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中國是節能減排的行動派(國際論道)

發布時間: 2024-06-17 14:15:00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日前,國務院印發《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引發外媒關(guan) 注。據路透社報道,根據《方案》,中國計劃通過提高鋼鐵生產(chan) 、交通運輸等各領域的效率,減少重要行業(ye)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報道稱,中國還設定了提高能源效率的目標。外媒認為(wei) ,中國是節能減排的行動派和實幹家,為(wei) 全球能源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成為(wei) 世界能源發展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推動者”

  據路透社報道,在重點任務方麵,《方案》部署了化石能源消費減量替代行動,非化石能源消費提升行動,鋼鐵行業(ye) 、石化化工行業(ye) 、有色金屬行業(ye) 、建材行業(ye) 、建築、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用能產(chan) 品設備節能降碳行動等10方麵行動、27項任務。《方案》呼籲加快建設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開發海上風電,到2025年底,全國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達到39%左右。

  據法新社報道,21世紀可再生能源政策網絡發布報告稱,中國實際上是“電力在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穩步增長的唯一國家”。在2011年至2021年期間,中國所有行業(ye) 的電力消耗占比從(cong) 20%增長到30%。

  美媒《Solar Cell》日前報道,中國在全球綠色能源領域的發展水平達到新高度,在推動能源低碳轉型、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麵成就顯著。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多項新能源技術和裝備製造水平已全球領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潔電力供應體(ti) 係,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chan) 品在國際市場上形成了強大的競爭(zheng) 力。中國成為(wei) 世界能源發展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推動者。

  “中國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打造淨零經濟方麵的表現在全球顯得出類拔萃。”《日本時報》網站刊文稱,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6月發布的報告,作為(wei) 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chan) 國和消費國之一,中國在120個(ge) 國家和地區的能源轉型指數排名中位居17位,成為(wei) 前20名中少有的主要新興(xing) 經濟體(ti) 。

  據歐洲新聞電視台報道,中國正在積極推動快速發展的全球清潔技術產(chan) 業(ye) 。國際能源署5月6日發布的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在太陽能光伏、風力發電、熱泵等清潔技術領域的投資增加了70%,而中國的投資占3/4。

  法國《回聲報》刊文稱,中國以令人震驚的速度發展綠色產(chan) 業(ye) ,如今已製造了全球近80%的太陽能光伏組件、60%的風力渦輪機和60%的電動汽車及電池。中國支持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的理由是無可辯駁的,大力發展綠色產(chan) 業(ye) 的做法不僅(jin) 造福全球消費者,也惠及整個(ge) 供應鏈上的外國公司。

  “大力發展綠色產(chan) 業(ye) 加快了節能減排步伐”

  清潔能源技術發展為(wei) 中國節能減排提供強大助力。

  據德國《商報》報道,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hui) 的一項研究顯示,過去5年,中國在全球綠色技術領域的專(zhuan) 利數量達到3.7萬(wan) 項,領先於(yu) 其他國家。

  據美國彭博社報道,英國氣候新聞網站“碳簡報”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中國碳排放量呈結構性下降。這表明,中國可能會(hui) 提前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亞(ya) 洲協會(hui) 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柳力在最新發布的報告中說,中國今年3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了3%。與(yu) 此同時,今年前3個(ge) 月,中國綠色能源發展加速,比前一年增長了40%。報道稱,中國清潔能源技術飛速發展推動了能源結構轉變。

  中國政府和企業(ye) 大力發展綠色產(chan) 業(ye) ,加快了節能減排的步伐。

  據法新社報道,今年1月底,總部設在芬蘭(lan) 的能源與(yu) 清潔空氣研究中心發布報告稱,清潔能源項目是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推動力,貢獻了中國2023年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增長的40%。中國在脫碳基礎設施方麵的投資幾乎相當於(yu) 全球在化石燃料上的總投資。報告稱,中國依靠清潔技術和產(chan) 業(ye) 發展推動經濟增長,有助於(yu) 其加快能源轉型。

  《日本時報》網站刊文分析,中國憑借強大的規劃與(yu) 執行力,積極推廣使用替代能源。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和對各級人員的充分培訓,中國的治理體(ti) 係為(wei) 有效管理能源轉型公共項目創造了適宜條件。中國建立起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ti) 係,中央政府製定目標,各省區市分級執行。文章稱,中國石化、國家電網等企業(ye) 也積極為(wei) 實現國家減碳目標作貢獻。中國石化在新疆庫車建成中國規模最大的光伏發電直接製綠氫項目;國家電網等電力企業(ye) 發展碳信用交易,發行“碳中和”債(zhai) 券,大力投資清潔能源。文章強調,中國在一些節能低碳生產(chan) 領域的規模經濟造福世界,中國的發展模式為(wei) 許多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麵進展滯後的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

