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極大豐(feng) 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yi) 文化理論,構成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文化篇,是新時代黨(dang) 領導文化建設的最新成果、理論總結和智慧結晶,標誌著我們(men) 黨(dang) 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我們(men) 要以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為(wei) 指引,更好地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兩(liang) 個(ge) 結合”為(wei) 法寶,深入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出場邏輯
馬克思主義(yi) 文化理論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yi) 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魂脈,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確立了基本的價(jia) 值立場、理論特質和實踐遵循。從(cong) 主體(ti) 維度看,馬克思主義(yi) 闡明了文化的內(nei) 在本質,強調正是人的勞動創造了文化,人是文化形成、建設、交流的主體(ti) 。馬克思主義(yi) 的理論主題是“人的解放”,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麵的發展和全人類解放。這一價(jia) 值立場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然遵循“人的邏輯”而非“物的邏輯”,是以人民為(wei) 建構主體(ti) 、以人的解放為(wei) 目標取向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從(cong) 理論特質看,馬克思主義(yi) 指出,任何文化都有其產(chan) 生的特定自然、政治、經濟、曆史條件,因而文化具有民族性特征。馬克思主義(yi) 還揭示了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強調作為(wei) 上層建築的文化會(hui) 隨著生產(chan) 方式的變革而不斷發展演進。同時,生產(chan) 力的發展必然推動人類社會(hui) 由“民族曆史”向“世界曆史”轉變,無論物質生產(chan) 還是精神生產(chan) 都日益顯現世界性特征。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文化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事業(ye) 的具體(ti) 表現,必然呈現出民族性和世界性有機統一的特質。從(cong) 實踐遵循看,馬克思主義(yi) 將文化置於(yu) 同經濟與(yu) 政治相互關(guan) 係的整體(ti) 框架下闡釋其地位和作用。因此,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遵循整體(ti) 邏輯,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hui) 文明、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如果不從(cong) 源遠流長的曆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為(wei)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豐(feng) 厚的思想資源。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其根脈。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在長期曆史實踐中創造並形成了燦若星漢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蘊含著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chan) 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道德觀。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不僅(jin) 為(wei) 中華民族的延續生發出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而且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積澱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中國式現代化的偉(wei) 大成就為(wei)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開辟了堅實的實踐路徑。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生成離不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基因傳(chuan) 承,更不能脫離基於(yu) 特定空間的實踐探索。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磨難,在內(nei) 憂外患的衝(chong) 擊下開啟了對現代化的探索。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反思近代探索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wei) 現代化建設掃清了障礙。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借鑒各國現代化經驗的基礎上,對現代化的認識不斷加深。1978—2002年,由“現代化”到“中國式的現代化”凸顯了對建設現代化國家的戰略構想,把社會(hui) 主義(yi) 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確立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全麵發展的三大基本目標。2002—2012年,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取得快速發展,形成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建設“五位一體(ti) ”的總體(ti) 布局。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重大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就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持續性實踐中探索出的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之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生成和建設,內(nei) 蘊於(yu) 中國式現代化的形成和推進,兩(liang) 者具有曆史進程的同一性。
堅持以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為(wei) 指引
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黨(dang) 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為(wei)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提供了理論指導。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站在新的曆史高度上推進文化建設,指路明向、正本清源,推動我國宣傳(chuan) 思想文化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深入人心,全國各界廣泛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黨(dang) 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更加牢固,文化建設法治化水平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日益健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取得巨大進展,中華文明的傳(chuan) 播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強。偉(wei) 大實踐催生偉(wei) 大理論,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時代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曆史實踐中應運而生,標誌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對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曆史新高度。新時代文化建設取得的偉(wei) 大成就,為(wei)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堅實基礎。
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精神旗幟,為(wei) 意識形態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意識形態決(jue) 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推進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高擎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旗幟,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發揚“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精神,敢於(yu) 旗幟鮮明向國內(nei) 外一切“非馬”“反馬”觀點亮劍,敢於(yu) 同一切曆史虛無主義(yi) 、民族虛無主義(yi) 、文化虛無主義(yi) 等錯誤思潮短兵相接。同時,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wei) 人類文明新形態,在理念上尊重文明多樣性,在行動上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在目標上實現“美人之美、美美與(yu) 共”。
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重要思想保證,為(wei) 擔負新的文化使命確立了行動指南。中華文化繁榮興(xing) 盛,是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應有之義(y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一個(ge) 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不能沒有正確思想指引。”理論所指,行之所向。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明確了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使命任務的五個(ge) 方麵,即高舉(j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旗幟、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培養(yang) 堪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的時代新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我們(men) 要以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為(wei) 指導,把握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的基本內(nei) 涵,不斷增強曆史文化傳(chuan) 承力、核心價(jia) 值凝聚力、共同價(jia) 值引領力、先進文化創造力、國家形象展示力,做到明體(ti) 達用、體(ti) 用貫通,以“七個(ge) 著力”為(wei) 實踐路徑,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以“兩(liang) 個(ge) 結合”為(wei) 法寶
堅持“第一個(ge) 結合”,確保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社會(hui) 主義(yi) 性質。社會(hui) 主義(yi) 的國家形態和製度設計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生成的根本政治前提。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開拓中完成其他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就在於(yu) “第一個(ge) 結合”把馬克思主義(yi) 運用到中國具體(ti) 實際,科學分析並指明中國的前進方向。同時,“第一個(ge) 結合”的不斷推進也在豐(feng) 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yi) ,促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開辟馬克思主義(yi) 新境界。在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需要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yu) 時俱進、求真務實,立足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具體(ti) 實踐,推動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堅持“第二個(ge) 結合”,彰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中國特色。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第二個(ge) 結合”的內(nei) 在邏輯和戰略意義(yi) 作了精辟闡述:“彼此契合”是前提,“互相成就”是路徑,“道路根基”是基礎,“創新空間”是關(guan) 鍵,“文化主體(ti) 性”是根本。要深刻認識人民至上與(yu) 民本主義(yi) 的價(jia) 值立場、共產(chan) 主義(yi) 與(yu) 天下大同的價(jia) 值目標等方麵的內(nei) 在契合性,深入挖掘其契合點。牢牢把握互相成就的路徑,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yi) 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缺一不可,既要用馬克思主義(yi) 真理力量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優(you) 秀因子,賦予其時代性內(nei) 涵,也要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賦予馬克思主義(yi) 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讓馬克思主義(yi) 講中國話、表中國意、入中國心。
以“兩(liang) 個(ge) 結合”為(wei) 根本要領,造就中華民族新的文化生命體(t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指出:“‘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ge) 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ti) ”。新的文化生命體(ti) 必然經由“結合”而形成,兩(liang) 者是有機統一的關(guan) 係。脫離中國實際,尤其是脫離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來抽象地、空泛地討論馬克思主義(yi) ,“結合”就會(hui) 成為(wei) 懸置的空話而無法落地。同時,離開馬克思主義(yi) 提供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就可能偏離正確方向。從(cong) 文化主體(ti) 性來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造就新的文化生命體(ti) 的過程,就是確證並鞏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ti) 性的過程。從(cong) 精神特質看,新的文化生命體(ti) 必然實現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機統一,既是中國式現代化在價(jia) 值層麵的獨特表達,又具有麵向世界的普遍意義(yi) 。新的文化生命體(ti) 的形成需要久久為(wei) 功,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持續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chuan) 承弘揚革命文化,積極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深厚底蘊和強大動力。
(作者係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天津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副院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