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努力構築更加牢固的北疆萬裏綠色屏障——“三北”工程攻堅戰進行時

發布時間: 2024-06-18 10:35:00 來源: 新華社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與(yu) 幹旱日。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嚴(yan) 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麵積超過國土總麵積的四分之一。

  20世紀70年代,“三北”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僅(jin) 為(wei) 5.05%,每年風沙天數超過80天。

  多年來,我國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尤其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加速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努力在祖國北疆築起一道綿亙(gen) 萬(wan) 裏的綠色屏障。

  2023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hui) ,強調“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提出“打一場‘三北’工程攻堅戰”。各地各部門聞令而動、共同推進,“三北”工程這道綠色屏障正在不斷延伸、加固。

  加速攻堅推動荒漠化防治進程

  夏日的驕陽,炙烤著渾善達克沙地。在沙地南端的內(nei) 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lun) 縣,站在百萬(wan) 畝(mu) 樟子鬆造林工程灤源鎮項目區觀景台遠眺,由樟子鬆、檸條等喬(qiao) 灌木匯聚而成的“綠色海洋”令人心曠神怡。綠海邊緣,百餘(yu) 名農(nong) 牧戶正熱火朝天地播撒草種、種植林木。

  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多倫(lun) 縣拍攝的樟子鬆林(2023年9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環境大變樣,終於(yu) 過上了踏實日子。”趁著休息的間隙,多倫(lun) 縣諾爾鎮新民村村民馬雲(yun) 平嘮起了過去的歲月。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受自然和人為(wei) 因素共同影響,多倫(lun) 縣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據2000年衛星遙感監測顯示,全縣風蝕沙化麵積達3365平方公裏,占土地總麵積的87%,還形成了三條大沙帶。“那時空氣裏整天彌漫著塵土味,擔心村莊被沙子埋了。”

  自2000年開始,當地下定決(jue) 心植綠治沙,經過20多年的“持久戰”,多倫(lun) 縣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6.8%增加到37.9%,空氣質量變好了,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也顯著下降。

  “雖然治理效果明顯,但我們(men) 還有麵積不小的沙化土地沒有完成治理;已經治理的沙化土地,如果不加以保護,也容易退化。”多倫(lun) 縣委書(shu) 記王延功說,借著“三北”工程攻堅戰打響的契機,全縣還將進一步推進沙化土地治理。

  在千裏之外的寧夏吳忠市鹽池縣花馬池鎮沙邊子村,向最東(dong) 邊遠眺,一片起伏的流動沙丘被草方格織成的巨網緊緊縛住,檸條等沙生植物點綴其中。治理區域的邊緣豎起了一圈圍欄,以防牛羊踩踏這片尚顯嬌嫩的新綠。

  這片黃沙橫跨寧夏和內(nei) 蒙古兩(liang) 地,屬於(yu) 毛烏(wu) 素沙地。不久前,這裏剛剛打了一場省際聯手治沙的攻堅戰。

  治沙工人在位於(yu) 毛烏(wu) 素沙地邊緣的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栽植檸條(2024年3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20世紀80年代,鹽池縣沙化土地麵積占比超過82%。經過幾十年努力,全縣200萬(wan) 餘(yu) 畝(mu) 嚴(yan) 重沙化土地重披綠裝,唯獨剩下與(yu) 內(nei) 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交界的這片沙丘遲遲未能治理。

  鹽池縣林草服務中心主任孫果告訴記者,過去治沙往往以行政區劃為(wei) 單位,各治各的,一些省市縣交界處容易留下林草帶斷檔盲點,直接影響治沙成效。

  自“三北”工程攻堅戰打響後,陝甘蒙寧四省區五地共同簽訂《毛烏(wu) 素沙地區域聯防聯治合作協議》,將單打獨鬥變為(wei) 抱團共進,從(cong) 四周向中心織網鎖沙,順利推進了省際林草帶斷檔盲點的治理。

  拚版照片:左圖為(wei) 內(nei) 蒙古鄂托克前旗呼和陶勒蓋嘎查的牧民曹紮娃出門勞作(2023年6月14日攝);右圖為(wei) 曹紮娃的承包地(2023年6月14日攝,無人機照片)。20世紀80年代,在毛烏(wu) 素沙地中,曹紮娃主動承包了2300多畝(mu) 沙地。這麽(me) 多年來,曹紮娃堅持種樹治沙,最終將沙地變成了林海。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為(wei) 了更好推進“三北”工程攻堅戰,各地各部門協同作戰,形成合力:

  今年新開工的重點項目全部向邊界和上下風口靠攏;內(nei) 蒙古、遼寧協同打造科爾沁沙地南緣的跨省區鎖邊林草帶;內(nei) 蒙古阿拉善盟、寧夏中衛市、甘肅民勤縣在騰格裏沙漠省界處開工建設阻沙生態防線。

  協調安排特別國債(zhai) 和專(zhuan) 項補助資金、加強林草生態用水保障……國家林草局最新數據顯示,僅(jin) 一年時間,“三北”工程攻堅戰完成造林種草約4000萬(wan) 畝(mu) 。

  科學治沙讓綠色屏障更堅牢

  經過多年治理,“三北”工程進入到六期工程建設期,容易治理的已經完成,剩下的多是需要攻堅治理的“硬骨頭”。要構築更加牢固的北疆綠色屏障,離不開科技治沙的支撐。

  在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紮蘭(lan) 營子鎮哈達村幹支廟屯西山,層層水平槽依山而建,山棗和油鬆樹向陽生長。

