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碳排放有了“管理員”,這些綠色新職業你了解多少

發布時間: 2024-06-13 08:54:00 來源: 人民日報經濟社會微信公號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e) 分類大典(2022年版)》標識了134個(ge) 綠色職業(ye) ,約占職業(ye) 總數的8%。

  蓬勃發展的綠色職業(ye) ,契合了我國全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奮力實現“雙碳”目標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要,也是我國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不斷發展壯大的生動寫(xie) 照,對推動美麗(li) 中國建設、實現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有重要意義(yi) 。近日,人民日報記者實地探訪碳排放管理員、建築節能減排谘詢師、濕地保護修複工程技術人員等綠色職業(ye) 的工作場景,傾(qing) 聽他們(men) 為(wei) 美麗(li) 中國減碳增綠的故事。

  1、碳排放管理員——

  科學核算數據助力企業(ye) 降碳

  今年5月1日,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第一部專(zhuan) 門的法規——《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施行,該條例明確重點排放單位“應當如實準確統計核算本單位溫室氣體(ti) 排放量”。

  碳排放管理員是從(cong) 事企事業(ye) 單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ti) 排放監測、統計核算、核查、交易和谘詢等工作的人員。近日,記者跟隨龍源(北京)碳資產(chan) 管理技術有限公司的碳排放管理員王恒、葉欣,走進位於(yu) 湖北省漢川市的國能長源漢川發電有限公司火力發電廠,實地體(ti) 驗碳排放數據現場盤查過程。

  換上工作服,戴好安全帽和工作記錄儀(yi) ,記者跟隨王恒、葉欣來到電廠的燃料智能化管控中心。“請您幫忙調取一下A側(ce) 皮帶秤從(cong) 4月1日到4月30日的上煤曆史數據。”葉欣對一名工作人員說。他們(men) 一一查看、記錄和核算每台機組的入爐燃煤消耗量,並對電廠輸煤日誌記錄是否規範、設備有無異常等進行核對。

  “化石燃料燃燒是火力發電廠最主要的碳排放源。”葉欣告訴記者,他們(men) 需要在現場查看燃料輸送、台賬記錄、設備校驗的全過程,並調取係統的底碼數據,以完成統計周期內(nei) 化石燃料的總消耗量溯源和交叉核對工作,最終確認用於(yu) 計算企業(ye) 碳排放量相關(guan) 數據的準確性。

  來到電廠質檢中心的煤化驗室,一名技術人員正在碳氫元素分析儀(yi) 前忙碌。隻見她將煤粉包裹在水滴狀的錫囊裏,放入樣盤中,在分析儀(yi) 中充分燃燒,最後由紅外檢測器定量分析出其中的元素碳含量,整個(ge) 過程僅(jin) 需要8分鍾。王恒和葉欣將企業(ye) 的存證材料與(yu) 儀(yi) 器檢測的原始數據進行交叉核對,對電廠綜合樣采製化流程、記錄及設備的校準報告進行校核,確保元素碳含量數據準確、流程合規。

  “碳盤查是一個(ge) 複雜、細致的工作,既要交叉核對數據台賬,又要查看監測計量設備情況。”王恒介紹,龍源(北京)碳資產(chan) 管理技術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碳盤查數字化管控係統”,以清單化方式將盤查工作要點嵌入係統中,實現檢查要點必查看、附件材料必上傳(chuan) 等功能。係統通過軌跡追蹤、圖像識別等技術方式,進行設備檢驗核定、數據直接采集、盤查履職監督、核算規範管理,確保核算數據真實完整準確。

  隨後,他們(men) 來到電廠的中控室和電子間,仔細盤查和記錄電氣計量設備和熱量計量設備上顯示的相關(guan) 數據。王恒說,發電量和供熱量作為(wei) 配額核定的基礎參數,與(yu) 企業(ye) 利益直接相關(guan) 。若企業(ye) 當年的碳排放量超過碳配額量,需要去碳市場購買(mai) 超標的額度用於(yu) 清繳履約;若未超標,則可以賣出富餘(yu) 的碳配額獲取收益。

  現場盤查結束後,王恒和葉欣與(yu) 企業(ye) 相關(guan) 責任人召開會(hui) 議,對現場發現的問題、需要及時整改的項目進行梳理反饋。

  跟隨兩(liang) 人在熱源集中、相對封閉的電廠裏忙碌了一天,記者全身早已被汗水濕透。王恒說,他們(men) 需要在每年第一個(ge) 季度,完成集團公司110多家電廠上一年度的碳排放數據盤查,每天要在電廠裏連續工作8小時以上。

