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時節農(nong) 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麥收陸續進入尾聲,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著種稻插秧。北方收麥、南方種稻,收與(yu) 種緊密相連,南與(yu) 北交相輝映,中部這片土地上充盈著豐(feng) 收與(yu) 希望的氣息。
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chan) 基地。“確保糧食等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穩定安全供給”“要堅持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紮實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hui) 上發表重要講話,為(wei) 中部地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指明方向、提供遵循。
沿著總書(shu) 記指引的方向,中部省份不斷提高糧食生產(chan) 保障能力,加快促進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持續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改革,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的道路上邁出鏗鏘步伐。
想方設法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
夏糧搶收忙。在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的一塊麥田裏,小麥收割機手謝國兵打開手機裏的“河南農(nong) 機雲(yun) ”軟件,點擊“開始作業(ye) ”。2個(ge) 多小時後,他點擊“結束作業(ye) ”,彈出的收割麵積是“23.6畝(mu) ”。
像這樣的忙碌場景,謝國兵今年夏收時節不知經曆了多少次。“如果農(nong) 戶著急收麥卻沒有收割機,就可以在這個(ge) 軟件上搜索離自己最近的收割機,點擊‘聯係機手’,就能撥通電話。”謝國兵一邊演示一邊說。
從(cong) 開鐮到現在,經過近一個(ge) 月的奮戰,河南全省超過8500萬(wan) 畝(mu) 小麥已接近收獲完畢。
2024年6月1日,在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南向店鄉(xiang) 何畈村鑫磊合作社,社員將收獲的小麥裝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謝萬(wan) 柏攝)
河南小麥產(chan) 量全國第一,安徽被譽為(wei) “江淮糧倉(cang) ”,山西是“小雜糧王國”……作為(wei) 重要糧食生產(chan) 基地,中部地區是端牢“中國飯碗”的骨幹力量。眼下,中部地區夏糧收獲已接近尾聲,從(cong) 一些地方田間測產(chan) 和實打實收情況來看,夏糧生產(chan) 形勢較好,有望迎來又一個(ge) 豐(feng) 收年。
2024年5月27日,安徽省蒙城縣樂(le) 土鎮農(nong) 民駕駛農(nong) 機搶收小麥。新華社發(胡衛國攝)
糧食豐(feng) 產(chan) 的背後,離不開耕地質量這個(ge) “關(guan) 鍵變量”,也離不開科技創新與(yu) 良種、良技、良法的推廣。
2024年3月29日,在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高塘嶺街道沱市村,農(nong) 戶將秧苗放到插秧機上。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藏糧於(yu) 地,築牢豐(feng) 收之基。中部各省近年來深入實施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麵積穩步增加,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配套,農(nong) 田可持續利用水平和農(nong) 業(ye) 綜合生產(chan) 能力明顯提升,為(wei)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創造了有利條件。
良種是農(nong) 業(ye) “芯片”。湖南省農(nong) 科院已自主建立了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體(ti) 係,成果應用實現了雙季稻大麵積示範畝(mu) 產(chan) 突破1500公斤的攻關(guan) 目標;河南建設了種業(ye) 創新高地,一座立足河南、服務全國的“中原農(nong) 穀”在新鄉(xiang) 悄然矗立;山西持續推動種業(ye) 振興(xing) “五大行動”,在全省布局5大領域27項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強“芯”,已成為(wei) 中部各省抓糧強糧的共識。
智慧農(nong) 業(ye) ,賦能糧食生產(chan) 。手機App一點,就能知道田裏空氣和土壤溫度、濕度、養(yang) 分情況,以及如何改善農(nong) 作物生長條件。在中部省份不少“智慧農(nong) 業(ye) ”示範田中,物聯網技術已成為(wei) 提質增效利器。
三產(chan) 融合釋放農(nong) 業(ye) 發展潛力
隨著端午節到來,山西省呂梁市臨(lin) 縣前青塘村又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走進這個(ge) 黃土高原上的村莊,空氣中散發著粽子的清香,村裏的粽子加工廠傳(chuan) 來煮粽子的“咕嘟咕嘟”聲。
在前青塘村的粽子加工廠,56歲村民王金蓮包好一個(ge) 粽子僅(jin) 僅(jin) 需要15秒。“現在每月能掙上五六千元。”她說,在家門口打工掙錢不少,還方便照顧家裏。
作為(wei) 呂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臨(lin) 縣青塘蜜浸大棗粽知名度越來越高。如今,青塘粽子已成長為(wei) 大產(chan) 業(ye) 。今年青塘粽子產(chan) 量預計超過3000萬(wan) 個(ge) ,銷售額有望突破7000萬(wan) 元,帶動村民人均增收近萬(wan) 元。
