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南海糧倉”漁耕忙

發布時間: 2024-06-22 14:32:00 來源: 經濟日報

  從(cong) 天空俯瞰,海南1900多公裏的環島海岸線猶如一條“珍珠項鏈”,光彩奪目。

  海麵上,一座座耕海牧漁的“藍色糧倉(cang) ”星羅棋布地鑲嵌其中,織就一幅美如畫卷的海上牧場詩意漁耕。

  近年來,海南堅持向海而興(xing) 、向海圖強,以科技創新為(wei) 引領,培育漁業(ye) 新質生產(chan) 力,推動漁業(ye) 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數據顯示,2023年全省水產(chan) 養(yang) 殖產(chan) 量超過73.9萬(wan) 噸,同比增速9.77%,增速居全國第一位。

  育種創“芯”

  常年溫度在22攝氏度至27攝氏度,環境好水質優(you) ,海南發展水產(chan) 苗種產(chan) 業(ye) 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在海南省臨(lin) 高縣博厚鎮新賢村,海南寶路水產(chan) 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路水產(chan) ”)苗種基地實驗樓工作室裏,一位技術工人拿起一個(ge) 藍色的注射器,將一個(ge) 小小的芯片注射進羅非魚腹腔內(nei) 。

  拿起掃描儀(yi) 對準魚體(ti) “嘀”一聲,電腦屏幕上便彈出一組數據,顯示出這條魚的體(ti) 重、年齡及家係等信息。“這就是羅非魚的身份證,每條魚都有一個(ge) 編碼。”寶路水產(chan) 董事長袁文兒(er) 介紹,公司成立了20年,他們(men) 的羅非魚也培育了20代。20年來,他們(men) 每年都要給數萬(wan) 尾羅非魚植入芯片,通過對芯片信息的跟蹤追溯,精準掌握魚群的生長狀況。

  第20代羅非魚共有150個(ge) 家係,生長最快、存活率最高的羅非魚,將被挑選出來進入下一輪篩選環節。過去20年,寶路水產(chan) 始終重複著這樣一套動作,由此也建立起一個(ge) 龐大的羅非魚種質資源庫和基因庫。

  “科學選育,是為(wei) 了避免近親(qin) 繁殖、品種退化等問題。”袁文兒(er) 說,為(wei) 了更好認識羅非魚,寶路水產(chan) 與(yu) 挪威生命科學大學、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以及科研機構合作,組建起一支涵蓋魚類營養(yang) 、動物遺傳(chuan) 育種、水產(chan) 養(yang) 殖免疫與(yu) 病害等多學科國際化科研團隊。

  “做種業(ye) ,必須長期投入做科研。”談起羅非魚的育種之路,袁文兒(er) 有自己的看法。他以三文魚舉(ju) 例,像挪威這樣水產(chan) 養(yang) 殖很發達的國家,雖然已經堅持做三文魚育種50年,但企業(ye) 和科研人員仍未停止步伐。

  經過年複一年的良種選育,寶路水產(chan) 的羅非魚種苗品質逐年提升,選育出青寶路、藍寶路、紅寶路3個(ge) 羅非魚品種。如今,寶路水產(chan) 的羅非魚苗年產(chan) 能已超10億(yi) 尾,占全國羅非魚種苗市場的15%,年產(chan) 值達1.5億(yi) 元,並先後入選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e)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國家水產(chan) 種業(ye) 強優(you) 勢陣型企業(ye) ”。

  針對羅非魚的科研工作仍在繼續。“科技代表著顛覆性,魚種的培育必須要運用新科技。我們(men) 專(zhuan) 門建了一個(ge) 車間,在直徑3米、深1米的養(yang) 殖桶裏運用自主研發的智能技術,可以培育出室外5畝(mu) 水麵的魚苗,不僅(jin) 節約了土地資源和水資源,養(yang) 殖效益也提高了。”袁文兒(er) 期待“穿著皮鞋養(yang) 魚”的景象,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實現。