  夯實碳排放數據質量對碳市場健康平穩發展意義(yi) 重大。“這份工作雖然辛苦,但看到自己負責的企業(ye) 順利完成核查、複查,通過一輪輪碳排放數據質量監督幫扶工作完成年度履約,所有的汗水都值得。”王恒說。

  2、建築節能減排谘詢師——

  用數字技術為(wei) 建築物節能減排

  帶上圖紙,拎著工具箱,記者和國家電網杭州供電公司的建築節能減排谘詢師陳奕一起,驅車前往浙江大學濱江研究院。

  “我們(men) 基於(yu) 物聯網技術和智能感知設備,設計了一整套建築物節能降碳的方案,可以通過‘一鍵響應’實現對空調、照明等樓宇主要用能設備的智能精細化控製。”陳奕說,這次主要是來調試和檢查設備的工作情況。

  到達目的地,攤開圖紙,大樓物聯網覆蓋和設備平台情況一目了然。步入室內(nei) ,可以看到天花板上的樓宇物聯網關(guan) 正在工作。用手機登錄係統,輸入指令,牆壁上一個(ge) 個(ge) 形似燈光開關(guan) 的智能物聯硬件感知設備便實現了雲(yun) 上互聯。

  在陳奕的指導下,記者打開手機小程序的測試頁麵:巡檢、報修、養(yang) 護等功能模塊一應俱全,辦公室、學習(xi) 室、前台等空間劃分有序,多功能傳(chuan) 感器匹配完成,數據上傳(chuan) 正常。

  空調板塊的工作情況實時顯示,一樓辦公室空間一台空調溫度為(wei) 24攝氏度。對照改造方案的要求,辦公區域內(nei) 的空調在夏季要統一設置為(wei) 26攝氏度。記者點擊手機對應的模塊,智能空調麵板上的藍色指示燈閃爍起來,空調溫度也隨之調為(wei) 26攝氏度。

  “我們(men) 通過增配物聯網覆蓋和數字化軟件控製係統,實現空調以及照明等設備的遠程集中智能控製。”陳奕說,一鍵響應式樓宇改造“輕方案”,既不會(hui) 影響正常辦公秩序,也不用破壞建築結構,根據客戶的需求,樓宇裏的每一個(ge) 空調、電燈乃至遙控器都盡在掌握之中。

  建築節能減排谘詢師是指應用節能減排技術,從(cong) 事建築及其環境、附屬設備測評、調適、改造、運維等工作的谘詢服務人員。

  2014年研究生畢業(ye) 後,陳奕在國家電網杭州供電公司先後從(cong) 事過變電站運維、信息化係統開發、綜合能源、科技項目創新研發等多種工作。她工作單位所在的杭州市濱江區,63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有400多棟樓宇,用電量占比超過全區的60%。企業(ye) 有節能減排的需求,自己有多年技術積累,陳奕最終成為(wei) 一名建築節能減排谘詢師。

  研發產(chan) 品、精進算法、升級係統、方案落地……兩(liang) 年來,陳奕和同事們(men) 已陸續在濱江區完成了10餘(yu) 處建築物的節能減排改造。

  如何根據客戶需求實現降本增效,是她工作中時刻考慮的問題。

  走進濱江區文化中心,低碳樓宇數智管控平台的後台顯示:值班室冬季空調溫度限製20攝氏度,執行總次數9969次;主樓三層燈光無人時關(guan) 閉,執行總次數42301次……能源管理大屏上,當日的負荷曲線、近一個(ge) 月的用電情況、單位麵積能耗都清晰可見。通過多次選取氣溫、場館使用時長相似日,進行開啟和關(guan) 閉節能措施的對比測試,結果顯示空調節能率達到了30%—40%,整體(ti) 節能率達到10%以上。濱江區文化中心的改造麵積為(wei) 6.3萬(wan) 平方米,算下來每平方米的改造成本隻需要15元。

  施工中發現網絡覆蓋費時費力,陳奕和團隊設計了一款同時支持串聯和網口供電的樓宇物聯網關(guan) ;運維中發現人工管理不便,陳奕和團隊打造了低碳樓宇數智管控平台,通過人工智能決(jue) 策分析技術,自動對各區域實施不同的柔性調控策略;此外,他們(men) 還聯合產(chan) 業(ye) 單位研發多功能探測器、空調集控器和照明集控器等即插即用的設備……

  “根據工作實踐中總結的經驗,我們(men) 還製定了浙江省電力行業(ye) 協會(hui) 團體(ti) 標準《數智電力節能控製技術導則》。目前,我們(men) 牽頭製定的相關(guan) 國際標準也已經成功立項。”陳奕說。

