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大運河,半部華夏史。今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十年來,大運河文化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等重大部署深入實施,大運河展現出勃勃生機。
6月22日,由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人民日報社、江蘇省委網信委聯合主辦的“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chuan) 活動在江蘇揚州啟動。活動邀請文博、曆史、水利、戲曲、文學等領域的中外嘉賓,講述他們(men) 與(yu) 運河之間的故事,展現大運河源遠流長的曆史變遷與(yu) 新時代運河的嶄新風貌,揭示大運河所蘊含的中華文明精神密碼。
被稱為(wei) “百戲之祖”的昆曲,在運河沿岸城市不斷交流、碰撞和融合,經曆了從(cong) 昆山腔大盛到南北腔合調的曆史。“昆曲的誕生與(yu) 大運河是密不可分的。”從(cong) 小在運河邊長大的國家一級演員、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單雯,每每提到大運河都倍感親(qin) 切,“作為(wei) 運河文化的一部分,昆曲的發展過程折射了大運河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滋養(yang) ,就像昆曲‘水磨腔’,所有腔體(ti) 都是圓潤的,像運河水一樣婉轉細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