ge) 沉浸式感受北京中軸線文化的新選擇——走進劇院,觀看由北京舞蹈學院創排的舞劇《巍巍正陽》。
北京舞蹈學院教育學院大一學生張誌遠就在這出舞劇的創作表演中開啟了自己精彩紛呈的大學生活。他不僅(jin) 在劇中不同時期分飾多角,還參與(yu) 舞劇的二度創作,為(wei) 觀眾(zhong) 呈現北京正陽門下百年間的滄桑巨變。
北京舞蹈學院原創舞劇《巍巍正陽》劇照
作為(wei) 從(cong) 未在舞台經受曆練的“毛頭小子”,張誌遠在用角色詮釋時代變遷的同時,也經曆著自身的蛻變。“要適應從(cong) 學生到舞蹈演員的身份變化,要時刻關(guan) 注服裝道具等細枝末節,要惡補北京的胡同文化知識,我甚至還研究學習(xi) 了北京市的非遺舞蹈,讓自己在舞台上表演時看著不像書(shu) 生扭秧歌。”
張誌遠(右)和青年舞團教師彭義(yi) 博(左)在《巍巍正陽》舞劇排練過程中
5月中旬,本輪演出結束謝幕時,張誌遠和身邊的每位同學都是淚流滿麵。“能用舞劇這種特殊的形式講述中國故事,太有意義(yi) ,太難忘了!”未來,張誌遠或許會(hui) 走上講台,他會(hui) 把這次經曆分享給更多學生,讓他們(men) 知道,每個(ge) 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為(wei) 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貢獻力量。
文物,鐫刻著文化的深沉記憶,蘊藏著民族的靈魂密碼,是國家的“金色名片”。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chuan) 承曆史文化,維係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men) 的寶貴遺產(chan) 。
每年六月的第二個(ge) 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今年的主題為(wei) “保護文物 傳(chuan) 承文明”。
這聽起來很宏大,但也可以很簡單。
或許可以挑選一部精品文化節目,用心品讀沉澱於(yu) 歲月長河的一段段曆史,找尋文明在時光中穿梭的印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