  寶路水產(chan) 隻是海南水產(chan) 苗種企業(ye) 以科技賦能水產(chan) 種業(ye) 的一個(ge) 縮影。目前,全省規模水產(chan) 苗種企業(ye) 有138家,國家級水產(chan) 種業(ye) 陣型企業(ye) 4家,國家級水產(chan) 原良種場4家,擁有全國唯一一家國家級石斑魚水產(chan) 原良種場,“三魚一蝦一螺”熱帶特色苗種產(chan) 量居全國前三位,年培育銷售親(qin) 蝦30萬(wan) 對以上,培育審定水產(chan) 新品種9個(ge) 。2023年,黃鰭金槍魚人工養(yang) 殖、蘇眉魚和紅瓜子斑的人工繁育在海南實現首次突破。今年,黃鰭金槍魚又首次實現了人工產(chan) 卵孵化。

  車間養(yang) 殖

  海岸、沙灘、紅樹林,海南自貿港建設堅持的定位之一是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發展漁業(ye) ,保護生態是前提。

  東(dong) 星斑、南美白對蝦、東(dong) 風螺在“樓裏遊”,養(yang) 殖用水集中供應、循環使用,養(yang) 殖廢水集中處理……走進文昌市會(hui) 文鎮馮(feng) 家灣現代化漁業(ye) 產(chan) 業(ye) 園,一幅漁業(ye) 產(chan) 業(ye) 生態化、科技化轉型發展的圖景呈現在眼前。

  馮(feng) 家灣位於(yu) 文昌市東(dong) 北角沿海,北依清瀾港、南靠潭門國家級中心漁港,具有良好的漁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基礎,這裏的蝦苗產(chan) 量一度占全國市場份額的近30%,曾被譽為(wei) 海南“蝦苗穀”。但常年粗放式的水產(chan) 養(yang) 殖模式帶來了一係列環境問題。

  生態文明建設倒逼漁業(ye) 生產(chan) 方式轉變,文昌市推動馮(feng) 家灣一類生態紅線區內(nei) 養(yang) 殖池塘、養(yang) 殖場全部退出,2020年規劃建設占地6408畝(mu) 的馮(feng) 家灣產(chan) 業(ye) 園,鼓勵當地養(yang) 殖戶“往岸上走”,讓水產(chan) 養(yang) 殖“上樓”。這樣既可解決(jue) 養(yang) 殖戶的生計問題,又可以集中處理養(yang) 殖尾水,通過達標排放改善周邊環境。

  “一開始本地村民沒見過也不大理解這種養(yang) 殖方式,我們(men) 就一點一點做給大家看。”馮(feng) 家灣產(chan) 業(ye) 園管委會(hui) 副主任林尤鬱說,村民們(men) 看到汙染少了,產(chan) 量多了,收入也明顯增加,開始相信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錦升水產(chan) 養(yang) 殖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樹洪從(cong) 1983年開始在戶外養(yang) 殖斑節蝦,至今已有40年養(yang) 殖斑節蝦的經曆。“與(yu) 傳(chuan) 統地麵粗放式養(yang) 殖方式不同,‘上樓’後的漁業(ye) 養(yang) 殖通過科技化的手段,更環保、效益更高。”王樹洪說,以前戶外氣溫不穩定,生長速度慢,“上樓進房”後室內(nei) 恒溫,蝦的生長期由140天減少到110天,產(chan) 值增加3倍以上。他一口氣租下5棟樓,用來養(yang) 殖斑節蝦。

  如今,園內(nei) 企業(ye) 育苗存活率最高達到七成,園內(nei) 養(yang) 殖戶育苗存活率也從(cong) 以前的50%增長至80%;生產(chan) 效率提高,養(yang) 殖周期縮短,效益提高了60%;土地利用率比傳(chuan) 統養(yang) 殖提高3倍。

  “上樓”養(yang) 殖效益的提升讓養(yang) 殖企業(ye) 和傳(chuan) 統養(yang) 殖戶看到了生態化、科技化轉型發展的前景。園區已引進渤海水產(chan) 和水科院東(dong) 海所等48家企業(ye) 和科研院所,引進項目51個(ge) ,總投資額73億(yi) 元。其中包括育種類企業(ye) 、育苗類企業(ye) 、成魚養(yang) 殖類企業(ye) 、產(chan) 業(ye) 配套類企業(ye) 及科研院所等,逐步形成科研育種、種苗繁育、飼料供應以及產(chan) 品銷售等產(chan) 業(ye) 鏈,形成了立體(ti) 化養(yang) 殖技術體(ti) 係。

