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運河文化說|漁民上岸變身藝術團團長

發布時間: 2024-06-28 20:28:00 來源: 人民網-江蘇頻道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liang) 岸,我家就在岸上住……”6月22日晚,“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chuan) 活動在江蘇揚州啟動,徐州新沂市窯灣古鎮漁民藝術團團長沈召明接受采訪時即興(xing) 來了一段民歌,講述了一個(ge) 漁民的運河故事。

  今年57歲的沈召明,祖孫四代都在運河上以捕魚而生,他也曾撐船搖櫓30多年。

  在上岸前的生活中,沈召明和大多數漁民一樣以船為(wei) 家,常年漂泊在大運河上。不一樣的是,沈召明因為(wei) 從(cong) 小就愛唱歌、吹笛子,他逐漸聚攏了一幫能喊幾嗓子號子的漁民,教他們(men) 唱紅歌、編譜子。說起這個(ge) 愛好的由來,其實和大運河也有分不開的聯係。

  “千年運河百道彎,黃金分割在窯灣。”沈召明所在的窯灣鎮,地處京杭大運河與(yu) 江蘇駱馬湖交匯處,因水位落差較大,不宜夜行,船隻在此停泊補給。南來北往的船工漁民聚在一起,免不了唱幾段拿手的家鄉(xiang) 戲曲打發時間。在一來二去的熏陶下,沈召明漸漸成了鎮上小有名氣的戲迷。

  “駱馬湖的夜裏,我們(men) 湊在一條大船上演奏,聽到琴聲,很多漁民從(cong) 老遠劃著小木船來聽,有時一聚就有上百條船。”回想起當年漁火點點、琴聲悠揚的日子,沈召明仍然十分感慨。

  隨著越多越多的人加入,樂(le) 器也越來越齊全,樂(le) 隊就慢慢“齊活”了。而樂(le) 隊真正走上“正規軍(jun) ”的道路,則從(cong) 2015年三橋村漁民退捕開始。

  退捕上岸,以後靠什麽(me) 謀生?當時正好趕上窯灣古鎮保護開發,得知沈召明平常喜歡唱上兩(liang) 段,有人建議他組建窯灣古鎮漁民藝術團,去景區進行民俗表演。

  同年8月,三橋村退捕漁民搬遷工程正式啟動,沈召明率先簽約上岸,搬進了漁民安置小區。在他的牽頭下,窯灣古鎮漁民藝術團也組建起來。沈召明說,做夢都想不到,在河上漂了幾十年的漁民,有一天能跳出四麵環水的漁船,上岸開始幸福生活。

  如今,這個(ge) 唱南腔北調、講漕運故事、演漁家民俗的窯灣古鎮漁民藝術團,用親(qin) 身經曆演繹著運河水鄉(xiang) 的古韻新貌,創作出了100多個(ge) 原創劇本。沈召明負責吹笛子,團隊裏還有快板、打鼓、揚琴、說唱等形式,演員們(men) 邊走邊演,將古街景點巧妙串聯,帶著遊客沉浸其中的互動演出成為(wei) 景區的一大亮點。

  在被問及是否習(xi) 慣上岸後的生活,沈召明爽朗地笑道:“以前每天在河裏作業(ye) ,沒什麽(me) 特別的感覺,現在上岸了,反而覺得跟大運河愈來愈親(qin) 近。在景區演出時,聽到大運河的‘呼吸聲’,倍感親(qin) 切。”

(責編: 隋藝斐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