  阜新市林草局局長段文剛說,紮蘭(lan) 營子鎮作為(wei) 繞陽河的發源地,擁有豐(feng) 富的山地資源,但雨水經年累月從(cong) 山上衝(chong) 刷而下,帶走了泥土,留下了深深的侵蝕溝。“過去直接在土坡上種植樹苗,沙土存不住水,一場雨過後很多樹苗根部就裸露出來,種下的樹活不了。”

  為(wei) 了解決(jue) 這一技術難題,當地林業(ye) 專(zhuan) 家和水土保持專(zhuan) 家一道反複試驗,最終探索出運用現代化的機械裝備,在山體(ti) 上先建設水平槽,再植樹,既保持了水土,也有效提高了種樹成活率。

  “草根博士”呂林有在遼寧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沙地治理與(yu) 利用研究所章古台基地實驗室整理提取的沙地土壤剖麵樣本(2024年5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紮蘭(lan) 營子鎮通過水土保持的方式,提高種樹成活率,是我國三北地區因地製宜治沙造林的探索之一。

  記者調研了解到,近年來,從(cong) 引進沙木蓼、四翅濱藜等苗木新品種提升荒漠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到運用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沙障技術提高效率,再到沙障鋪設機、無人機、全地形運輸車等一批先進適用的防沙治沙機械裝備集中亮相,科學治沙正讓“三北”工程這道綠色屏障更加堅牢。

  位於(yu) 寧夏中衛市沙坡頭騰格裏沙漠邊緣的治沙林帶與(yu) 沙漠交匯處(2023年9月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態係統。堅持係統治理,是科學治沙的重要方麵。

  從(cong) 萬(wan) 米高空俯瞰,在騰格裏沙漠邊緣,青土湖宛如鑲嵌在黃沙中的一塊翡翠,與(yu) 藍天交相輝映。

  誰能想到,這片水草豐(feng) 茂之地,曾經幹涸了半個(ge) 多世紀!當地居民回憶起上世紀60年代,青土湖幹涸後,那裏更加風沙肆虐,湖邊的村莊“沙上牆、驢上房、地撂荒”。

  從(cong) 2010年起,當地實施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固沙造林、生態輸水、荒漠植被修複等一係列措施落地見效,讓這個(ge) “沙漠之湖”重現碧波,成功阻擋了騰格裏、巴丹吉林兩(liang) 大沙漠“握手”。

  走出治沙又致富的綠色發展新路

  走進科爾沁沙地南緣的內(nei) 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敖潤蘇莫蘇木,一排排高低起伏的光伏板在陽光下連成蔚藍色的“海洋”。光伏板下,草方格內(nei) 的沙打旺種子正在沙土裏生長,待到盛夏長成牧草時,就會(hui) 成為(wei) 牛羊的主要飼料。

  敖潤蘇莫蘇木蘇木達李柏龍說,這個(ge) 項目利用了村裏6000餘(yu) 畝(mu) 閑置土地,在光伏板下種植優(you) 質牧草,可以利用光伏板擋風降速,提高植被存活率,治沙的同時也能實現光伏發電,每年還能為(wei) 千餘(yu) 頭牛羊提供優(you) 質牧草。當地正在積極爭(zheng) 取一個(ge) 更大規模的光伏治沙項目,規劃在光伏板下發展種植業(ye) 、養(yang) 殖業(ye) 、旅遊業(ye) 。

  在內(nei) 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阿古拉鎮,治沙工人在科爾沁沙地裏打草方格(2024年3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漫天黃沙退卻,綠色的希望接續鋪展。

  各地在科學治沙的同時,將防沙治沙成效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群眾(zhong) 增收緊密結合,逐漸走出了一條綠色、清潔、低碳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新疆柯柯牙景色(2023年9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在新疆柯柯牙,當地政府推行以林果業(ye) 為(wei) 主的“誰建設、誰管護、誰投資、誰受益”荒漠綠化造林模式,在防護林網中套種蘋果、核桃、紅棗等經濟林,延續生態成果。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景區地處騰格裏沙漠東(dong) 南緣。隨著防沙固沙科學體(ti) 係的建立,中衛市以沉浸式體(ti) 驗遊為(wei) 特色,建成星星酒店、黃河宿集等一批高端休閑度假產(chan) 品。

  這是位於(yu) 寧夏中衛市沙坡頭景區的星星酒店(2023年9月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沒有治沙,就沒有沙坡頭景區。”紮根騰格裏沙漠30多年的治沙人唐希明感慨道。2023年,中衛市共接待遊客超1500萬(wan) 人次,旅遊總收入超88億(yi) 元。

  “防沙治沙是一項長期的偉(wei) 大事業(ye) ,需要社會(hui) 公眾(zhong) 的積極參與(yu) 。未來應進一步創新治沙模式,形成更加科學有效的荒漠化防治、沙產(chan) 業(ye) 和新能源開發融合發展的治沙體(ti) 係,引導社會(hui) 各界共同參與(yu) 治沙。”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盧琦表示。

  綠色生態屏障矗立在北疆,生態文明的種子根植在人們(men) 心裏。

  從(cong) 加速攻堅推動荒漠化防治進程,到堅持係統治理、科學治沙,在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三北”工程攻堅戰深入推進。未來,這將是一道更加堅固的綠色長城,更是一條永續發展的生態文明之路。

  文字記者:胡璐、侯雪靜、王靖、馬麗(li) 娟、張逸飛、程楠、付瑞霞

  海報設計:趙丹陽

  編輯:張虹生、郝亞(ya) 琳、魯鵬、魏海、侯俊、邱世傑、孔唯千

  統籌:黃小希、何雨欣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