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在“旅”也在“文”,如何更好推動文旅融合,提升旅遊供給的“文化味兒(er) ”,是文旅發展的一道“必答題”
燈光漸暗,音樂(le) 漸起,江西南昌方言傳(chuan) 承基地——貴林社老茶館裏座無虛席。追光燈再度亮起,演出現場氛圍升溫。台上相聲演員長褂一甩,拋出精心設計的“包袱”,遠道而來的遊客一邊品茶、一邊互動,品味用南昌方言講述的曆史和故事,體(ti) 驗感“拉滿”。讓旅途充滿“文化味兒(er) ”,已經成為(wei) 越來越多人旅行時的選擇。
旅遊是文化的載體(ti)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走進上海中共一大紀念館尋找百年大黨(dang) 的“青春密碼”;頭戴簪花、身著馬麵裙在福建泉州古城找尋“蒼官影裏三洲路,漲海聲中萬(wan) 國商”的蹤跡;跟隨電影《長安三萬(wan) 裏》在陝西西安感受大唐盛世的萬(wan) 千氣象……隨著旅遊消費升級,人們(men) 的旅遊需求更加多樣化、個(ge) 性化,旅遊不再隻是“看山看水看風景”,而是日益向“觀文品史、體(ti) 驗生活”轉變。
特別是對於(yu) 年輕人而言,文化體(ti) 驗越來越成為(wei) 他們(men) 注重的旅遊內(nei) 容。一項麵向以大學生為(wei) 主的青年發起的調查顯示,選擇旅行目的地時,超過七成的受訪者看重旅遊目的地的曆史人文含量,如曆史積澱、傳(chuan) 統文化、風土人情等。“文旅”在“旅”也在“文”,如何更好推動文旅融合,提升旅遊供給的“文化味兒(er) ”,是文旅發展的一道“必答題”。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風貌豐(feng) 富多彩,地方文化各具特色,這也恰恰構成了各地吸引遊客的獨特文化魅力。因此,提升旅遊供給的“文化味兒(er) ”,需要注重把握好共性與(yu) 個(ge) 性的關(guan) 係。一段時間以來,縣域旅遊走紅,許多縣城成為(wei) 網紅旅遊目的地。這背後,既有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縣域旅遊配套服務體(ti) 係日漸成熟等共性因素,也在於(yu) 不少縣城不斷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產(chan) 品,吸引了遊客目光、提升了旅遊品質。在河北正定縣,獨具韻味的古城、古香古色的巡遊表演,讓“頭回客”變成了“回頭客”。在湖北竹溪縣,立足非遺山二黃戲曲打造的武陵不夜城給遊客帶來充滿國風和煙火氣的獨特體(ti) 驗。從(cong) 實踐來看,隻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複製粘貼”、避免同質化,才能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產(chan) 品激發文旅新動能。
推動文旅融合,並非隻是原封不動地對文化進行呈現,而是要在守住曆史文脈、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達到“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麵”的目的。比如,參觀博物館漸成風尚,許多觀眾(zhong) 不再滿足於(yu) 拍照打卡,而是希望了解文物背後的曆史與(yu) 文化。這就要求博物館在深入研究文物特點與(yu) 價(jia) 值的基礎上合理布展,用好智慧導覽、全息投影、增強現實等新技術新手段,以深入淺出、觀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形式講好文物故事。再比如,許多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借助新潮的玩法、豐(feng) 富的民俗、個(ge) 性的文創“出圈”,密碼也正在於(yu) 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古為(wei) 今用、推陳出新”。堅持守正創新,找到傳(chuan) 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讓曆史文化更加可感、可知、可參與(yu) ,這同樣是提升旅遊供給的“文化味兒(er) ”的內(nei) 在要求。
當前,旅遊業(ye) 已成為(wei) 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載體(ti) 。加快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精心打造更多體(ti) 現文化內(nei) 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文化和旅遊產(chan) 品,讓人們(men) 在旅遊過程中更好感悟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既符合廣大遊客期待,也將孕育巨大的發展機遇和空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