  聯合國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院創始人、巴基斯坦專(zhuan) 家凱瑟·納瓦布日前表示,在中國,北京、上海和廣東(dong) 等省市正在積極落實應對氣候變化政策,推動實現“雙碳”目標。這些地區引領中國綠色低碳發展,著力推進技術創新和各行各業(ye) 可持續發展。很顯然,中國正在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保護環境。作為(wei) 經濟轉型的關(guan) 鍵,可再生能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並在市場上產(chan) 生了連鎖反應,推動了電動汽車、儲(chu) 能係統以及其他尖端技術的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不僅(jin) 保障了中國的能源安全,而且讓中國成為(wei) 全球綠色經濟領跑者。在企業(ye) 層麵,製造業(ye) 、建築業(ye) 和物流業(ye) 都在擁抱這場綠色革命。這一轉變是由政府政策和市場激勵機製合力推動的,國有企業(ye) 和民營企業(ye) 都積極采取措施實現減排目標。

  美國新聞網站BNN Breaking報道認為(wei) ,減少碳排放和投資清潔能源是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行動的一部分。長三角地區擁有雄厚的產(chan) 業(ye) 基礎和人才儲(chu) 備,吸引著大量外資,可以為(wei) 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降低了全球使用綠色技術的成本”

  法國《回聲報》刊文稱,中國的綠色政策推動了世界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麵取得的一些進展。隨著中國製造商擴大產(chan) 能並利用規模優(you) 勢,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在10年內(nei) 持續下降,其中太陽能發電成本下降了80%,海上風電下降了73%,陸上風電下降了57%,電池下降了80%。正是這些進展支撐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持續增長的樂(le) 觀情緒。

  “中國對全球實現‘可再生能源增加兩(liang) 倍’目標發揮著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國際能源署今年發布的《2023年可再生能源》年度市場報告稱,中國風電、光伏產(chan) 品已經出口到全球2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獲得清潔、可靠、用得起的能源。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指出,中國向其他國家提供相關(guan) 服務和支持,顯著提升了清潔能源技術的可及性,降低了全球使用綠色技術的成本。

  總部位於(yu) 阿聯酋阿布紮比的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發布《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統計2024》報告指出,過去10年,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別累計下降超過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歸功於(yu) 中國創新、中國製造、中國工程。

  澳大利亞(ya) 聯合新聞社的報道援引經濟學家、澳大利亞(ya) 國立大學教授羅德·西姆斯的話稱,中國對全球清潔能源成本大幅下降作出了很大貢獻,並將繼續下去。這是因為(wei) 中國有能力生產(chan) 低成本光伏板、風電設備、電池和電動汽車。這些都是實現淨零排放的重要工具。澳大利亞(ya) 要實現自身繁榮並為(wei) 世界減排作出最大貢獻,最好的辦法就是走外向型道路,利用世界各地成本最低的資源。中國將是一個(ge) 至關(guan) 重要的合作夥(huo) 伴。

  “綠色是中非合作的主色調。”肯尼亞(ya) 廣播公司網站近日刊發評論文章《中國:非洲綠色美好未來的可靠夥(huo) 伴》,援引多個(ge) 具體(ti) 範例充分展現中非合作為(wei) 改善當地人民生活、促進非洲可持續發展作出的貢獻。文章回顧,自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第一屆部長級會(hui) 議舉(ju) 行以來,中國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先後宣布對非“十大合作計劃”“八大行動”和“九項工程”,中非在加強綠色能源領域合作方麵取得共識,綠色發展成為(wei) 中非合作的重要內(nei) 容。文章稱,麵對氣候變化造成的衝(chong) 擊,中非清潔能源合作項目不僅(jin) 滿足了非洲國家因城市化、工業(ye) 化而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也緩解了非洲生態環境壓力。此外,中非綠色能源合作還涵蓋應對農(nong) 村社區電力需求的“小而美”項目,實實在在為(wei) 當地民眾(zhong) 謀福祉。大型電力項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項目相結合,照亮了無數非洲家庭,也照亮了非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行勝於(yu) 言”,中國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是非洲大陸走向綠色美好未來的可靠夥(huo) 伴。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