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文化中國行|長城煥新記

發布時間: 2024-06-09 10:57:00 來源: 新華社

  出山西雁門關(guan) ,山巒層疊之上,長城如一條巨龍,恣意蜿蜒,橫亙(gen) 山野。

  這段近6千米的牆體(ti) 是“長城界”的顏值擔當,它北起山西省山陰縣新廣武,西南至代縣白草口,敵台林立,氣勢恢宏。其中兩(liang) 個(ge) 敵台,因曆史和自然原因,隻剩下一個(ge) 拱形牆體(ti) 和一個(ge) 形似鳳頭的牆體(ti) ,分別被人們(men) 稱作“月亮門”和“鳳回頭”,如今,在國家修繕下已成為(wei) 標誌性景觀、網紅打卡地。


修繕好的“月亮門”成為(wei) 網紅打卡地。新華社記者王學濤 攝

  曆時3年的“鳳回頭”工程8月將迎來最終驗收。仔細查看,“鳳回頭”底部原來剝離傾(qing) 斜的東(dong) 牆又穩穩當當與(yu) 本體(ti) 合而為(wei) 一了。該修繕項目負責人馬劍說,東(dong) 牆一度傾(qing) 斜11厘米,為(wei) 保護文物原貌,他們(men) 不敢直接拆砌,而選擇用人工和小型機械進行原位糾偏。

  施工場地位於(yu) 海拔1600米的山巔,兩(liang) 年多的時間裏,三四十名工人吃住在帳篷裏。“長城修繕要最小幹預。隻要能最大程度保留曆史風貌,再辛苦也值得。”馬劍說。

  巍巍長城,合力守護。2015年至2023年,國家陸續批準長城保護維修項目289項,安排專(zhuan) 項補助資金10.6億(yi) 元,持續改善長城本體(ti) 保護狀況。全國6800多名長城保護員加強巡查力度,守好長城保護“最後一公裏”。

  數字技術的蓬勃發展為(wei) 長城保護開拓了新路徑。

  在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有一座研究保護長城的“數字圖書(shu) 館”。從(cong) 2018年起,李哲教授與(yu) 同事、學生一起開展“長城全線實景三維圖像”采集工程。這支長城研究團隊從(cong) 遼東(dong) 到新疆,跨越群山、行走大漠,通過無人機超低空飛行,對長城進行“掃描式”連續圖像采集,得到300多萬(wan) 張高清圖像——磚縫一一可辨。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哲(右)和學生在工作室內(nei) 就拍攝的長城圖像進行交流。新華社記者李然 攝

  “我們(men) 摸清了長城細節設施的‘明細賬’,而且讓各地長城侵蝕病害分布情況可視化、可度量。”李哲說,今年以來,團隊正在加緊訓練人工智能自動識別長城的病害,希望未來能充分了解各段長城病害種類、規律及其風險,支撐各地有針對性地保護長城。

  2021年出台的《“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要求,加強文物數字化保護,以世界文化遺產(chan)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藏一級文物等為(wei) 重點,推進相關(guan) 文物信息高清數據采集和展示利用。甘肅省武威市為(wei) 長城文化資源建立三維數字檔案;河北省承德縣借助無人機航拍、GPS定位以及高清影像地圖等,對縣境內(nei) 明代長城進行全麵調查……當前,多地正運用數字化技術手段進一步加強長城保護。

  山巒疊嶂,溝穀狹長,北京八達嶺長城景區西南5公裏處,石峽村安寧祥和。就在這裏,參與(yu) “長城營造社”研學活動的初中生們(men) 使用PVC管材,按1∶1比例搭建起了一座古代城門的框架。

  這座抽象的“城門”,展示出石峽古堡城門的位置、形製,與(yu) 一旁的堡牆遺跡連接起來,再與(yu) 山脊上的長城對照,方圓五裏內(nei) 的長城防禦體(ti) 係一目了然。


石峽關(guan) 長城(6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陳鍾昊 攝

  長城,遠不止是一道牆。“長城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zhong) 誌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創新開展遺產(chan) 教育活動,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長城內(nei) 在價(jia) 值。”北京建築大學曆史建築保護工程係副教授賀鼎說。他的團隊與(yu) 長城保護公益組織“長城小站”共同打造了長城遺產(chan) 保護教育模式“長城營造社”,以研學教育為(wei) 核,融合主題課程、遺產(chan) 保護與(yu) 利用實踐等形式。


參與(yu) “長城營造社”的學生們(men) 體(ti) 驗古代建築中的疊澀結構。受訪者供圖

  隨著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文旅深度融合,沉睡千百年的長城文化內(nei) 涵正被進一步挖掘出來,並賦能當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

  在北京石峽村,“長城營造社”、長城主題民宿等帶動鄉(xiang) 村住宿、餐飲消費;在甘肅嘉峪關(guan) ,以長城文化和邊塞英雄故事為(wei) 藍本的長城史詩劇《天下雄關(guan) 》精彩上演;在陝西榆林,長城文化研學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一道道長城“邊牆”,圈出一塊塊文化“富礦”。

  作為(wei) 我國現存體(ti) 量最大、分布最廣的文化遺產(chan) ,長城“煥新”是我國文化遺產(chan) 保護事業(ye) 的一個(ge) 縮影。新時代的中國,一大批文物保護工程相繼竣工,先進技術激活古老文明,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悠久文脈正在賡續傳(chuan) 承中發揚光大。

  記者:王學濤、白佳麗(li) 、陳鍾昊

(責編: 常邦麗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