  說起職業(ye) 前景,陳奕信心滿滿:“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樓宇節能技術在全國各地的中心城區都可以推廣使用,市場巨大。未來的建築節能減排谘詢師還可以從(cong) 源頭上引入微電網技術,提供分布式能源設計方案、運營模式及投資回報分析,實現體(ti) 係擴展和技術突破。”

  3、濕地保護修複工程技術人員 ——

  不斷提升濕地生物多樣性水平

  廣東(dong) 省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鳥兒(er) 在構樹林中起落,湖麵倒映著島上風景,與(yu) 遠處的高樓城景融合成一幅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li) 畫卷。

  “構樹是濕地裏少有的落葉樹,之前我們(men) 隻知道這個(ge) 島上有不少鳥類棲息,但沒看到太多鳥窩。今年3月構樹落葉後,我們(men) 發現了至少上百個(ge) 鳥窩,而且裏麵幾乎都有雛鳥,十分驚喜。”海珠區濕地保護管理辦公室正高級工程師範存祥說,每當這種時候,他就覺得特別有成就感。

  海珠濕地位於(yu) 廣州市中心城區,也是全國特大城市中心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態綠核,總麵積達1100公頃,由湖泊、河流、湧溝、沼澤和果園構成,兼具生態濕地、曆史文化、科普教育、觀光休閑功能,是潮汐水文特性獨特、果樹種質資源豐(feng) 富的“都市果林濕地”。

  範存祥曾經是一名水務工作者,12年前來到這裏工作,見證和參與(yu) 了海珠濕地從(cong) 萬(wan) 畝(mu) 果園到“城市綠肺”的十年巨變,身份也轉變為(wei) 濕地保護修複工程技術人員。

  “海珠濕地原本是一片果園,有經年累月的人類農(nong) 業(ye) 活動痕跡,如何以最科學的方式去修複激發出它原有的濕地功能是一個(ge) 難題。通俗來說,就是要想辦法讓濕地裏的果樹‘多長鳥,少結果’。這和國內(nei) 乃至世界其他濕地的情況都不同,隻能自己去一點點摸索。”範存祥說。

  經過不斷嚐試,海珠濕地生物多樣性恢複成效顯著。

  在海珠濕地裏的低矮灌木叢(cong) 中,有不少畫眉的鳥窩。因為(wei) 叫聲婉轉動聽,畫眉曾一度成為(wei) 熱門寵物,被大量捕捉,在野外蹤跡難尋。

  “為(wei) 了恢複畫眉野外種群數量,我們(men) 在濕地裏營造了畫眉生境,吸引它們(men) 來做巢。”範存祥說,“前幾年調查時隻能偶爾見到一兩(liang) 隻,經過多年努力,現在每月調查都能發現近百隻,這說明畫眉種群得到了有效保護和恢複。”如今,人們(men) 在廣州市城區內(nei) 經常能聽到畫眉的“歌聲”。

  不僅(jin) 是畫眉,這些年來,海珠濕地的鳥類紀錄從(cong) 72種增加到197種,昆蟲紀錄從(cong) 42種提升至738種,近兩(liang) 年連續發現兩(liang) 個(ge) 全球昆蟲新物種,均以“海珠”命名。2023年,海珠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範存祥發現,濕地修複必須以自然的力量為(wei) 主。“在人工輔助初步構建生態係統後就應該交給時間,讓濕地自然運轉、自然恢複。尤其城市內(nei) 及周邊的濕地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自然恢複需要的時間更長,也更需要耐心。”範存祥說,正因如此,海珠濕地過去10年的修複工作才是剛剛起步,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仍需不斷提升濕地保育區生物多樣性水平、更大程度發揮出濕地調節功能等。

  “修複濕地是個(ge) ‘技術活’,既要充分調研采取適當措施進行人工修複,又要注重給自然‘留白’,讓生態係統充分運轉。這就要求從(cong) 業(ye) 人員必須有豐(feng) 富的專(zhuan) 業(ye) 知識。”範存祥說,目前海珠濕地隻有8名濕地保護修複工程技術人員,未來還需要吸納更多的人才加入。

  近年來,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等高校已開設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對口人才。“新職業(ye) 的發展需要全社會(hui) 的理解和包容,比如在考核機製和評價(jia) 體(ti) 係方麵,濕地保護修複不是一項實施就能馬上看到成效的技術,受外界環境影響因素較多。這是一個(ge) 必須久久為(wei) 功才能有成效的職業(ye) ,需要得到人們(men) 的理解。”範存祥說,“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國家也越來越重視濕地保護工作,我相信這個(ge) 職業(ye) 的發展前景會(hui) 越來越好。”

  文/範昊天、竇皓、李縱

  原文刊發於(yu) 《人民日報》2024年6月9日第07版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