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由多張多源地理信息數據集合而成的粵港澳大灣區係列POI熱力圖。通過對特定類型點位進行集中標注,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區域社會(hui) 經濟活躍度的逐年變化。
從(cong) 2016至今,即使相隔珠江口,大灣區區域顏色不斷加深,各熱點之間聯係更加緊密。
正是一座座跨越珠江口的交通工程成就了大灣區人更廣、更快的流動。而人們(men) 對聯通交流的渴望,又鼓舞了更新、更長的橋挑戰伶仃洋,跨越更遠的彼岸。
三根主纜索,如何改變珠江口的“未來”?
主纜,懸索橋主要受力構件,堪稱大橋的“生命線”。今天珠江口三座標誌性跨海跨江通道——虎門大橋、南沙大橋、深中大橋正是采用了懸索橋結構。
跨越更遠的距離,就意味著懸索橋跨度要更長;想要實現更長的跨度,就必須用上強度更高、更安全的主纜鋼絲(si) 。
時隔二十年,大灣區建設者們(men) 開始選擇我國自主研發的主纜鋼絲(si) 。南沙大橋就是采用了國產(chan) 高強度鋼絲(si) ,不僅(jin) 強度提升,鋼絲(si) 用量減少了10%。
南沙大橋在伶仃洋上這一“驚豔一跨”,也成了“中國芯”主纜鋼絲(si) 最好的“廣告”——在隨後的武漢楊泗港長江大橋、濟南鳳凰路黃河大橋等懸索橋上,這一新型高強度鋼絲(si) 獲得了推廣應用。
伶仃洋上“拉勾”
如何承諾“一百年不許變”?
△深中通道主纜架設過程
這一次,高強度鋼絲(si) 不僅(jin) 要支撐住懸索橋,還必須在這片繁忙通行的區域保持100年內(nei) 不更換。
為(wei) 此,中國工程師們(men) 經過反複研發,創新性地在鋅鋁合金鍍層中加入鎂元素,讓鋼絲(si) 耐久性一躍提高50%。質量更輕、強度更高的國產(chan) 2060兆帕高強鋅鋁稀土(鎂)合金鍍層鋼絲(si) ,就此誕生。
△深中通道主纜架設過程
127根高強度鋼絲(si) 組成一根索股,199根索股又構成一根主纜,在伶仃洋上空擰成一股繩,牢牢牽引住深中通道這條海上臥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