農(nong) 業(ye) 是古老的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也是承載希望的朝陽產(chan) 業(ye) 。古新之變,關(guan) 鍵在於(yu) 一個(ge) “融”字。中部省份立足“農(nong) ”、發展“農(nong) ”、超越“農(nong) ”,不斷延伸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促進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讓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釋放出更大的潛力。
走進湖北省孝感市孝昌縣鑫波農(nong) 業(ye) 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chan) 車間,流水線上正在灌裝晶瑩飽滿的“孝昌太子米”。近年來,當地通過統一品牌、統一種植、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統一銷售,提質量、增效益、創品牌,“孝昌太子米”區域公用品牌不斷彰顯。
根據規劃,到2025年,孝昌縣將實現中高檔太子稻種植麵積10萬(wan) 畝(mu) 以上,全縣稻米生產(chan) 、加工和銷售產(chan) 值過億(yi) 元企業(ye) 4家以上,發展“孝昌太子米”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chan) 企業(ye) 8到10家。
農(nong) 業(ye) 提質增效,不僅(jin) 要賦予其更多市場價(jia) 值,也要不斷拓展其多種功能。“農(nong) 業(ye) +休閑”“農(nong) 業(ye) +旅遊”“農(nong) 業(ye) +生態”等一係列“農(nong) 業(ye) +”項目也在中部農(nong) 業(ye) 異彩紛呈。
在花海中拍照留念,在大自然中呼吸新鮮空氣……依托土豆花開滿山坡的花海景致,山西省嵐縣已經舉(ju) 辦了9屆“土豆花開了”旅遊文化月活動。
在嵐縣河口鄉(xiang) 王家村,村裏的310戶村民幾乎都從(cong) 事與(yu) 土豆相關(guan) 的工作。開了一家農(nong) 家樂(le) 的村民王愛珍在旅遊高峰期每天能接待四五十人左右,年均增收超過1萬(wan) 元。如今,土豆帶動當地種植、加工、文旅、餐飲等產(chan) 業(ye) ,涵蓋了嵐縣大約80%的勞動人口,形成了近15億(yi) 元的產(chan) 業(ye) 規模。
全麵深化改革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活力迸發
1978年冬,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nong) 民為(wei) 吃飽肚子摁下紅手印,分田到戶搞起“大包幹”,催生了家庭聯產(chan) 承包責任製,開啟了我國農(nong) 村改革的大幕。
四十多年來,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以來,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改革在中部大地上持續深入推進。從(cong) 完善農(nong) 業(ye) 支持保護製度到推進農(nong) 村生產(chan) 經營方式創新,從(cong) 深化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到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徑……一係列改革舉(ju) 措,讓中部地區鄉(xiang) 村振興(xing) 活力迸發。
炎炎夏日,在山西省臨(lin) 汾市翼城縣唐興(xing) 鎮石橋村,收割機在麥田間來回穿梭。“我們(men) 村采取全產(chan) 業(ye) 鏈托管,良種、農(nong) 資、管理、收獲等全部由村集體(ti) 負責,農(nong) 戶不用操心。”石橋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趙小冬說,全村已有100多家農(nong) 戶與(yu) 村集體(ti) 簽訂了合作協議,村集體(ti) 經濟合作社今年共托管農(nong) 田500多畝(mu) ,預計可帶動村民增收超過10萬(wan) 元。
近年來,翼城縣大力推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社會(hui) 化服務,通過生產(chan) 經營方式創新,實現了勞力得解放、土地有人管、收益有保障,有力破解了“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等難題。
2024年5月23日,在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曲村,農(nong) 民駕駛收割機收獲小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閆鑫攝)
種地難題解決(jue) 了,村民和村集體(ti) 的“腰包”也要鼓起來。隨著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等改革措施的深入推進,中部地區越來越多的村民變成股東(dong) ,獲得更多財產(chan) 性收入,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得以持續壯大。
在湖北省江陵縣“聯村發展”產(chan) 業(ye) 園,拳頭大小的吊瓜密密麻麻吊在尼龍網下,長勢正旺。“村集體(ti) 有錢出錢、有地出地,大家每年按出資比例分紅。”江陵縣委組織部有關(guan) 負責人說。
“我們(men) 不僅(jin) 入股吊瓜產(chan) 業(ye) 園,還發展大棚蔬菜,種植優(you) 質糧食。”江陵縣秦市鄉(xiang) 秦家場村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張金平說,今年是個(ge) 豐(feng) 收年,預計村集體(ti) 收入超50萬(wan) 元,比去年增加123%,帶動村民人均年增收近萬(wan) 元。
山野田間活力湧,奮發崛起正當時。從(cong) 太行山到井岡(gang) 山,從(cong) 黃土高原到江漢平原,以改革為(wei) 動力,向創新要活力,一幅鄉(xiang) 村美、農(nong) 業(ye) 強、農(nong) 民富的振興(xing) 畫卷正在廣闊的中部地區徐徐展開。
2024年3月20日,農(nong) 民在山東(dong) 省濟寧市微山縣驩城鎮袁堂華能光伏電站農(nong) 光互補項目的大棚裏采摘羊肚菌。該項目是采煤塌陷區綜合整治項目,集農(nong) 光互補、漁光互補於(yu) 一體(ti)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