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文化評析】讓傳統典籍潤澤當代生活

發布時間: 2024-06-13 14:11:00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日前,武漢大學宣布成立《民藏》編纂與(yu) 研究中心。據媒體(ti) 報道,《民藏》將收集、整理曆代與(yu) 民本思想有關(guan) 的文獻史料,體(ti) 量或達億(yi) 字。從(cong) “中國曆代繪畫大係”到《複興(xing) 文庫》,從(cong) 豐(feng) 富多彩的地方文獻到蔚為(wei) 大觀的專(zhuan) 題文獻,近年來,各類大型典籍項目紛紛實施,眾(zhong) 多文獻得到係統整理,為(wei) 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礎。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盛世修文,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國家繁榮、社會(hui) 平安穩定,有傳(chuan) 承民族文化的意願和能力,要把這件大事辦好。曆史上,每逢戰亂(luan) 或社會(hui) 動蕩,文獻典籍都會(hui) 遭受劫難。《永樂(le) 大典》因戰亂(luan) 而遭焚劫,敦煌遺書(shu) 因國家疲弱而流散。沒有國家繁榮、社會(hui) 平安穩定,保護好典籍就是一個(ge) 難題,修文堪稱奢望。而今,在已經步入新時代的中國,典籍文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心嗬護,先秦兩(liang) 漢那些書(shu) 寫(xie) 著文字的竹簡、絲(si) 帛被請進了博物館、圖書(shu) 館,唐宋以後的紙書(shu) 也被安置在恒溫恒濕的善本書(shu) 庫妥善保存,“盛世修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帶著堅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覺,係統整理中華典籍,梳理那些散亂(luan) 的版本,使之條理清晰;校勘那些錯亂(luan) 的文本,使之接近原貌;闡釋那些艱澀的文字,使之通俗易懂。讓這些曆經滄桑存留下來的文化遺產(chan) 更好傳(chuan) 承下去,是當代中國人義(yi) 不容辭的使命。

  修文,既是曆史的使命,也是發展的需要。一個(ge) 民族如果丟(diu) 掉了自己的曆史文化,就如同一個(ge) 人失去了記憶,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誰,就會(hui) 失去文化主體(ti) 性,失去文化自信的根基。馬克思說:“人們(men) 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但是他們(men) 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men) 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cong) 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修文的意義(yi) 不僅(jin) 在於(yu) 保護、整理典籍,而且在於(yu) 研究、利用典籍。從(cong) 春秋時期孔子整理六經,到漢代鄭玄遍注群經,再到清代乾嘉諸儒的考據訓詁,時代不同,典籍整理的方式不盡相同;從(cong) 六藝、諸子、詩賦、兵書(shu) 、數術、方技略的六分法,到經、史、子、集的四分法,古人對傳(chuan) 統典籍的認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對於(yu) 《永樂(le) 大典》,明代人曾有“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hui) 古今之異同”的期待。過去,獲取文獻不易,許多大型文獻的編纂都求大、求全。如今,隨著公共圖書(shu) 館的發展、數字化技術的成熟,借閱古籍的便利度遠超過往,不少古籍還化身千百,有了影印本、整理本、電子版,“包括宇宙、統會(hui) 古今”不應再成為(wei) 絕大多數當代大型文獻編纂的重要目標。新編大型文獻項目更應體(ti) 現對文化建設的追求、對學術創新的探索,成書(shu) 的形式也未必隻是動輒幾百上千冊(ce) 的紙質書(shu) ,還可以是易於(yu) 傳(chuan) 播、檢索的電子版、網絡版。

  當代古籍保護、整理、研究、利用都應堅持守正創新,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麵,不斷開拓新的知識體(ti) 係、研究方法,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新時代閃耀出萬(wan) 般光彩,讓凝結著先民智慧的典籍潤澤當代中國人的生活。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