  目前,園區已經成功在車間養(yang) 出東(dong) 風螺、南美白對蝦、老鼠斑魚、海馬等10多個(ge) 種類。據統計,2023年園區完成產(chan) 值5.47億(yi) 元,增長42%。作為(wei) 海南省首創“上樓”養(yang) 殖模式的園區,馮(feng) 家灣產(chan) 業(ye) 園持續探索更多漁業(ye) 品種進入車間養(yang) 殖、育苗的經驗,為(wei) 近百名漁民提供就業(ye) 崗位。

  深海牧漁

  作為(wei) 全國率先開展深遠海養(yang) 殖的省份,海南正以全國最大的獎補力度,加快推動海南漁業(ye) “往深海走”。2023年新增養(yang) 殖水體(ti) 30萬(wan) 立方米,今年以來新增養(yang) 殖水體(ti) 40萬(wan) 立方米,超過去年全年增量。目前,全省已建成大型桁架類網箱4個(ge) ,推動在建9個(ge) ,計劃建設13個(ge) ;初步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11個(ge) ,其中5個(ge) 被評定為(wei) 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推動在建現代化海洋牧場2個(ge) 。

  從(cong) 樂(le) 東(dong) 黎族自治縣龍棲灣海岸出發,7.9海裏處的海麵上,隻見3個(ge) 龐然大物矗立在蔚藍色的海洋中。一個(ge) 是2萬(wan) 立方米的大型深水抗風浪桁架智能養(yang) 殖網箱,另外兩(liang) 個(ge) 是智能養(yang) 殖旅遊平台普盛海洋牧場1號和3號。

  2023年年初投產(chan) 的“普盛海洋牧場3號”平台正在進行養(yang) 殖作業(ye) 。“風速4級到5級,浪高0.8米到1米。”在平台養(yang) 殖網箱裏,軍(jun) 曹魚乘著海浪歡快遊動。養(yang) 殖人員紀新向通過手機查看氣象水文數據和智能巡網機器人傳(chuan) 來的水下圖像。紀新向告訴記者:“從(cong) 圖像中可以及時甄別病魚、死魚或者網箱封堵等異常情況,從(cong) 而減少潛水員下水的工作量。”

  今年46歲的紀新向原是當地的養(yang) 蟹戶,他意識到粗放式養(yang) 殖對環境造成破壞,並非長久之計。隨著“討小海”式養(yang) 殖塘逐步被清退,紀新向找到一份新工作——牧漁人。

  “這套深遠海網箱智能化作業(ye) 係統是海洋牧場實現智慧化養(yang) 殖的核心係統。”紀新向說,通過數據精確掌握魚類的生長狀態,這是過去“靠感覺、憑經驗”的粗放式養(yang) 殖難以實現的。

  在“普盛海洋牧場3號”上,餐廳、客房、光伏發電裝置、網絡信號等一應俱全。“一個(ge) 是規模化設施,一個(ge) 是智能化管理,有現代化技術加持的海洋牧場,既能提高漁獲量,又能推廣生態友好的養(yang) 殖方式,還能推動海上觀光旅遊、休閑海釣等業(ye) 態的發展。”海南普盛海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鍾薈群說,截至2023年底,“普盛海洋牧場1號”已經順利起網第二批漁獲,“普盛海洋牧場3號”也已順利起網第一批漁獲,兩(liang) 座平台投產(chan) 至今累計養(yang) 殖量約270萬(wan) 斤,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

  今年5月30日,“普盛海洋牧場6號”在廣州南沙命名交付。“普盛海洋牧場6號”作為(wei) 新型養(yang) 殖旅遊平台的代表之作,是一艘集生態養(yang) 殖與(yu) 休閑旅遊於(yu) 一體(ti) 的新型養(yang) 殖平台,具有休閑、娛樂(le) 、住宿等功能,可實現多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

  “走向深遠海,我們(men) 告別了過去露天養(yang) 魚的時代,開啟了‘舒適’的養(yang) 魚生活。我常和家人說別擔心我,在這裏當漁民,住得好,吃得好。”站在“普盛海洋牧場3號”平台上,遠望泛著金光的海麵,紀新向心情舒暢,在他看來,海上風光無限好。

(責編: 陳濛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